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食粥

范仲淹食粥的中心启示
1个回答2024-02-27 03:03

此文反映了范仲淹知足常乐以及俭朴的品格。
范仲淹不要馈赠的原因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有人说,苦难是一所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清苦是一件好事,它能催人奋进,它能培养人的意志。
——摘自《文言文启蒙读本 修订本》

范仲淹画粥典故
1个回答2024-05-21 22:20
苦学成材——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初期著
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太宗祥符进士,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后拜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主张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农桑,减轻劳役,
加强军备,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
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
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
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
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
(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
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
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部(今属商丘)学
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
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
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
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
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
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
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
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
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
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范仲淹划粥吃饭?
4个回答2023-11-11 22:49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范仲淹吃粥充饥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另作:断齑画粥 ( duàn jī huà zhōu ) 出 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成语。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
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
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
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范仲淹断齑划粥
1个回答2024-01-25 09:20

范仲淹断齑划粥



公元1014年,整个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万人空巷,路边上人头攒动,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浩浩荡荡的马车辚辚向前。原来这是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的车队。

整个城市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吵迅地去看皇帝,唯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这时有人过来敲门叫道:“快去看,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别错过。”可这个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

后来,他中了进士,果然见到了皇帝。这个学生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有名的官员。范家世代为官,但轮到范仲淹时,他的命运却颇为坎坷。他两岁的时候,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加上贫困,请不起好医生,不久就死了。父亲一死,就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境从此变得窘困起来。

两年后,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基森到了山东长山县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朱家也是普通人家,虽然养得起范仲淹母子二人,但说到上私塾接受教育,就有点紧巴巴了。

范仲淹小时候就很聪明,大人说什么话,他都记得很清楚。他小小年纪,自尊心就特别强,知道自己不是朱家的孩子,就不肯用朱家的钱上学。朱文翰是个落第秀才,看到小范仲淹有读书的天分,不想耽搁他,就让他投奔亲戚去了。

这亲戚住在应天府,见到范仲淹前来投奔,觉得有点头痛,就问他:“你想要做什么?”小范仲淹抬起搏碰亩头来,用清亮的童音大声说道:“我要读书。”看到他一心向学的样子,亲戚不忍拒绝,就将范仲淹送到村里的私塾学习。

私塾里有十来个孩子,年龄都比范仲淹小。范仲淹起步比其他孩子要晚,所以他们经常嘲笑他说:“年纪这么大了,连《三字经》都不会,太差劲了。”听了这话,范仲淹心里很难过,但他没有泄气,从一笔一画学起,他学得是那么认真,练得那么刻苦,所以很快就能独立阅读了。

范仲淹还给自己订了读书计划,每天要读几本书,记多少字,背诵多少文章,都在他的计划之中。如果没有完成,坚决不去休息。冬去春来,转眼他就读了五年的书。这五年来,不管是北风呼啸的风雪夜,或者是炎热似火的盛夏天,范仲淹都伏案读书,没有一天休息时间。

私塾的同学读完了书,就结伴去爬树抓小鸟,或者是去村边的池塘摸鱼,叫范仲淹一起去,他都摇摇头表示拒绝。就是逢年过节,他也没落下功课。五年来他读遍四书五经,牢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天,老师对范仲淹说:“你这几年,学业长进很大,我已经教不了你了,我有一个朋友在应天府南都学舍教书,我可以介绍你去那里。”就这样,求学心切的范仲淹又来到应天府南都学舍。

这是当时全国有名的一家私学书院。坐落在青山古柏之间,环境十分幽雅。加上这里聚集了许多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使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

只是书院太过有名,全国各地不少学子都慕名前来,所以入学需要经过考试。范仲淹考取了,从此又开始了他的苦读生活。

这年的冬天很冷,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整个天地铺了一层厚厚的白色。南都学舍里,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划破了灰蒙蒙的天空。范仲淹裹着单薄的衣衫,正捧着一本书如饥似渴地看着。

