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仙辞全文阅读

去白日之昭昭兮出自于楚辞的哪一篇啊?
2个回答2023-08-17 10:28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出自先秦宋玉的《九辩》。
意思是:离开明亮的白日昭昭啊,步入黑暗的长夜悠悠。
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阳宜城)人, 楚国辞赋作家。宋玉是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
包拯临死前对展昭说一句话,展昭听了,为什么立马辞职了
1个回答2024-03-14 06:40

因为他十分担忧展昭在他去世之后会受到他人的陷害,所以说才会让展昭辞职。那么展昭他在听了包拯的劝告之后,心中也是有着很多的担忧的。毕竟无论在任何时候,自己的性命都是在第一位的。提到包拯的话,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铁面无私为民申冤等等,这些比较高尚的词汇。

那么包拯他在我国古代凭借着个人的能力以及刚正廉洁的性格,深受百姓的爱戴。在民间也留下了很多流传至今的故事,由于他在办案的过程之中不畏强权,坚持正义,那么得罪了很多的达官贵人。不过,在当时他身边由于有着展昭这样的人物保护他,所以性命是并没有受到太多威胁的。


可是他虽然性命得到了保证,但是仍然难以避免在他死之后,其他的人会将心头的愤恨转移到展昭身上。毕竟展昭他其实一直就保护着包拯,展昭他个人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由于他从小开始练武,所以说本人的武力是比较高强的,再加上为人比较的谦虚正直,拥有侠义心肠,所以说江湖之中的人都非常的尊敬他。

而包拯和展昭之间的关系更是十分的亲密,展昭他在后来的时候得到包拯的举荐,并且受到了皇上的封赏。那么包拯,他其实在自己死后比较担心的事情,就是他的仇人会去迫害展昭。所以说他才会劝告展昭在他死之后离开这个地方。

大家谁有看书籍《快乐阅读.开心辞典》?
1个回答2024-05-28 12:05
看过,很好啊。很有帮助。
子罕辞玉 阅读题
1个回答2024-03-11 04:07
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叩头,然后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让玉工雕琢它,然后又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子罕弗受玉: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鲁襄公十七年的时候,宋国的皇国父做了太宰,要为宋平公建造一座高台,因此妨碍了农业收割。子罕请求在农事完毕以后再建造,平公不答应。

鲁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发生饥荒,而当年的麦子还未收割,老百姓困苦不堪。担任上卿的子皮根据父亲子展的遗命,给国内的人分发粮食,每户一钟,郑国人没有挨饿。子皮也得到了郑国百姓的极大拥护。

子罕听说这一情况后,说:“多做善事,这是百姓所希望的。”宋国也发生了饥荒,子罕便请示宋平公,要求拿出公室的粮食借给百姓,让大夫们也都把粮食借出来。子罕自己的家族借粮食给别人,却不写借据,不要求别人归还,同时还以那些缺乏粮食的大夫的名义,借给百姓粮食。宋国人也没有挨饿。

晋国的叔向听说这些情况后,说:“郑国的罕氏(即子展、子皮的家族)、宋国的乐氏(即子罕的家族)肯定会长盛不衰,他们应该都能够执掌国家的政权吧!这是因为民心都已归向他们了。以其他大夫的名义施舍,不只是考虑树立自己的德望名声,在这方面子罕更胜一筹。他们将与宋国共存亡吧!”
沈约《昭君辞》原文及翻译
1个回答2023-12-14 20:03

昭君辞原文:

汉宫美女多如云,中有一人字昭君。天生倾国倾城色,玉质孤高卓不群。来至掖庭已有年,愁听宫漏独成眠。可怜绝色等闲弃,汉帝不分媸与妍。非是君王不好色,佳人如织绕其侧。颠鸾倒凤夕连朝,遍识群芳犹未得。思幸佳人无孑遗,九重选美事颇奇。不劳龙目亲遴选,分辩媸妍赖画师。高低美丑瘦和肥,全仗画师笔一挥。古有按图寻骏马,今皇凭画幸嫔妃。粉黛欲蒙君眷顾,千金竟把画工赂。钱有几多艳几多,无钱休得君恩遇。群娥每每沐皇风,独有昭君际遇穷。自恃无双才与色,讵肯摧眉赂画工!朔方正月雪澌澌,单于策马至京西。因闻汉阙多佳丽,欲索一人娶作妻。汉帝闻言忙颔首,和亲政策由来久。只求边塞暂安宁,愿向单于献佳偶。诏传呈上美人图,御笔按图点丽姝。宫中美色真难舍,乃选庸姿嫁北胡。钦点宫娥上殿堂,昭君为字名王嫱。红袖翩跹迤逦至,至时四壁顿生光。纤步凌波行若止,清香袅袅风吹蕊。骨似琼瑶肌似冰,明眸转盼如秋水。芳华盖世满堂惊,汉帝茫然叹失声。画上庸姿乃绝色,其间究竟是何情?君言既出难更改,忍送红颜归翰海。暗将昭君比众妃,三千佳丽无光彩。含颦忍泪别君王,贱妾从今辞故乡。不用满朝贤将相,蛾眉为国靖边疆。妾今远嫁万千里,胜在深宫寂寞死。宫中尚有如花人,不赂画工命似纸。愿君莫惜妾微身,应惜忠心体国臣。但得贤才良将在,守边何必用佳人!更怜豪杰没尘埃,辜负平生万丈才。岂能屈节事权贵?慷慨高歌归去来!绝色常遭妖女妒,贤才每被奸人误。栖身异域本寻常,多少英雄悲失路!铁马戎装出塞去,莫愁身似风中絮。既然此地不留人,他乡自有留人处!朔漠茫茫走石沙,随身唯有一琵琶。此去诚知难复返,天涯何处不为家!黄雾涨天雪晦冥,黑云拂地风膻腥。高原万里草皆白,大漠千年冢独青。无端叙写昭君辞,红粉飘零实可悲。千古英雄同一叹,伤怀岂止为蛾眉!

