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科举制

唐朝科举制有哪些内容
1个回答2024-02-23 21:53
七年级 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朝的科举制主要有哪些内容 唐朝的科举制包括什么
1个回答2023-01-07 04:00
四书五经是明清时期科举的内容,称为“八股取士”
简述唐朝的科举制。
1个回答2024-02-09 10:25

科举制始创于隋朝,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秀才等。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二为乡贡。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
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义,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之最受重视。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由礼部主持。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经阶级基础。

论唐朝科举制.
1个回答2024-02-27 08:48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唐朝的科举制度
1个回答2022-09-26 09:05
唐朝的科举制度

---------较为先进!
简述唐朝的科举制。
1个回答2024-02-10 20:00
参考答案:

科举制始创于隋朝,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秀才等。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二为乡贡。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
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义,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之最受重视。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由礼部主持。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经阶级基础。

科举制对唐朝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唐朝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个回答2024-02-18 16:34

在古代,为了挑出优秀的学子为朝廷做出贡献,推出了很多的选人制度,我国的选人制度也是一直都在演变中,每个朝代都会有自己的选人制度,比如说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及隋唐的科举制度等。有人就会问科举制对唐朝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唐朝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答案是为唐朝的文化繁荣、政治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推进了唐朝的发展,并为其繁荣做出了一定的基础。我国选人制度的历史也是特别悠久的,在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之前基本上都是官位世袭,只要家中有人在朝廷上班家里的小孩想要谋取一份官职就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但是这样的缺点就是寒门子弟难以出头;到汉武帝的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举方式,标准是看众人的德行,只要你德行端正为人处世良好,你就可以谋一份官位。但是这样的缺点是会导致浑水摸鱼的人。他们会假装自己的德行端正从而真的获取官职,真正端正之人被淹没。魏晋南北朝之后,主要推行九品中正制度,看人的标准主要是依靠门第,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在上层形成了垄断,寒门子弟无法出头。到了隋朝推行科举制度,主要选举标准是考试,只要你成绩优异就可以领取专属于你的职位。这是一种比较公平的选举制度,这个制度也使其国家获得了很多具有才能的人,为国家出谋划策为国家的发展出了巨大的贡献。唐朝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其出现了发荣昌盛的结果,在文学方面也起到了顶锋的状态,唐诗也由此开启自己的鼎峰之际。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唐朝科举制度
1个回答2024-03-21 18:33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你知道唐朝的科举制有举人和秀才吗?
3个回答2022-12-22 00:39
傅璇琮先生《唐代科举与文学》中有介绍。
唐代科举应试者有两个来源,由学馆就是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荐送的称作生徒,由州县荐送的叫乡贡。没有称作举人的。至于“秀才”则是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和进士、明经一样。但是在唐朝秀才科的声望是高于进士科,又因为秀才科所定的标准高,录取的人数少,人们都畏而不敢求试,所以在唐代科举史上,秀才科的施行时间并不长,科举取士主要还是通过进士科与明经科。但是在开元、天宝以后,凡称作秀才的,一般都是进士科,或泛指读书人。
其实也有叫举人的,参加科举的举子都叫举人。跟后来明清两代的科举也有相同点,就是举子都要经过选拔才能参加礼部的考试,不论在中央的馆学还是地方州县怀牒自列的俊秀之士。
唐代的科举考试自由多了,没有后代的那么严格,所以秀才与举人大都是泛指,不是经过一级级考试才能获得的称号。
唐代科举考试不糊名,考试之前可行卷、温卷,就是向主考官推销自己,把自己的诗作文集拿给主考官看,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唐传奇据说就是行卷与温卷的产物,是很有意思的,程千帆先生有篇文章介绍。
孩子情绪波动时什么原因
1个回答2024-06-09 07:01
冷处理有的时候,孩子就是想要发泄一下,发泄完,他可能就莫名其妙地好转了。如果任何安抚的招术都不管用,那就冷处理,让他发泄一通,等待他自己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