探花族

摩尔庄园侦探族
3个回答2022-06-11 01:56
摩尔豆不够啊
要求也太高了吧
袋鼠族的原因探究
1个回答2023-11-27 16:19

对此专家们有太多的说辞,比如时下的社会生活成本太高,比如社会就业门槛太高,比如社会竞争太激烈……总之“袋鼠族”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孩子是没有错的,错在家长,错在学校,错在社会……因为家长曾经娇生惯养呀,因为学校没有教会生存技能呀,因为社会还不够和谐呀……更有人说,归根结底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孩子们从小只知道为“分分分”奋斗,所以连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都不具备;也有人觉得,这只是一种现象,还不能称其为问题,潜台词是用不着大惊小怪。
对“袋鼠族”的批评声音说:“袋鼠族”是一种典型的寄生生存方式,到了应该独立的年龄却不独立,表明了一种心态上的不成熟,不负担转嫁到父母身上。而父母的溺爱该负一部分责任。“袋鼠族”折射出毕业生择业观的误区。许多毕业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不看降低身价来找一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虽然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但找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还是可以的。这部分人群不肯吃苦,不肯脚踏实地。所以找不到工作。

《萌探探探案2》在海南录制,萌探家族中你最喜欢谁?
3个回答2023-01-05 18:52
我最喜欢关晓彤,关晓彤的综艺感是非常强的,而且她的长相也非常清秀,之前在王牌对王牌中有很不错的表现,相信在这部综艺中也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影响。
中国人是一个喜欢探险的民族吗?
2个回答2022-09-12 09:15
不是,中国人是很保守的,开拓进取的冒险精神比起欧美人来说是差了很多了,这是由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决定的,
探秘蒙古族服饰
1个回答2023-11-30 07:45
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对于它们的服饰文化,以及服装的特点您是否了解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蒙古族服饰的历史背景,服装外形和文化内涵,以及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历史背景
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蒙古族时期,蒙古族服饰在国内外广泛流传。这是因为,当时的蒙古族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领导地位,并政治上有强力影响力,因此他们的文化涵盖了各类人群。其次,蒙古族长期以来都在马背上行走,由此推动着服饰文化的产生。蒙古族服饰多以采集、狩猎和捕鱼为主题,反映了古代蒙古族担负起牧民、狩猎民和渔民的重任。

服装外形和文化内涵
蒙古族服饰有着复杂的外形,反映出了其早期生活和文化方式。通常来说,蒙古族服装由上衣、下衣、长袍和凉鞋组成。在正常情况下,蒙古族人们进行劳动时会穿着宽松、透气的单衣衫,在文化节日的时候则会穿上格纹、花纹和许多细节的服装。这些维多利亚时期的服装传承至今,成为了现代的蒙古族服饰。

在蒙古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蒙古族男子宽松短上衣,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配以蓝色头巾。女性则穿着军装款式的长袍,腰间系上明丽的丝带。此外,身上还搭配着不同种类的玉坠、金饰和丝绸鞋。

蒙古族服饰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服装上的图案和颜色传达出了他们的民俗和信仰观念。例如,金色的标志代表着"天才蒙古",而蓝色和白色则象征着天空和天堂。

保护传统文化
在不断发展的世界中,蒙古族服饰与文化已经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为了保护蒙古族服饰,一些专家和活动人士开始向各个方面宣传和推广蒙古民居旅游文化、蒙古族文化节日(如那达慕大会)、手工艺品、服饰织物等,并对传统服饰的废弃度进行了普查,以寻找新的保存方式。今天,许多博物馆和历史遗址向公众展示着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通过这些措施,蒙古族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和传承。

总之,蒙古族服饰代表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具有复杂的外形和富有趣味的内涵。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需引起广泛的学科界和公众的重视和关注。
绿色征途异族密探在哪
1个回答2023-03-19 13:17
你是在做副本任务吧!是不是经验副本那得那个任务啊!要是那个任务就不用做啦!根本不用做!要是掉宝副本的任务在副本里面的第一个蓝怪
探索名门望族背后的秘密63—裴氏家族
1个回答2023-12-03 16:27
2020.03.09  周二

传奇家风,千年荣显,裴氏家族,现代启示—开启裴氏家族的智慧

有这样一个家族,先后出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驸马21人,皇后2人,太子妃4人,进士71人,其中唐代高中状元的就有9人,数百个省部级大臣,七品以上官员不计其数,俗有“一斗芝麻官”之称。

裴氏家族源于周秦,显于汉魏,盛于隋唐,沿及宋元明清,以迄于今,绵延达2700年之久,其间将相接武,仕宦如林,名人辈出,各领风骚,在正史立传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千余人,且人才大多同出一条村,次村位于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此村被誉为“中华宰相村”。

林院长亲历走访,将解开以下的疑问与现代启示:

如此之多的将相人才,为何同出一条村一个家族?

