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瓷器特征

宋青花瓷器,有什么特征?
1个回答2022-12-24 22:33
赞成。看来研究很深。
鲁山花釉瓷器真品特征?
1个回答2024-03-14 08:42

唐代的“鲁山花釉”是唐代制瓷顶峰的代表之一,多数的鲁山窑为黑底蓝花,少数精品用了青瓷爆蓝斑的工艺,这种铁钛元素的点彩,直接影响了后世的钧窑,当然,在唐代也是最高级别的品类。

所以,近些年关于鲁山窑的仿品也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仿品的都跟真品鲁山窑相距甚远,可能传世量少加之工艺复杂的缘故。今天山人从4个方面,简单介绍鲁山窑的真伪鉴定方法:

1、器型鉴定

2、鲁山窑施釉工艺和釉面特征

3、鲁山窑的开片

4、胎足的工艺和老化特征

1、器型鉴定

唐代鲁山窑仿品器型怪异,没有大唐的风韵,壶嘴造型错误,腹部下收过于斜直导致器型不准。

鲁山窑本身代表了唐代制瓷水平的巅峰,所以真品器型大多及其规整,浑圆饱满,典型代表了唐代社会崇尚丰腴的审美特征。

2、鲁山窑施釉工艺和釉面特征

仿品花釉和底色之间的过渡呆板、不自然,施釉工艺不对,类似用了毛笔画彩,因为化工釉料,在过渡上也没有交相溶解的感觉。

真品鲁山窑运用了竹刷点彩的技术,在竹刷施釉的基础上点彩,入窑一次成型,泼辣自然,釉面自然融合,是高超制瓷技术的代表。

3、鲁山窑的开片

开片是仿品共通的难点,上图鲁山窑仿品也是开片疏松、片大死板。

真品鲁山窑施釉技术借鉴了唐三彩的竹笔点釉,釉面流淌自如,开片细密而有张力,点彩处犹如水墨泼彩,热辣丰韵,充满了艺术美感。

4、胎足的工艺和老化特征

仿鲁山窑的釉面收边处为标准的气窑痕迹,修足形制不准,胎质粗劣且没有老化痕迹。

真品鲁山窑是唐精品瓷器的代表,选料精细,修足精致,有自然的半衰期留下的风化纹和土沁。矿物釉料在柴窑中烧制的收口痕迹清晰,积釉自然。

本款瓷器是明朝的还是。
1个回答2022-09-29 08:15
您好,明代瓷器的款识常见蓝字楷书双排六字款。从该只青花凤穿花卉纹的青花钴料发色和器形来看,该碗应该是清中期官仿明嘉靖官窑的东西。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好好保存吧!(仅代表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宣德瓷器的瓷胎有什么特征?
1个回答2022-12-13 08:40
跳刀痕比较明显,德字少一横,从款上入手
宋代钧窑瓷器特征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5-17 04:40

宋钧特别是官钧窑的作品,窑变釉色自然温润,真正体现出火的艺术。我们能看到的宋钧瓷窑变釉色大体上分为三类:

一是窑变单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

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三是窑变花釉,主要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品种。其中以窑变花釉的艺术价值为最高,因为它最能代表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大多数意境精妙的景观图画,都是由花釉窑变自然形成,从而使瓷器成为艺术珍品。

明朝的瓷器有什么特点?
1个回答2022-10-01 06:20
你的问题可以写一本书了,是青花还是颜色釉?还是彩瓷?
明朝瓷器的特点
2个回答2022-09-24 02:50
粗犷,大气,实用。
瓷器底胎的特征:什么叫瓷器底足胎湿做旧
1个回答2023-03-22 10:39
就是看上去胎釉的质感像受潮一样,湿湿的,做旧就是看上去不像自然的老旧,人为有意为之。
清代钧窑瓷器的特征
1个回答2023-09-07 12:46
对于瓷器的特征的话,那么就是非常的圆润有光泽,然后就是很少有瑕疵。
湖南常德有哪些历史名人
1个回答2024-06-25 20:36
公元前30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
澧县彭头山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制和陶器制作技术。距今7000多年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时期生产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制的斧、凿等砍伐用具和鱼网坠,并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生产简单的饮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乡汤家岗遗址,反映了常德当时以母性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乡划城岗遗址,是常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力证明。这时期生产工具大为改进,石器钻孔、切割和抛光技术比较成熟,陶器普遍采用慢轮修整。
商周时期,常德境内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全市共有商周时期遗址550多处,出土物有镞、簪、鱼钩、熔铜炉等。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社会变革时期,常德境内有上千战国墓,有澧县鸡叫城、桃源菜菱城、临澧宋玉城等战国时期的城址。
楚顷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秦代,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恢复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淑浦县)又迁往临沅县。顺帝阳嘉3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现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常德市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清代,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
1914年,湖南省政府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常德各县直属省管辖。公元1935年,国民政府在沅陵县设立湘西绥靖处,将19个县绥靖县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专员兼任驻地县长。公元1936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专员公署,石门、临澧、澧县划在第二区。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区,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个县,专员公署治所由慈利县迁往常德县。民国29年,湖南省调整行政区划,行政督察区第二区改为第四区。1938年11月,第四区从常德迁往澧县,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也称常澧区专员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区各县先后获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组建的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及全体工作人员抵达常德城。常澧专署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澧县、临澧、慈利、桃源9县。8月中旬,各县相继成立人民政府,并分别于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区更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简称常德专署)"。
1952年11月13日,政务院140号文件批准,益阳专区撤消,益阳市及益阳、汉寿、沅江、安化、桃江五县划归常德专区。至此,常德专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澧县、临澧、慈利、桃源、益阳、汉寿、沅江、安化、桃江14个县和常德、益阳、津市三市(镇)。
1955年2月16日,根据省人民政府已改为省人民委员会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区专员公署改为湖南省常德专员公署。随后,各县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为人民委员会。
1962年12月30日,国务院424号文件批准,恢复益阳专区,益阳市及益阳、桃江、南县、沅江、华容、安化六县划归益阳专署管辖。
1966年3月,常德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成立,代替常德专署行使职权。4月10日,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撤消,成立常德专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1月,其名称改为常德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行使原专署职权。3月至9月,各县(市)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人民委员会。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撤消,常德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县(市)撤消革命委员会,恢复县(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国务院以国函[1988]18号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区,建立省辖常德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号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区和常德县,设两区,原常德市改为武陵区,原常德县改为鼎城区,两区行政区域不变,津市市为省辖县级市,省政府委托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选出正副市长。

另外,常德养育了阴铿、李群玉、髡残、丁玲、翦伯赞、王同亿等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