他的手已经冻得红肿,实在太冷的时候,就呵上两口气。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粗陶盘子,里面有一块四四方方的白糕。读得饿了,他拿起白糕吃了起来。仔细一看,哪里是什么白糕,分明是已经冻硬了的粥。

原来范仲淹来学舍读书,虽说已经免了学费,但生活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亲戚接济的钱只有一点点,根本不够一日三餐。他不能像有些同学那样在学舍入伙,更不能在学舍门口的小摊上买烧饼吃。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范仲淹想了许多办法。

后来,他想到可以自己买米煮粥。每天早上,他量出一杯米下锅煮成粥,将它分成两份,当成一天的饭食。没钱买菜,那就找点咸菜疙瘩下饭,这样也节约了吃饭的时间。

冬天的时候天气很冷,剩粥很快冻成了冰块,范仲淹就用刀将冰粥划成几块充饥。本来他的衣衫就很单薄,冰粥下肚更是冷得受不了,他就在屋子里蹦跳着取暖,一边跳还一边背文章。尽管生活这样艰难,范仲淹仍然积极乐观。

有一天,范仲淹才分好冰粥,一个同学有事找他。推门进来,同学看到桌子上摆着个盘子,里面四四方方一块白粥,冻得硬实。粥边还有个碟子,是切成块的萝卜干。范仲淹一边拿着书,一边有滋有味地吃着白粥。

同学看得目瞪口呆,说:“希文,你就吃这个?”范仲淹笑道:“这样也挺好,挺清淡的。”同学说:“这也太简陋了,你怎么受得了呢?”范仲淹摇摇头,只背了孟子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个同学听完非常感动。

同学的父亲是应天府的留守,回家后,他和父亲说起范仲淹的事。留守一听,觉得这个学生非常难得,在艰苦的环境里还能这样积极向上。感到这是教育自己儿子的好机会,就把范仲淹大大夸奖一番,让儿子向他学习,还让儿子把家里的美味佳肴带一些送给范仲淹。

过了两天,同学叫家人炖了一堆补品送到范仲淹屋里,对他说:“我父亲听说你发愤苦读的事,夸你将来必有作为,特地让我送些好吃的给你补充补充营养。”他一边说着,一边把菜肴端上桌子。

虽然才吃过粥,但范仲淹看着色香味俱全的菜,觉得更饿了。每天喝清淡的粥,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营养完全不够。面对同学的好意,范仲淹本来想收下,一转念又改变了主意。他对同学说:“谢谢你和你父亲。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我不需要。我已经吃过饭了。”

“你那也叫饭?希文啊,你别和我客气,怎么说都有同窗之谊。天气这么冷。我也不想看你吃那种饭病倒。这个菜应该够你吃两天,过两天我再给你送来。”同学不容分说,将食品塞给范仲淹,转身就走了。

过了两天,约莫估计范仲淹吃完那些菜后,同学又带了一桌好菜前去找他。一进门,他就看到范仲淹端坐在桌边写文章,桌上的盘子里依旧是两块冰粥和萝卜丝。

“希文,你怎么又吃起白粥来了?上次我送的菜吃完了么?”没等范仲淹回答,他就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食品原封不动地放在屋子的一角,顿时来了气;“你这人怎么回事?我送你饭菜是一片好心,你为何这样糟蹋?莫非我的饭菜还不能入你口么?”

