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科举制度的意义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2-09-06 16:41
隋朝,隋文帝应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发展文科举制。

唐朝,开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是增设武举和殿试。
隋唐科举制
1个回答2024-06-03 16:35

C

列举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4-09 05:17
1、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2、唐太宗时以进士科明经科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
简评隋唐科举制。
1个回答2024-05-08 01:47


(1)积极意义:

1)科举制制度有利于更多的读书人参与政权,有利于打破魏晋南北朝以来所形成的门阀大族,打破氏族贵族独掌政权的局面,更多的庶族地主开始参与政权,扩大官员的来源与素质,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把人才选拔的权利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同时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2)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中国的读书人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

(2)消极意义: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科举的考试内容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科举制度是读书人资热心于儒家经典,而不研究自然科学,对自然科学的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

隋朝的科举制度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7 06:55

隋朝虽然隋炀帝创办了科举制,但当时只是设置了进士科,之前隋文帝以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只能说在隋朝科举制只是出现了,真正的繁荣而是出现在唐朝。 在唐朝,唐太宗扩充了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首次使用啦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并设置了殿试确保了地方官员不以亲人选之,唐太宗设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考内容,促进啦唐诗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
3个回答2022-12-02 16:57
1,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隋朝时科举制诞生阶段。
3,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
,4,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5,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到了唐朝时科举制完善阶段。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唐朝科举制度
1个回答2024-03-21 18:33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关于隋唐的科举制度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1个回答2023-11-28 17:07
科举是枯燥的
没什么趣
唐朝的科举制度
1个回答2022-09-26 09:05
唐朝的科举制度

---------较为先进!
简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3-08 02:15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文化能力考核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四年(608),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唐朝科举制度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之上,又有新的发展。
唐的科举分为贡举、制举和武举。贡举是法定考试,每年都举行。它包含的科目很多,比如秀才、进士、明经(又分为明五经、明三经、明二经、学究一经)、明书、明算等,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有唐一朝,进士科是入仕的主要途径,而其名额奇少(录取比例仅为百分之一、二),在士人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制举是临时性的考试,主要招考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完全视需要而定,其科目有五、六十种之多,如贤良方正科、博学鸿词科等等,不一而足。武举设立于武则天时期,主要是招收军事方面的人才。
总而言之,唐代科举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达到了集权中央、巩固统治的目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