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古训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0 05:25

1、对众不责

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常常在公众视线下被责备的孩子,不仅不能反思错误,性格也容易变得胆小懦弱,对人缺乏信任,产生自卑或过度的自尊感。

2、愧悔不责

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册棚隐子了。

批评的目的就是希望小孩子能够反思错误,过度指责会让孩子难以原谅自己,严重的话,孩子性格会变得沉重,抗挫折能力减弱。

3、暮夜不责

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长此以往对身心都会有伤害。

4、饮食不责

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州厅,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和蠢欢庆不责

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有家庭教育讲师方面的培训吗?
1个回答2024-01-27 08:22
有,在网上有很多这样的培训班,都是远程授课的,家庭教育,讲师的前途还是非常不错的。
古人重视家庭教育,现在有哪些传世的家书家训的典籍?
1个回答2024-03-17 12:20


古代的文化虽然不够先进,不够潮流,但是他们非常重视家庭的教育,即使不去学堂上课,他们的父母也会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古代的文化源远流长,到现在还有很多的传世家书家训被保存着。事实上,古代的很多习惯和规定都给后代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我了解到的家书家训有《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和《弟子规》等等,这个家书家训不仅是古代的瑰宝,更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

从古至今,国家一直重视教育,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但是社会的改变,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育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好的教育,那么你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现在的社会是文化社会,没有文化,吃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教育在生活上是重中之重。

我记得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的知识就是弟子规。因为弟子规都是三个字组成的,所以有时候也称为三字经。弟子规的全文主要是教导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把自己养大不容易,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弟子规不仅仅告诉我们要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而且要教导我们要怎样做人。一个人是否有文化,不在于学历的高低,而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对待身边的人,那么再高的学历都是白搭,所以这些传世的家书家训让我们懂得了如何正确的成长。

家规家训家风教育我的家庭成员要
1个回答2024-02-02 01:0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
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
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则要有意识的去培育养成。要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有内涵和精神。把老一辈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风接续下来、传递下去,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责任,让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二则要在家庭中营造崇尚学习的气氛。古人讲,“非学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知书才能明礼,学习就能升华。要让家里多一分书香气,茶余饭后,看看书,
读读报,谈天论事,让家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启迪。当然,家庭的学习不同于组织,不需要有计划的开展什么活动,但培养家人的读书情趣,在悠静的家庭环境
里畅游书海,总能给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三则长者要做好传与带。家长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耳濡目染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你的穿戴、举止、观点、接人待物等,无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道德应当人人都明白。
 
 四则要创造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居家里外,干净、明亮、整洁、有序。去朋友家串门,有的家庭还很注意家风家教文化,悬挂着激励感人的家训格言,如“积金
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天宽地莫若宽以待人”、“敦行致远,吃亏是福”、“家和万事兴”等等,让人置身其中,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一种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
生。
  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谆谆诱导,亲切教诲,热情鼓励,严格要求,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让大家都来关注家庭文明建设,给社会留下一片和谐、一片温馨。
过庭之训的意思
3个回答2023-12-11 18:28

过庭之训(guò tíng zhī xùn)用以指父亲的教诲。出于《论语·季氏》。

先秦 孔子《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译文:“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了《诗》。”

扩展资料

过庭之训 近义词:

言传身教,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 chuán shēn jiào,意思是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出自《后汉书·第五伦传》。

南北朝 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解释:用自身行动教育人,别人就服从;用语言来教育人,别人就会争辩是非。指身教重于言教。

过庭之训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2-14 16:23

过庭之训的意思是用以指父亲的教诲。

过庭之训,汉语成语,拼音是guò tíng zhī xùn。成语出处:《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过庭之训的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父亲的教诲。过庭之训的常用程度:一般成语。过庭之训的感情色彩:中性成语。过庭之训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过庭之训的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过庭之训造句:

1、仆世承门之业,受过庭之训,是以得接冠带之末,充乎士大夫之列。见《晋书·夏侯湛传》。

2、成语徙宅之贤源于唐·白居易《制诏·与严砺诏》:“秩贵冬官,以表过庭之训;封荣石去往新化县文田镇大田中学的时候,归尘大哥哥给佳翌和晨羲讲解了“皮笑肉不笑”的典故。

3、新平县第一中学的严祥嘉听丹尼尔学院的姬拉说,应用词语“过庭之训”造句十分劳神。

4、老臣过庭之训,多谢古贤,折笄之杖,有愧前达。(南朝·陈·徐陵《谢儿报坐事付治中启》)。

过庭之训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5 09:55

过庭之训(guò tíng zhī xùn)用以指父亲的教诲。出于《论语·季氏》。

先秦 孔子《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译文:“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了《诗》。”

扩展资料

过庭之训 近义词:

言传身教,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 chuán shēn jiào,意思是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模范作用。出自《后汉书·第五伦传》。

南北朝 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解释:用自身行动教育人,别人就服从;用语言来教育人,别人就会争辩是非。指身教重于言教。

过庭之训是谁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23 01:55

过庭之训是孔子的典故。

过庭之训:本来指的是孔丘教训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故事。后指父亲或老师的教导。

[原文·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季氏》

典故:孔鲤是孔子的儿子,生他时,鲁哀公特地送去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便给他取名孔鲤,字神答伯鱼。陈亢对孔鲤有所羡慕,毕竟他是老师的儿子,于是便侧面向孔鲤打听老师是否对他会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孔鲤便向他讲了自己两次在过庭时父亲向他问话的情况,一次是关于学《诗》的,一次是关于学“礼”的。在孔鲤看来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陈亢没有失望,觉得是“问一得三”。

孔子这段教子学诗学礼的故事,历来被传为美谈,被称为“过庭之训”、“诗礼之训”。孔子后代则称为“祖训亏乎”,并自称“诗礼传家”。后世于是便称父教为“过庭之训”、“庭销瞎悉训”,以“过庭”指承受父训或径指父训。

典故运用举例——《旧唐书·刘赞传》:“赞久为廉察,厚敛殖货,务贡奉以希恩。子弟皆亏庭训,虽童年稚齿,便能侮易骄人,人士鄙之。”等等

过庭之训的成语典故
1个回答2024-02-15 01:50

《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汉·蔡邕《郡掾吏张玄祠堂碑》:“掾孙翻,以贞固之质,受过庭之训。”

什么是过庭之训?
1个回答2024-01-24 11:11
用以指父亲的教诲。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