范仲淹连忙起身施礼,然后解释道:“我非常感谢你对我的关心,这个情分我没齿难忘。但是师弟,你想,圣人有句话是‘贫贱不能移’。我范某也是大好男儿,怎么能靠你的施舍过日子呢?何况我已经吃惯了粥,也不觉得这是吃苦,如果吃了你带来的美味,有了对比,恐怕就是‘由奢入俭难’,再也吃不下粥了,所以请师弟你谅解。”

同学听完范仲淹的话惊呆了,他这才明白,平日里安安静静读书的范仲淹,原来是这样的安贫乐道,这背后,是自尊的人格。他心里不由感慨万分,对范仲淹说:“也罢,希文既然这样认为,我也就不勉强了。你如有困难,和我说一句,我必然放在心里,其他就不多说了。”说完,他恭敬地施了个礼,带着饭菜离开了。

后来,范仲淹就靠着这白粥,度过了数年的苦读生涯,成为我国宋朝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但成名以后,他仍然保持着这种简朴的日子,贯彻了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本人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忧国忧民、勤政爱民的典范,流传千古。

入选理由:

这个故事最能体现范仲淹的性格,自尊,自爱,自强。

阿离之言

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无疑是个理想主义者。古代知名文人做官,都是有些理想的,大概是长期受到儒家教育,期望能够“达者兼济天下”。当然,泛泛而谈的人也有,清谈阔论最误国。还好,范仲淹不是。

范仲淹出身贫寒,一个人在外读书,真是把板凳坐穿了的。冬天很冷的时候,读书太过疲倦,他就用冷水洗脸;伙食很糟糕,吃的是烂糊糊的粥,别人都无法忍受,就他不觉得受苦。即使当官后,范仲淹也没改变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

他当的官也不大,最早从地方官开始。虽然官卑职微,却是罕见的做实事的好官。他兴修水利,最有名的就是他所主修的捍海堤;还重视教育,建立学宫,邀请知名学者讲学。

文人有其气节,范仲淹也是。才调到中央去当官的范仲淹,就干了件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当时宋仁宗当朝,刘太后独揽大权。太后生日的时候,这个皇帝要率领百官给太后祝寿,还行跪拜礼。这本是不合封建时代皇帝事亲的仪规的。但满朝的文臣武将慑于太后之威,不敢说。结果还是范仲淹上书反对,因而触怒太后,被贬往河中府。照理说,好容易从地方升到中央的人,又被贬下去,该痛苦万分,范仲淹却高高兴兴去了。按他的性格,宁可说出真理而死,也不肯沉默着活下去(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不过这次贬谪,范仲淹的声名却上了一个台阶。传闻他的同事在部门给他摆酒饯行,拿着酒杯对他说:“此行很光彩。”实际上,范仲淹一生被贬了三次,每一次都使他的名声更上一层楼。第二次被贬是阻止仁宗皇帝废后,结果被贬睦州。谏院的同事给他在十里长亭设宴,齐声夸他:“此行更光彩。”如果说这次被贬是他无聊管到皇帝私事的话,第三次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越权,就是不畏权臣,大快人心的好事了。他被贬饶州,同事和亲戚朋友在郊外给他饯行,祝贺他说:“此行尤为光彩。”

范仲淹不是追求名节的人,但天下的士子们却很仰慕范仲淹这种气节,纷纷学习。这些人遵守教材要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时的注重名节,实际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搞好思想教育,范仲淹作为楷模,非常到位。要是所有人都爱惜自己的声名,至少社会会比较清明。所以对于范仲淹来说,我们无需记住文学的他,当官的他,只需要记得,在某段时间内,他成为道德的标杆,这就足够。

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23:16

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如下:

范仲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但不幸的是他的童年比较凄惨,幼年丧父,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别家。当他长大后知道自己非现在的父亲所生,就告别了母亲,独自扮猛纯前往书舍进行学习。虽然他告别了家庭去书舍学习,没有经济来源的他,生活是非常清贫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勤奋努力。

平日里在书舍学习,范仲淹是最为勤奋的。白天在书舍里学习,晚上回到住的地方也舍不得睡觉。点一盏小油灯,坐在那里继续孜孜不倦的看书。别的同学去睡觉的时候,他还坐在案边,在微弱的烛光下一页一页的翻看书。