裴氏凭什么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硬律之下依然将相辈出?

裴氏家族建立了什么样的圈子文化?

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裴氏为何没有人做皇帝?

裴氏家族为何极少出贪官?

提示清廉背后蕴藏的人生大智?

裴氏家族到底靠什么样的底气,支撑家族发展2700年?

林院长如何运用裴氏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现代家风家教启示呢?敬请留意······
探索名门望族背后的秘密64—裴氏家族
1个回答2023-12-17 03:49
传奇家风,千年荣显,裴氏家族,现代启示—发展靠关系还是靠实力?(上)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与皇帝联姻,是何等的地位,而且同一个家族的高官将相如此之多。

在一般人的眼里,裴氏拥有的是非一般的圈子和关系,能出那么多的高官将相就不足为奇,可是仔细研究发现真相,却不是我们常常理解的那样,甚至颠覆了常人的理解。

越了解裴氏的成功之道,越对裴氏心生敬畏,同时也让世人从裴氏家族的长青当中,看到了家族经营的秘密和人生的大智慧。

首先来看看裴氏家族,是源于周秦,显于汉魏,盛于隋唐,沿及宋元明清至今绵延长达2700年之久。

纵观历史,通常一个新皇朝的诞生意味着上一个皇朝的灭亡,朝灭则人亡,不单旧帝的陨落,而且众将臣也将消散,新皇帝一般不会使用旧朝之臣,这就是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了。而从裴氏官位图中可以看出,将相数量众多,大多隶属于不同的皇帝或者同一个皇朝的不同时期,从这点可以看出裴氏的崛起并不存在太强的裙带关系,朝代更迭,新帝旧帝用人通常都有自己的隶属,为何在不同的朝代,总会出现裴氏的高官将相呢?裴氏家族到底靠什么样的底气和力量可以朝朝出将相的呢?接下来一点一点的解密···

研究裴氏之前,先来提出一个问题,裙带关系靠不靠得住?回看90年代当时流行一句话:做事先找关系,谁有关系,谁发达。

可是回头看看,30年过去了,现在说这句话的人已经不是很多了,30年都靠不住,更谈不上靠一辈子了,世代传承也就不用谈了,靠关系而获得的机会,那只是暂时的机会,能否最终在机会里面获得成功,那也是要看真正的实力的。

关系里面有一个法则叫递减法则,如果A用关系介绍B获得的机会,而B又用关系介绍C获得了机会,若B、C没有实力作为后面的支撑力,那机会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的成功,越是到后面,关系能发挥的作用力递减的越快。

如果作为父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对教育孩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培养孩子在未来拥有真才实学,有真正实力和承载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孩子本身已经是财富了。

