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书法悲欣交集

解释弘一法师“悲欣交集”
3个回答2022-04-10 10:07
这是弘一法师在临走的时候绝笔写下的四个字,他欣慰的是他解脱了,但他悲悯的是世人都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不追求解脱,故写下“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死时的的“悲欣交集”
3个回答2022-10-05 11:10
悲的是告别红尘,欣的是功德圆满。
悲欣交集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23 15:20

应该是悲喜交集吧,意思是即感到悲哀,又感到惊喜,是人的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

如何理解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和佛家的 「慈悲」
1个回答2022-05-18 20:48
悲欣交集。需结合背景理解。
我对背景不甚了解,只能字面理解。

悲欣交集旁边还有见观经三个字。
应是证得了观无量寿经的境界,去往西方极乐世界。
悲者悲一切众生冤枉生死,冤枉受苦
欣者一切生死,轮回苦乐皆如梦幻,本非真实,而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苦乐,不动如如,也就超越了
非但我今超越,实是一切众生本来超越,自然欣慰于心。
慈悲二字
慈者兹心,悲者非心
兹心非心,非心兹心。是这个心,不是这个心。
一切众生,种种苦乐,幻化一切诸境界相,皆由此心。
然,众生于境界中迷失自心,忘失此心,错认自我,妄想是非。颠倒轮回。
意识思维心,依托境界相而生,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法生种种心生),不是我真心。
众生以妄想心为真心,则此真心成非心;若悟本来真心,则此妄想心即是真心。
同是此心,只因迷悟不同。成两般用法。
悟此心者,知众生同体,冤枉轮回生死,冤枉苦恼忧悲。
故,慈者无缘无故之慈,悲者同体同心之悲。故,慈者与乐,悲者拔苦。
我造此梦,梦里众生皆是我心,我今平等观之,皆令离苦,同证此心。
悲欣交集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26 08:17
对世人的悲哀,对自身大悟的欣喜!
悲欣交集的意思是
1个回答2022-05-18 20:48
对世人的悲哀,对自身大悟的欣喜!
悲欣交集是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2-05-18 23:06
“悲欣交集”之“悲”字,在佛教中有更深的解释,《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由于弘一大师发心广大,度生心切,现在又能见闻佛法,往生极乐证无生法忍,可以真正去实践多生以来的度生大愿,此种悲与欣之心境交集在一起,非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大师临终前谓妙莲法师云:“我生西方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弘一大师大愿如此,而临终所现与《观经》所说之境界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发愿“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现在成为事实,能不“悲欣交集”!
  据以上资料分析,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弘一大师临终前心境所现与《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又与净宗初祖慧远大师有着相同的感受——见到《观经》所说的极乐世界种种景象。而“见”,“现”在古汉语中两字相通,是否此处之“见”当作“现”解。当《观经》之境“现”与弘一法师眼前时,弘公自然就发起了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欣喜自己离苦得乐;并由于当下见佛闻法证无生,了却大师多生多劫度生“普利一切诸含识”之大愿。此“悲”转化为拨除众生之苦有大力量了,“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而感到欣慰无量。如此感受之“悲”“欣”交集在一处。故而自然写下“悲欣交集”之感受,并请大家不可以凡情测度,特指明“见观经”即依现出观经之境界,去理解当时之感受。
悲欣交集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9-13 07:50
1、悲欣交集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2、出处:《宋书·萧思话传》:“凭威策懦,势同振巧,开泰有期橡羡,悲欣交集。”
3、造句:莫怨世事多纷扰,心头自梁激拍有清风来。人活一回,活的也铅庆不是一场生死*苦,活的是一场悲欣交集。
的意思是什么,悲欣交集其字极丑,悲欣交集的意思解
2个回答2022-05-17 00:05

应为:

悲喜交集

bēi xǐ jiāo jí

[释义]  交集:一起出现。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也作“悲喜交加”;“悲喜交至”。

[语出]  唐·房玄龄《晋书·王扎传》:“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不奉赠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

[正音]  集;不能读作“jiē”。

[辨形]  集;不能写作“结”。

[近义]   惊喜交集 悲喜交至

[反义]   无动于衷 麻木不仁 心如枯井

[用法]  用于人又高兴又难过;心情激动。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弘一大师为何临终绝笔写下“悲欣交集”?
1个回答2022-12-18 04:54
“悲欣交集”之“悲”字,在佛教中有更深的解释,《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由于弘一大师发心广大,度生心切,现在又能见闻佛法,往生极乐证无生法忍,可以真正去实践多生以来的度生大愿,此种悲与欣之心境交集在一起,非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大师临终前谓妙莲法师云:“我生西方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弘一大师大愿如此,而临终所现与《观经》所说之境界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发愿“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现在成为事实,能不“悲欣交集”!
  据以上资料分析,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弘一大师临终前心境所现与《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又与净宗初祖慧远大师有着相同的感受——见到《观经》所说的极乐世界种种景象。而“见”,“现”在古汉语中两字相通,是否此处之“见”当作“现”解。当《观经》之境“现”与弘一法师眼前时,弘公自然就发起了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欣喜自己离苦得乐;并由于当下见佛闻法证无生,了却大师多生多劫度生“普利一切诸含识”之大愿。此“悲”转化为拨除众生之苦有大力量了,“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而感到欣慰无量。如此感受之“悲”“欣”交集在一处。故而自然写下“悲欣交集”之感受,并请大家不可以凡情测度,特指明“见观经”即依现出观经之境界,去理解当时之感受。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