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用什么成语来形容
1个回答2024-02-18 09:49

倒背如流

dào bèi rú liú

[释义]  能很流利地把书本、诗文或资料倒转过来背。形容读得滚瓜烂熟。

[正音]  倒;不能读作“摔倒”的“dǎo”;背;不能读作“背包袱”的“bēi”。

[近义]   滚瓜烂熟

[用法]  多指背诵;用于熟读时往往带有夸张的成份。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1个回答2022-10-13 12:16
大大方方反反复复发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打一成语
1个回答2024-02-18 16:12

汗流浃背。

原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意思是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所以是汗流得满背都是。

出处: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扩展资料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时编个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23:41


    古时候有个叫禾下土的人。那个人在很热的中午正在用锄头除地里的杂草,他的汗一滴一滴流进土里。他是多么的辛苦呀!后人却违背他的意愿,糟蹋粮食,最后,他就编了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结辛苦。后人煸了一手诗:锄禾日当午,地雷埋下土。不知谁来种,炸成二百五!


小学课本悯农是,春种一粒粟,锄禾是,锄禾日当午,但很多书上说悯农是锄禾日当午,谁能详解
1个回答2024-01-20 23:15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不同的悯农,悯农不止一首。但我们学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学课本悯农是,春种一粒粟,锄禾是,锄禾日当午,但很多书上说悯农是锄禾日当午,谁能详解
1个回答2024-01-24 19:18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不同的悯农,悯农不止一首。但我们学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07 21:41
大中午的在田里种田,汗流浃背流淌入田土里,锄是动词,禾是稻谷类作物,日是太阳,当午就是中午或太阳暴晒时期
悯农的歌 锄禾日当午······
1个回答2024-05-11 17:15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读书的故事1)儿时的我,在“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的诗歌声中长大,每次端起书,...
1个回答2024-01-22 03:08
名人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坚持学习的精神.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个回答2023-12-03 13:55

关于《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下: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诗,题材为揭示农民苦难的现实主义诗歌。诗中通过对农民辛劳劳动和生活困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悲痛之情。本文将从诗歌背景、主题、艺术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诗歌背景

在唐代,社会存在严重的阶级分化和剥削压迫。农民是社会底层群体,他们承受着沉重的苦难和奴役。李绅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深感农民的痛苦,因此写下了《悯农》这首诗。

二、主题揭示

1.对农民的同情和悲痛

诗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农民们辛劳劳动的情景。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揭示了农民辛勤劳动的艰辛。同时,诗中还写到了农民在生活困境中的苦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透露了作者对农民生活困顿的同情之情。

2.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李绅通过诗歌的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剥削压迫现象。诗中写到:“相劝即今古,更将万事论”,表达了作者对农民遭受剥削的愤慨之情。通过对农民的描写,抨击了当时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呼吁社会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三、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悯农》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真实的形象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艰辛劳动的情景。这种真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使读者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农民生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抒发情感的抒情诗

《悯农》虽然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但也具有抒发情感的抒情色彩。通过对农民的同情和悲痛的描写,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作者对农民遭受苦难的同情之情。

3.形象生动的描写

李绅在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和细腻的细节刻画,使诗中的农民形象栩栩如生。例如,诗中写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了农民劳动的场景,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农民的辛勤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