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看到了,有些父母本身能力很强,而且社会影响力也很大,并且通过自身的影响力,给孩子提供了机会,可若孩子本身没有真正实力和承载力,孩子最终也不可能有大成,更不用说到了孙子这一代了,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民族风情:纳西族服饰变迁缘由初探
1个回答2023-11-23 14:04
服饰,是各民族之间相互识别的标志之一。
  中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然而,民族服饰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服饰变迁史。它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联系,但又不是简单的反映与记录。弄清某一民族的服饰变迁史,有助于加深理解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笔者对纳西族的服饰变迁史进行了研 究查证,得出以下结论。
  一、环境与气候,是造成纳西族服饰“厚重”特色的主要原因。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漫长的过程中,人类为了适应环境,想尽办法认识自然、改造自
然,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服饰,就是这种适应性选择的直接结果。古人把服饰问题放在“衣、食、住、行”之首,说明服饰是人类原始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
  “厚重”是纳西族服饰变迁中较为稳定和普遍的特色。以丽江坝区传统女性服饰为例,上身第一层为衬衣,第二层为夹层大褂,其中后摆直达小腿部,第三层为粗呢“氆坎间”。第四层是“七星羊皮”。下身是裤子、大褂尾摆和围腰。头上是一个半球形的头箍,其上有加厚的衬布和加宽的遮阳片。粗略计算,一套传统服饰,其重量少则七八斤,多则十余斤。   在探讨这一“厚重”特色的成因时,我们看到纳西族地区的生存环境及其气候因素。据史载,纳西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从黄河流域南迁,至迟在秦代以前到达雅砻江和金沙江流域。这一地区是典型横断山区,其气候特点是“早晚冷,中午晒”,夏季凉爽,寒冷,为了抵御寒风,她们采用了较厚重的着装。
  如前所述,纳西服饰以“厚重”为特色,而“厚重”就难免“粗笨”,“粗笨”就难于被 今天的年轻人所接受。这巳成为民族服饰传承中的一大障碍。几年前,有关部门率先对传统服饰进行改革,多数人都选择了面料轻薄、色彩鲜艳的新装,穿在年轻女性身上,确也出彩。但笔者每见丽江导游小姐早晚时间在漂亮的民族服装之外罩上一件厚实的风衣,不用问,从她们冻红的脸蛋上看出,新式服装满足了的需求,但达不到御寒的目的。这也是今天新式服装难于推广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生产力水平是纳西族服饰面料选择中的制约性因素。
  服饰,作为一种人类制造的产品,它的发展与变化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纳西族服饰在近2000年时间里,其面料选择经历了从皮革、毛毡、麻布到粗呢与细布的发展过程,基本反映了民族生产力发展的相应水平。
  秦汉时期,纳西族以游牧、征战、迁徙为主。拥有制盐和冶铁技术,但主要用于生产与军事活动。可通过贸易途径从邻近地区换得一些布料,但当时仍以皮毛制品为主,《东巴经》中也多有此类记载。
  到唐宋时期,纳西族“男女皆披羊皮”,但此时的羊皮已经有较好的加工工艺,因为当时纳西族制造的“摩梭盔刀”、“铎矟”、“革鞋”、鞍具等颇有名气。这种“军工技术”肯定影响到服装的特作水平,而且军事活动和对外交往也影响了服装的改进,比如传统服饰多有条带捆绑的特点,脚上则“缠以毡片、挟短刀”,头发从早期的“编发”到后来的“束发”,依稀可见军事装束的影响。
  元明时期,内地轻纺工业较为发达,纳西族进入稳定的农耕定居时期,随着贸易的活跃,内地移民的增多,一大批工匠艺人进入纳西族地区,加上民族上层多次到中原参观访问,引进内地文明,使纳西族地区出现了“富冠诸土郡”的经济文化繁荣时期。当时“男子头绾二髻,旁剃其发,名云三塔头,卫附绿珠,腰挟短刀,膝下缠以毡片,四时羊裘。妇人结高髻于顶前,戴尖帽,耳坠大环,服短衣,拖长裙,覆羊皮,缀饰锦绣金珠相夸耀”。显然巳有明朝服饰的影子。 从“四时羊裘”到“短衣长裙”,表面看是服装风格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服装面料的生产水平和制作工艺的变化,正是因为明代发达的纺织业和加工业,才有可能使纳西族服饰过渡到“短衣长裙”时代。联想到兴盛于明代的丽江古城,其中就以发达的工商业作为其经济基础,那里生产的皮革制品,铜器、铁器、毛、麻织品,曾行销滇西北地区和藏族地区,充分显示了生产力水平对服饰面料和制作工艺的决定性影响。
  三、宗教文化因互是纳西族服饰颜色选择的重要依据
  如果说早期的是御寒遮羞为主要功能,那么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融进了宗教文化的审美因素。最终固定为民族识别的外在因符号。
