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6章

道德经第36章原文和译文
1个回答2023-12-14 17:50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译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自解】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自解:想要关闭,必须要先打开。就像想要咬住东西,必须要先张开嘴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自解:想要让一个东西变弱,先要让它变到最强,最强之后,就只能衰弱了。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自解:想要废除一样东西,就先抬举它。西方也有类似的话,比如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让人疯狂。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自解:想要获取,就先给予。就像钓鱼一样,一个小小的鱼饵,就能钓到一条鱼。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自解:这些事情,由小见大,是如此的明了。如同柔弱战胜刚强。如同流水冲击岩石。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自解:就像鱼不能脱离水,国家的真正利器,不是用来炫耀展示的。

傲风诸神36章第一节
1个回答2022-09-17 02:45
好像三十五章都还没出
求傲风秦界第36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
1个回答2022-12-22 02:13
已发送,注意查收
求风大《傲风》诸神天空篇 1- 36章
1个回答2023-04-29 03:12
发到哪里啊。。。
急求昆虫记36章每一章的大概意思
1个回答2023-01-12 15:19
为啥他和我原来的网名一样啊?
一起读经典《道德经》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
1个回答2024-03-09 20:05
《老子·第五十章 》

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凶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这一章主要说的是:人脱离了贪婪享乐,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也就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很难遇到凶险和为难了。

人脱离了贪婪享乐,持守真生命,就很难有真正的凶险了。

《老子·第五十一章》

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道产生了万物,又用恩德去蓄养,为他们化育了形体,让他们得到了势而生长起来。大道的这种可敬和恩德的可贵,是自然而然地发出的,是永恒的,不是一时兴起,但是他却不强行占有,不任意宰割,这样的恩德深不可测。

这一章主要是说道永恒的产生和孕养万物,具备最深不可测的恩德。

孕育生养万物,使它们茁壮成长,却不去强行占有他们,不任意宰割,这样的恩德是深不可测的,事业也会长久。
约翰福音3章31/36节是谁说的?
1个回答2024-05-02 19:03
约翰福音3章31/36节是约翰所写的,其中31节和36节是约翰洗者说的话,32-35节是约翰所写的注释。这段经文主要讲述了约翰洗者关于耶稣基督的见证,以及信靠基督的人得到永生的应许。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1个回答2024-01-20 14:1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答:天地无心于万物,任其生灭,圣人无心于爱民,任其自养自成.

天地之间如同有一个风箱,空虚而不空穷竭,越鼓动所现事物越多.

言语太多,不能做到像虚空一样,终会穷竭,这样的话不如恪守虚空虚静.



也就是要得道悟道,不能太多的言语思虑,真正的道是不可以用言语和思虑得以体会的,如果太多的言语思虑反倒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越来越被动迷惑.要像天地一样虽然无心但是能成万物,虽成万物仍然无心可用.
道德经四十章感人故事
1个回答2024-01-30 23:52
道德经讲的是人与自然和谐永生的方法。我读了一遍又一遍道德经,我突然发现,道德经可能是上一代地球文明或者宇宙高级智慧文明写给人类发展的指导书。像小国寡民(人口限制),像水(顺应规律),无知无欲(不加控制的滥用知识,人性的私欲膨胀,破坏人生存的环境),不自生(友爱互助谦虚尊重),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对宇宙或者黑洞中心,象形化的阐述)。不如守中(和谐中庸)。无为(不违背规律)。等等,感觉不是远古蒙昧的人类先祖所能阐释的。这可能也跟老子是图书馆馆长有关,他看到的古籍和图像可能非常古老,山海经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