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

哈萨克族的传统舞蹈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7 23:15
卡拉角勒哈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
“鹰舞”是哈萨克族具有典型特色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阿勒泰地区的阿贝坦乡和布尔津一带。
  长期以来,哈萨克人除放牧以外,狩猎也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手段。而猎鹰就是猎人在狩猎时最亲密的伙伴,好的猎鹰可以用来抓黄羊、野兔、狼和狐狸,因此,哈萨克人对鹰有着非常特殊的喜爱。养鹰和驯鹰不仅是作为谋生的技能,也被认为是男子汉最好的娱乐,和顽强刚毅性格的主要标志。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赞美猎鹰的诗歌和乐曲,而鹰舞则是用舞蹈来表现山鹰勇猛无畏形象的代表作。
 “熊舞”哈萨克语为“阿尤毕依”,流传托里一带哈萨克人中间。托里的哈萨克族属克烈部落,原游牧在阿勒泰地区,清同治年间,即公元1862年以后,其中一部分由阿勒泰迁至托里。现在,托里有熊舞,阿勒泰也有熊舞,说明这个舞蹈原是克烈部落的传统舞蹈。但托里的熊舞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发展,已独具风格。
 “抵角戏”流传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能歌善舞的哈萨克人,结合牧区生活和劳动生产,创造了许多矫健优美的似兽舞蹈。其中表现最多的是鹰、马、羊和熊,并赋以不同的涵意:鹰地圣洁的象征,马和羊是日常生活的指靠和庇护者,而熊则被当作贪婪、诡诈的典型。虽然各种似兽舞蹈因表演者的认识和表现对象的不同,寓有不同的内涵和感情色彩,但总的来说,都具有神礅模拟逼真,形象生动,舞蹈动作舒展奔放;、顿挫有力的共同特征。
  抵角戏是模拟山羊形态的舞蹈,一般在喜庆聚会之日表演。
  擀 毡 舞
  “擀毡舞”是哈萨克族女子舞蹈,传播甚广,伊犁、阿勒泰、塔城、木垒、巴里坤和乌鲁木齐等地哈萨克族聚居区都有流传。
  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生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那特殊的环境中,哈萨克女子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如烧茶、做饭、挤奶、舂米、剪羊毛、擀毡、捻线、织布、绣花等等,她们用灵巧的双手装扮毡房,美化生活,终年忙碌,在牧民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每当喜庆佳节,哈萨克族牧民团聚一堂欢歌赛舞时,勤劳能干的妇女们,十分自然地就把她们最熟悉的劳动动作即兴地揉进舞蹈表演当中去。然后又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加工提高,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表现劳动和草原生活的舞蹈,这就是擀毡舞和“挤奶舞”、“绣花舞”、“剪羊毛舞”等等舞蹈的来源和发展过程。这些舞蹈在民间也统称之为“劳动舞”。

  挤 奶 舞
  “挤奶舞”是哈萨克族劳动舞的一种,在哈萨克族聚居区广为流传。舞蹈表现哈萨克族妇女制做奶茶的全过程,从挤奶、搅奶……直到献奶茶。主要由女性表演。舞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将劳动过程揉进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里,加之表演中的即兴发挥,使其成为独具草原特色的哈萨克族民间舞。
  绣 花 舞
  “绣花舞”是哈萨克族劳动舞的一种,表现哈萨克族妇女在繁忙的生产劳动间隙,精心绣制巧夺天工的各种服饰和装饰品美化生活。舞蹈动作比较简单,都围绕着绣花的过程来展开,如“捻线”、“理线”、“穿针”、“绣花”和“梳头”、“照镜子”等,随意性比较强。
哈萨克族舞蹈简介 哈萨克族的“卡拉角勒哈”
1个回答2023-12-18 02:43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

卡拉角勒哈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舞蹈,关于它的来源,在哈萨克族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位哈萨克族小伙子发现了一群野马,他挥动套马索套住了一匹非常剽悍的黑色野马。小伙子历尽种种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它驯化成一匹上好的走马。当他骑着黑走马回到阿吾勒(家乡)时,乡亲们闻讯纷纷前来祝贺。小伙子在马上和马下,用各种动作自豪而诙谐地表演了他捕捉和驯化黑马的整个过程。从此,以骑马为题材的,表现草原上骏马奔驰时矫健姿态的卡拉角勒哈舞蹈便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

卡拉角勒哈男性的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

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的这些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内容,与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和幽默诙谐的面部表情融为一体,并根据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发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动作。表演者时常把劳动和生活中具有浓厚特色的各种动态揉进舞蹈之中,使卡拉角勒哈的舞蹈语汇和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并由此衍化出诸如“擀毡舞”、“挤奶舞”、“绣花舞”、“拉面舞”等舞蹈。

