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芦叶满汀洲赏析

如梦令赏析
2个回答2022-10-01 22:31
是这首吧?
【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1.对往事的回忆追忆:常记溪亭日暮。
2.郊游地点时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兴尽晚回舟
如梦令 赏析
1个回答2023-03-05 12:50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如梦令》
1个回答2023-04-11 00:20
知否知否
这句喃喃轻语,极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如梦令 赏析
3个回答2023-02-21 13:55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如梦令赏析
1个回答2022-10-07 10:55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太醉不知道回来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不想,惊起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赏析儿童诗陶行知 《红叶》
1个回答2024-02-29 05:33
很抱歉,无法提供陶行知所写的《红叶》这一首儿童诗的赏析。但是,可以提供罗隐所写的《红叶》的赏析。
罗隐的《红叶》是一首描绘秋天红叶的诗歌。这首诗从红叶的色彩、状态和情感三个方面赞美了红叶的美丽和魅力。
首先,诗人描绘了红叶的色彩:“霜露浸染过的枫叶,本已经红得靓丽而可爱了,然而,诗人又着意将一抹斜阳涂在红叶上,让红叶更加鲜艳夺目,像被炉火烘烤过的一般。”这一段描述了红叶在霜露和阳光的双重作用下变得更加艳丽,这种色彩上的美丽是直观的、感性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然后,诗人描绘了红叶的状态:“然而,咏物仅此是不够的,优秀的咏物诗都重在写其神。暮霭沉沉中,片片红叶随风飘落,自成秋色。”这里,诗人通过描绘红叶在秋风中的飘落,赋予了红叶一种动态的、生动的神韵。这种神韵超越了单纯的色彩美,升华到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层次。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红叶的情感:“然后,再随着秋水清波,漂向遥远的地方。在诗人的眼里,红叶漂到哪里,就把金灿灿的秋色带到了哪里,同时也把自己浓浓的情谊传达给了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抑或是自己的心上人。”这段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红叶的深厚情感,将红叶视为秋天的象征,以及传达情感的使者。
总的来说,罗隐的《红叶》是一首富有韵味和哲理的诗歌,通过对红叶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秋叶》的赏析
1个回答2023-12-25 06:39
1、解释 词语:
青睐:喜爱或重视。
2、 秋叶部分 作者通过反复 的修辞方法 写出秋叶忧虑什么? 写出怎样不忍 离去的 情态?
忧虑的是:怕人们忘记了自己的贡献,哀伤自己生命的短促,惦记那失去叶的枝头会被冰霜所冻煞。
不忍离去的情态:秋叶依然在那里盘旋着,它似乎既不留恋枝头,也不忧虑命运,而是在寻觅自己的归宿。
3、秋景部分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春天景物??
写春天的景物目的是起衬托的作用,用春景衬秋景,突出秋景的多情和萧条。

愿对你有所帮助!
赏析儿童诗一片红树叶?
1个回答2024-01-24 02:04

秋天的风,

吹过了山谷和田野。

光秃秃的老橡树上,

还站着一片

小小的红树叶。

老橡树说──

再见吧,孩子,

等到明年春天,

我再听你来唱歌。

小小的红树叶,

低声告诉老橡树说──

让我再等等吧,

等到雪花飘落。

冬天还在路上呢,

他还没有越过小河。

如果我们都走光了,

你有多么寂寞!

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全诗赏析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6 09:05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扩展资料: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四言绝句唐诗有赏析
1个回答2022-09-23 04:53
到底想问什么啊!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