如果稍有瞌睡,他就拿水擦把脸,叫醒自己,让自己时刻厅咐处于清醒的学习状态。在求学的五年里,他竟从来没褪去衣服,好好的在床上睡过一觉。这就是他的勤奋。

吃饭方面,范仲淹也没有什么追求。只有到了自己饿了的时候才稍稍吃一点,白天为了多花时间在读书上,几乎是没有时间去吃东西的,一般都是到了傍晚才少少吃一点。它的吃食也是非常艰苦的,它通常将粥煮成一大块,再划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每次吃饭的时候只吃一小块,而并没有什么美味菜肴,只是配着咸菜解决一顿又一顿的,很是清贫。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学习,他依旧知戚是那个学习最好,学习最用功的那个学生。尽管周围的人都穿金戴银的,每日都欢声笑语的玩,但是他并不参加那种无谓的活动。因为他知道唯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唯有勤奋可以弥补不足。

范仲淹凭借自己的努力,多年来勤奋刻苦的学习,终于考取了功名。成为了一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而他的故事,他的勤奋刻苦被流传了下来,为后人敬仰和学习。他最为著名的一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高尚的品质也被后人所传颂。

划粥断齑的范仲淹
1个回答2024-02-23 00:11

范仲淹随母改嫁到长山朱家,更名换姓,生活条件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青睐,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讲述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 范仲淹的著作是什么
1个回答2023-12-03 03:01
  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范仲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对于他大家可能不了解,但是对于“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这句名言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就是出自范仲淹之口,这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从他的故事中大家就能知道范仲淹是个怎样为百姓,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下面我们看看范仲淹有什么样的故事?

  范仲淹是公元十世纪宋代人,他不到三岁时,父亲因病去逝,家庭生活十分贫困。十几岁时,范仲淹只身外出求学,到当时著名的应天府书院拜师学习。在应天府书院期间,范仲淹生活非常艰苦,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买粮食,所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只能喝粥。他每天早上把米粥煮好,等粥凝固后,把粥划分成三块,再把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日三餐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一位朋友来看望他,发现范的伙食非常差,于心不忍,就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生活。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有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只得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的鸡、鱼之类的美食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也没有动。他的朋友十分生气,对范仲淹说:“你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让朋友太伤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他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

  有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医生,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后来,范仲淹果然当了宰相,成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
范仲淹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14:41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赖。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5 16:42

1.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进士,得到真宗赵恒的接见,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范仲淹政绩斐然,如安抚江淮的蝗灾、修建“范公堤”等,但由于喜欢给高层“挑刺”,仕途就像乘电梯般,上上下下,几起几落。章献太后刘娥当政时,他一会儿指责仁宗赵祯不该率领百官给太后祝寿,一会儿要求太后还政,被贬到苏州;待得赵祯亲政后,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要求改革,结果得罪宰相吕夷简,再贬饶州。

2.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 " 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咸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 。虽然范公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学习勤奋,胸有大志。

3.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 " 我将来能当宰相吗? " 神说不能。又问: " 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 " 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性质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 " 毅然出走 " 是说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部 " 应天府书院 " 读书学习。

4.在南部应天府书院,他 " 昼夜苦学 " ,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 " 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 " 。就这样他在南部应天府后院寒窗苦读五年。

5.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略大宋。两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元昊气势嚣张,扬言要灭了大宋。国难当头,范仲淹立刻忘了那个“桃花源”,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强烈要求上前线。

大宋朝廷对这场战争措手不及,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赵祯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难之际,赵祯匆匆召见了范仲淹,先给他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再荣封一个“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


范仲淹的诗句
1个回答2024-01-24 11:09

宋代范仲淹的诗句:

1、渔家傲·秋思

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2、苏幕遮·怀旧

原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云天蓝碧,黄叶落满地,天边秋色与秋波相连,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为相思的眼泪。

3、江上渔者

原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4、御街行·秋日怀旧

原文: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那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每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如绸缎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未喝,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

5、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