卡拉角勒哈既可以在欢乐的大型集会中,也可以在小小的毡房里进行表演。可以由一人单独跳,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舞法亦可以因人、因地而异。视当时的气氛和环境,有轻松愉快的表演,有刚强有力的表演,也有幽默滑稽的表演,从而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哈萨克族人在放牧、劳动之余,常常伴着冬布拉的琴声跳卡拉角勒哈,高歌欢舞达旦。

哈萨克族舞蹈类型和种类有哪些?
1个回答2022-09-04 04:43

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如《走马舞》,紧张有力,表现了草原上骏马奔驰的骄健姿态。其它如挤奶、剪毛、擀毡、编席等生产活动,都在舞蹈艺术中得到表现。

哈萨克族的舞蹈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人们的生活风貌,具有浓厚的牧业生产的各种特点。哈萨克人大多都喜欢跳舞。他们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内心的哀乐。

塔吉克族舞蹈的舞蹈比较
1个回答2024-01-24 01:37

塔吉克族与维吾尔族两者比较,无论在人口数目还是在分布面积上,都是极其悬殊的,若从民间舞蹈对西域乐舞的继承上看则各有所长。在舞曲的节拍方面,两者都有许多7/8与5/8拍的乐曲,这种复合节拍很可能是西域乐舞中比较典型的节拍,从而形成舞蹈的独特风格。目前,维吾尔族舞蹈中,7/8拍型舞蹈形式己很少见,而塔吉克族舞蹈则多是7/8拍。
在舞蹈的形式与技艺方面,两者都继承了西域乐舞的“双人对舞”与“竞技性旋转”,维吾尔族规范性较强,要在一定乐曲和节拍中完成动作;旋转多在最后,作为竞技表演,如“多朗舞”的第二、第四组动作。塔吉克族的“恰甫苏孜”则不然,乐曲和节拍并不限制动作的多少,舞者可即兴发挥,旋转多在对舞中结合其他动作表演。在自娱性舞蹈中,维吾尔族着重感情抒发,舞蹈规范与表演性强;塔吉克族更具即兴性,并把崇拜鹰的心理融会于舞蹈。维吾尔族所用伴奏乐器较多,农耕、商业文化的色彩更浓;塔吉克族多是笛、鼓伴奏,牧业文化的成分较多,富有高原山区的色彩。两者都属绿洲文化型的舞蹈。

哈拉骄尔嘎 是什么意思? 这是个哈萨克族舞蹈名称,串词要怎么写啊?~
1个回答2022-08-21 09:32
这个舞蹈的名字应该叫黑走马,是一种哈萨克族著名的舞蹈
塔吉克族舞蹈的舞蹈节目
1个回答2023-12-12 11:55

主要有鹰舞、马舞、刀舞、木偶舞:
鹰舞,塔吉克族被视为“鹰之族”,他们对鹰有特殊的感情,鹰舞是他们最喜爱的舞蹈。鹰舞多以双人舞形式在喜庆佳节或家庭晚会中表演。从内容到形式皆模拟鹰的动作。跳舞时,众人围坐或半围坐,男女相邀,成双而舞;有时若干对舞伴同时表演。男子舞姿俊健、纯朴、粗犷。主要动作有伸展双臂(前臂较高,后臂较低),前后摆动,舞步灵活多样。高潮时,激烈抖动双臂并摊开双掌,向左右旋转和侧身跃起,作雄鹰展翅,搏击风云之势。女子舞步和舞姿略同男子,仅步距比男子小而轻盈。双手在头部向里或向外旋抹,动作舒展而柔和。以手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通常7/8为舞蹈基本节奏,间以口哨击掌和呼喊“拉泼依”烘托气氛。
马舞,塔吉克语称“阿路戛玛克”。表演者一至二人,腰系马形道具,边唱边舞或先唱后舞,歌词多赞颂马善走山路、健壮顽强,舞蹈则表现急驰,缓行、登峰、越涧等情节。动作有跳、跑、闪、转等。有专门曲调,节奏为7/8拍。?
刀舞,多为独舞,舞者持波斯式长刀表演。节奏为7/8拍,有专用伴奏曲调。技巧高难,动作有挥刀进、错步跳、劈转等,颇具古代武士之风。此舞目前民间已鲜见。?
木偶舞,塔吉克语称“旦弓巴恰衣克”,意为“乖孩子”。表演者左手持一木棍,上扎小男孩木偶;右手抚摸哄逗,载歌载舞。表演幽默、风趣。

