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个回答2024-03-02 05:35

王戎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小朋友,在7岁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天资聪颖;他非常有领导才能,因为他的话令别人信服了,说明他从小就是个非常善于表达的人;在道路旁的李子不应该随便采摘,说明他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扩展资料: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
1个回答2024-01-29 19:53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因为他推测这一定是苦李子。《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扩展资料:

王戎安抚遗民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西晋大举伐吴,王戎派参军罗尚、刘乔为前锋,协助王濬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及吴国江夏太守刘朗各自率众向王戎投降,王戎率大军至长江边,吴国牙门将孟泰献蕲春、邾二县投降。 

太康元年(280年),吴国灭亡,王戎因功进安丰县侯,增加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王戎渡江安抚新附的吴国百姓,宣扬晋室威德恩惠。

曾在吴国任光禄勋的石伟为人正直,与孙皓不和,称病回家。王戎赞扬他的清刚之节,上表向武帝推荐他,武帝下诏拜石伟为议郎,终身以二千石俸禄供养,荆州百姓都对王戎悦服。 

王戎不取道旁李讲了什么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16:32

王戎不取道旁李告诉我们: 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还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2 23:22

闻鸡起舞、岳母刺字、司马光砸缸、铁杵磨成针、孔融让梨等。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改桐数说新语·雅量》。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当王荣七岁的时候,他经常和很多孩子一起玩。他们看见路边的梅树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许多孩子都跑去摘李子,但王荣一动也不动。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梅子时,王荣回答说:“路边有那么多梅树。一定是苦李子。”

扩展资料:

王戎出身于魏晋高门琅玡王氏,祖父王雄,在曹魏官至幽州刺史;父亲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核首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轮启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验证之后,果然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
1个回答2024-02-22 07:12

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 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 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启示: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扩展资料

本文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王戎却认为这必是苦李,结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王戎观察仔细,准确推理判断的赞赏之情。

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什么成语出自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2 10:01

道边苦李意思是比喻庸才,无用之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2-18 17:09
王戎七岁的时候,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4 08:43

意思是王戎不摘路边的李子,《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扩展资料: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主人公是谁?
1个回答2024-03-19 19:17

王戎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小朋友,在7岁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天资聪颖;他非常有领导才能,因为他的话搭丛令别人信服了,说明他从小就是个非常善于表达的人;在道路旁的李子不应该随便采摘,说明他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扩展资料知和樱: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棚族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
1个回答2024-01-24 10:08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因为他推测这一定是苦李子。《王戎不取道旁李》指袜尺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好做语·雅量》。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唯高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扩展资料:

王戎安抚遗民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西晋大举伐吴,王戎派参军罗尚、刘乔为前锋,协助王濬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及吴国江夏太守刘朗各自率众向王戎投降,王戎率大军至长江边,吴国牙门将孟泰献蕲春、邾二县投降。 

太康元年(280年),吴国灭亡,王戎因功进安丰县侯,增加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王戎渡江安抚新附的吴国百姓,宣扬晋室威德恩惠。

曾在吴国任光禄勋的石伟为人正直,与孙皓不和,称病回家。王戎赞扬他的清刚之节,上表向武帝推荐他,武帝下诏拜石伟为议郎,终身以二千石俸禄供养,荆州百姓都对王戎悦服。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