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版爱的教育

教育孩子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不要让你的教育成为孩子的
1个回答2024-03-13 00:03

父母对待孩子要公平

有很多的父母对孩子都是不公平的,有的家长喜欢男孩,有的家长喜欢女孩,还有的家里生了两个孩子,有的家长喜欢大的,有点家长喜欢小的。这样的想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家长要想好好教育孩子,必须要排除这些想法。

父母与孩子之间多些交流,少一些粗暴的教育方式

有好多家长只要孩子不听话就动手打孩子,当然孩子们是抵触这样的方式的,更有些孩子因为反感,明知道这件事情是错的,因为叛逆的心里,还是去做。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也要听听孩子们的心声。

父母的理想不能强加给孩子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完成理想的‘工具’。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因材施教

我知道很多父母对教育孩子是不够专业的,因材施教是老师的事情,但是父母也应该了解一下,孩子在哪个方面有特长,孩子喜欢做什么,这应该不难吧,从这些方面培养孩子,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进行小学生心理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个回答2024-01-22 12:17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在学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极其重要。
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等。我们进行直观教学,更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总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小学生自杀的事例,他们多为学习,为人际关系等等,且有增长的趋势,这就说明现代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行为协调,5、人际关系适应,6、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生信任我们,依恋我们,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我们不但要关心学生身体健康,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三、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们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教育的信心和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自我教育的各种方法,与各种消极的意志品质和不健康的情绪做斗争。
四、教师本身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孩子太注重外表应该怎样教育
1个回答2024-01-25 08:37
孩子爱美无可厚非,但要教育他,内心美才能持久,怎样让内心美起来 ,那信贺亮就要多学习,就要有进取拍滚心,要用知识充实自己。滑宽
十四、五岁的孩子在青春期教育时应注意些什么?
1个回答2024-01-25 10:32
性教育要打个提前量。关于早恋的问题也要提前打预防量。可以在亲子关系融洽之时,以讲故事,案例的讨论互动形式与孩子展开热烈的讨论。可以问问孩子对于未来的另一个他/她是怎么样去设想的。前提是把找对象的底线通过几个小案例小故事让孩子知道,除了物质以外对于幸福婚姻有保障意义的人的几个基本素质是什么:比如诚信、好的人品、独立自理能力、能白手起家的能力,好的修养表现、、、、等。 还有父母在孩子上小学五六年级时就不要再和孩子以对抗的形式相处,尽量放平和心,以大朋友的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想问题,看问题,并以此引导孩子也有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想问题,看问题的习惯。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社会前的第二叛逆期。可以允许他叛逆(有些事学会放权让孩子做自己的主,要注意讨论中测试孩子的底线是不是安全,值不值得放权,要注意引导),但前提是要他从中悟到教会他自己生存法则及技能。
小儿学前教育注意什么
1个回答2024-01-23 06:28
每天抽出15-30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感觉是很好的方法,童话故事里面蕴涵着很多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呢。

如果想让孩子学点特长,一定要选孩子感兴趣的,不然填鸭式的学习对她的心理会造成很大压力。



孩子的模仿力最强,无论从哪方面来教导,家长都要以身作则。

曾经有一个妈妈在陪女儿练习钢琴的一段日子里,自己也通过了高级别的考试,是不是很有说服力
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注意哪些问题
1个回答2022-09-27 23:50
看到了?的吗
关注孩子的心理教育
1个回答2024-03-09 18:29
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应的“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要对孩子宽严并济。父母既不能为了赢得孩子的开心和笑容,就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满足;也不能苟求孩子,把孩子与同伴进行横向比较,甚至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同伴的长处,要注意纵向比较,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处和点滴进步,要及时加以表扬。



以礼相待――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行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小孩4-5岁如何教育,这个时候要注意什么!
1个回答2024-01-23 18:26
我觉得,一定要注意礼仪方面的修养,不能过于溺爱孩子,让他有最基本的礼仪观念。还可以让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最好多让他看一些易懂的书,也可以给他讲一些故事。不要给孩子施压,但要是他犯错了,一定要及时指出,并给予一定的惩罚,但不要过度给孩子心理压力。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
孩子性别教育要注意什么?
1个回答2024-01-26 18:11

第一点:懂得男女做尘袭之分,会保护自己身体隐私

“性别意识”的教育,最兄枯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隐私。这是对于孩子来说十分重要的。孩子从小到大,在自我意识萌芽的时候就会对自己身体感兴趣。

对身体的器官也会存在懵懂,意识模糊的时候。这个时候家长要及时介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同时告诉孩子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

告诉孩子这些部位是不能随便给别人看的,更不能让别人随便碰,这种教育利于孩子建立“性别意识”,同时也会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第二点: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身体的差异和变化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的时候,要教会孩子理性看待身体变化。不光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性别,同时看到身体的不同阶段的变化,也是性别认识的一部分。

孩子对性别的认识要从小就开始。在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时候,伴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还要让孩子认识自己不同阶段的不同身体特征,认识一些不同的生理变化。

家长要告诉孩子,一个人的成长,在不同的阶段就会有不同的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成长。这样利于孩子接受自己,同时也不会产生“性别错位”

第三点:学会互相尊重,懂得男女有别

在生活中,男女虽然平等,但是男女还是有别的。所以男女之间也是有纯兄一些忌讳的。因此做为父母还要教会孩子学会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过了才会让孩子的“性别意识”更彻底的去了解。

进行小学生心理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个回答2024-01-25 12:05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在学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极其重要。
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等。我们进行直观教学,更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总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小学生自杀的事例,他们多为学习,为人际关系等等,且有增长的趋势,这就说明现代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行为协调,5、人际关系适应,6、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生信任我们,依恋我们,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我们不但要关心学生身体健康,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三、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们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教育的信心和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自我教育的各种方法,与各种消极的意志品质和不健康的情绪做斗争。
四、教师本身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