舞蹈走在山水间是什么民族的舞蹈?
2个回答2023-09-04 21:05
是壮族舞蹈 大一的时候跳过~~~
儿童舞蹈边走边唱舞蹈特点
1个回答2024-01-26 05:00
幼儿舞蹈是由儿童表演或体现幼儿生活的舞蹈。
是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综合教育的重要手段。
幼儿舞蹈的特点是边歌边舞,形象直观,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对儿童的身体素质、情感、审美、注意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显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幼儿舞蹈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培育孩子们良好的姿态以及高贵的气质,增强孩子身体的协调能力,培育身体对节奏的敏感性,给孩子美和艺术的熏陶,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
同时,学习幼儿舞蹈还能培养和增强儿童的注意力、模仿力、表演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提升儿童的学习效果,实现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舞蹈的好处
1、培养儿童的舞蹈基本功,培养儿童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实现孩子的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培养儿童身体对节奏的敏感性,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
3、培养儿童良好的姿态和气质;
4、培养和增强儿童的注意力、模仿力、表演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学习能力,并且促进儿童全脑的开发;
5、培养少儿的兴趣、信心、毅力、意志等优良品质,从而促进少儿智力全面发展。
羌族舞蹈 羌族礼仪舞蹈《克西格拉》
1个回答2023-11-12 02:57

远古时代以游猎为生的氐羌部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在5000余年的民族变革中,它经历了中华大地各部族间的征战、吞并、分裂,以及在不断的迁徙中与多方地域的土著氏族或部落进行融合,由此出现了目前我国半数以上的民族具有羌族成分的事实;另一方面形成,变原来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氐羌部族,为如今只存于四川松潘以北岷山地区、人口稀少的羌族。

任何一个民族原有的古老文化和习俗,都会伴随着岁月的演变更替、民族间的交流融合而日益丰富。羌族是一个具有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保留着许多古 *** 俗的民族。但由于居住区长期与藏族毗邻,使某些生活方式、歌舞称谓和祭祀崇拜等方面受到藏族风俗习惯与宗教的影响。但即使是这样,属于羌民族自身无论在建筑、祭祀形式、传说、民间工艺、歌舞等方面,仍然遗留下诸多闪耀历代辉煌,保留着充满古拙而浓厚羌风遗韵的人文景象,令人瞠目、赞叹而流连忘返。

四川是个山多、河流多,地形复杂的省份。若想深入川北羌族地区,去亲眼目睹充满异域风采的民俗歌舞活动,那必须从成都出发先到四川藏族羌族自治州首府茂县,然后再奔赴岷山之中的各个羌族集聚地。

要想考察羌族古老的礼仪舞蹈《克西格拉》,就必须花上将近一天时间,在高山叠嶂的重重包围中驶过漫长的柏油路、石子路、土路和用脚踩出来的羊肠小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座座矗立于高山之颠、朴实无华的羌寨“邛笼”时,那距离目的地岷山深处的西尔地区麻窝乡西尔瓜子寨就不远了。

出于古羌人之手,高耸挺拔和造型不一的“邛笼”建筑,不但在我国56个民族中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它作为古老羌族的文化符号,拥有着高度的建筑科技水平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早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中,就对古羌部族冉駹人的住所“邛笼”有“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匍匐于这些守卫山寨“邛笼”之下的,便是羌民的居所 — 依山而立、鳞次栉比、古朴而凝重的灰白色石头房子。一挂挂晾晒在不同高度屋顶上或垂落在石室窗下的火红辣椒和金光灿灿的玉米棒子,赋予了蔚蓝天空下每座石头房子无限的生机。

而且别于他族的是,这里每座房子的屋角上,都叠放着大小不一的白色石块,但这绝非出于“装饰”而是来自在远古时期羌族祖先与外族交战,在寡不敌众、面临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得到白石神的搭救而使羌族绵延至今的传说。此后,羌族对白石神的崇拜和敬仰便留存至今,至使羌民们以通过在屋角堆放白石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白石神的崇拜,同时获得神灵的保佑。

羌族是个性情豪爽、喜爱歌舞的民族。羌族的歌舞主要分为两大类:祭祀舞蹈和自娱性舞蹈。羌族自古笃信万物有灵而崇拜多神,认为亡灵对生者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对丧葬礼仪尤为重视。

这里要谈及的《铠甲舞》便是祭祀中的一种礼仪性舞蹈,是古代将士出征前或为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民族英雄举行追悼、超度亡灵时所举行的歌舞活动,羌语称之为《克西格拉》。

开门红舞蹈 是什么民族的舞蹈
1个回答2024-03-10 06:46
1、开门红舞蹈是秧歌民族舞蹈。
2、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