  纳西族自称“纳”。“纳”即“黑”,“黑”即“大”。因为在先民的观念时里,“光明”是看得见的,因而是有限的;而“黑暗”是看不见的,因而是无限的。所以在民族语言中把“黑”引伸为“大”。称大江为“黑水”,称大山为“黑山”,称自己为“纳西”即“大族”之意。有人因此认为纳西族是“尚黑”或“尚白”。纳西族也不例外,她有“尚黑”的一面,也有“尚白”的一面。《东巴经》中有史诗《东埃术埃》即是讲黑,白两个部落争夺太阳的故事,但史诗所赞颂的正义方是白部落。纳西族的战神、胜利神和保护神“三朵”,也是玉龙雪山化身,是个白盔甲,骑白马的战将。由此看出,纳西族既崇尚黑,也崇尚白。
  在历史传统上,纳西族“不事神佛”。惟祭天为大,崇拜自然神,热爱自然,崇尚天性,乐天知命。被誉为是“自然之子”。《东巴经》在描述自然和人类诞生的过程中,往往要讲到黑、白、红、绿、黄等多种颜色的“蛋”互相撞、交混,变化出各种生物。《东巴经》中有四样神物。即神山――居那什罗山-,神海-米令达吉海,神石――赠峥含鲁巴,神树――含英巴达树,四样神物有黑、白、黄等颜色,这种多色彩观念反映了纳西族居住地域内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也影响到服饰颜色的选择上。  
  丽江民间有“纳西标谋通”(纳西语,意为纳西人以穿青色衣裤为相宜)的俗语,但并不排斥服色搭配的多样性。一般来说,山地居民喜暖色,湖畔和坝区居民喜用青、紫、白、黑等色,追求与环境颜色的反差与协调。如丽江和泸湖一带,喜穿青、蓝、黑色衣裤,着白裙,系红腰带或彩色腰带,着黑布(皮)鞋,尤其丽江坝区产羊皮,基本是黑白两色的组合体,但“七星”缀饰却用五彩丝线。而传说中的“肩挑日月,背负七星”的说法,则赋于一种以勤劳为美德的象征性,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被众人所认可。
  宗教文化的另一方面是相邻民族之间的互相影响。纳西族与汉、藏、彝、白、傈僳等民族长期交往,部分地区处于杂居状态,而纳西族在文化观念上较为开放,关于吸纳兄弟民族民族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的吸纳表现在服饰上,就是相互交融。比如泸沽湖畔摩 梭人的服装,男装的宽边呢帽、高筒靴,“楚巴”样式的斜襟上衣与藏族风格相近;而女性服装中的长裙保持了纳西族的传统,但编发与头饰,显然兼有藏、纳融合的特色。盐源一带的纳西族支系“纳汝人”,其黑头帕与蓝布衫明显与当地汉族相似。三坝纳西族编发时喜编一色丝带。与藏族相似,但黑色长衣又是自己的特色。至于丽江、鹤庆、剑川、中甸、维西等民族杂居的边缘地区,由于各民族间互市互婚是存在,又处在同一气候带内,民族服装多有互相借用和混穿的情况,有时是这一民族的,裙子以是另一民族的,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地域内几个民族服装互不相同,但风格相近,部分衣服可以混穿的情况。
  四、社会变革是纳西族服饰风格急变的主要原因
  服饰一旦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便可能在社会政治变革时成为“革命”的对象,因而使服饰风格短期内发生急变。中国近代户主革命就是从“剪辫子”开始,穿“中山装”结束的。“*”时期丽江“破四旧”也曾首先拿服装开刀。而近年改革开放,西装、牛仔服、运动服、休闲服流行,成为国民思想解放的一种标志。
  对纳西族来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的“改土归流”是一次触动较深的变革,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服饰文化领域。当时的流官知府以“否定一切”的过激行为。对纳西社会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以夏变夷” 内容的变革,强制性地将原来的“短衣上袖”,并在短衣加长了后摆,变为“前短后长”的宽大袄子。又将长裙一破为二,只保留了一片围腰。这种服饰除了便于劳动而外,已经散失了原来裙装的飘逸之感。而泸湖湖地区远离纳西族政治中心,环境较为封闭,未受冲击,至今保留了‘短衣长裙“的古风。
  辛亥革命时期,纳西族男子服饰彻底汉化。长衫、学生装、中山装逐渐流行。直到解放后,一种叫“滚史”的对襟棉服成为男子服饰的主体。
  到“*”时期,把服饰列入“四旧”,主张变革。曾有剪长衫后摆、去头箍等动作,推广“解放帽”,穿汉装,只是丽江的气候特点,那块羊皮终未能取缔。
  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阶级斗争”不再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工作中心。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经济文化的活跃,竞争的激烈,新一代年轻人不再穿民族服饰,城镇中许多人不再说纳西话,主动融入现代潮流。到九十年代,纳西文化受到举世关注,丽江旅游持续升温,随着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原先不被看重的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建筑等又受到重视。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服饰改革,在旅游等窗口行业推广民族服饰,一时间,丽江城乡又冒出一批身着民族服饰的年轻女性,成为丽江旅游的一道风景线。这样的“民族服饰”当然给旅游业增添了艳丽的色彩,但由于它的局限性,远没有达到保护或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民族服饰还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