昭君辞鉴赏

  昭君即王昭君,是汉元帝时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时,汉元帝将昭君嫁给了单于。昭君出嫁匈奴的故事引起后人的无限感慨,屡有歌咏其命运的诗歌。至沈约时,昭君出塞已经成了诗歌中的传统题材了,所以此诗就题材与表达的内容情感而言并无多少新鲜之处,但在剪裁与刻画技巧方面颇具匠心,仍显出与众不同之处。作者写昭君诗却不把注意力放在昭君出塞前后的一系列具体事件的叙述上,对于昭君出塞的缘由、过程以及出嫁匈奴后的生活和最终结局并不涉及,而是着重描写她离开汉宫前往匈奴途中的所见所感,从这样的角度写,更显得集中、精致。

  诗从昭君辞别故国、北上与匈奴成亲写起。「披香殿」是汉代后宫殿名,「汾阴河」似指汾水,在今山西省境内。昭君北上时是否渡过汾水难以确知,作者此处用「汾阴河」与前句中的「披香殿」对举,意在暗示昭君已远离中原故土,进入北方边远之地,地域的转换表示行程渐远,风物已变,全诗描写的离愁别恨也从此引出。接着的四句,便转入对昭君痛苦情状的描绘。「于兹」二句说离宫北上,渡过汾水,离匈奴渐近了,不由得黯然魂逝,自此双眉紧锁,愁苦满怀。「沾妆」二句是对昭君忧伤容貌的描绘,沾在粉妆上的泪珠犹如浓重的露水,泪水环绕眼睑状似流波。大多数齐梁诗人有这么一种倾向,即描写刻画精致细腻,不厌其详,以此显示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沈约这四句诗便是如此,然而这类精细的刻画有时也会因过于繁复而使诗歌显得板滞堆砌,缺乏生动流转之美,沈约这四句诗虽然工丽,但语义已略嫌重复,好在并未继续铺陈下去,故未使诗歌风格平弱、结构臃肿。

  「日见」句起四句诗写了沿途的景象。随着行程日远,大漠中奔沙时起,随风飘转的蓬草也随之增多。塞外凛冽的寒风,不仅侵透了身上的绮罗,而且刺入肌骨。四句诗展现了大漠苍凉萧瑟的景象,奔沙、胡风的肆虐,使人倍觉长途跋涉的艰辛,飘转迁移的蓬草,更衬出昭君远离故土、飘零异域的无限哀怨。作者此处用「日见」、「稍觉」,将由汉入胡时沿途所见景物的渐变及其对人物心理的影响刻画得很委婉细致,奔沙、转蓬等也很好地烘托了气氛。

  行行日已远,触目又皆是与故国迥异的景象,昭君更思念故国了。「衔涕」二句写她含泪南望,然而关山阻隔,故国杳渺,心中的哀怨之情更难以抑制,这里用一「试」字,颇为传神,既写出昭君频频回首引领眺望的神情,又显示了关山无极,南望非易,从而愁绪愈浓。「始作」二句写她试图用音乐排遣胸中的怨情,然而终于不能。据说汉武帝时,将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送昭君时大约也如此,故沈约诗中有此二句。「阳春」、「苦寒」均为乐曲名,「阳春」原是楚国的古曲,此处泛指欢乐的曲子,「苦寒歌」即汉乐府《苦寒行》,这里泛指辞调哀苦的乐曲。「阳春曲」与「苦寒歌」相对,且分别用「始」、「终」二字,别有深意,实际上这两句还以乐曲为象征,总括了昭君初始入选宫中,最终事与愿违,未承恩宠而出嫁匈奴的悲剧性的一生,揭示了昭君命运的蹇踬。最后二句言南归无望,日后唯有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又圆之时,聊以望月来寄托思乡之情。这里的「暂」字用得也极讲究,思乡之情无以排遣,只得寄托于夜空中团圆的明月,这本已是无可奈何中仅存的一丝慰藉,然而这明月却并非夜夜都圆,则此情之最终不可排遣也就不难体会了。末二句委婉含蓄,富于思致,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此诗除了剪裁上颇有特色,字句的锻炼也极工巧外,还有一个特点不容忽视,即讲究声律。沈约是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他主张在诗歌中运用声律法则,因此,此诗有半数诗句为律句,尤其是第三、四、五、六句,就每一联而言,已合于律诗的平仄要求了,只是联与联之间尚未考虑粘接。有意识地追求声律协调是齐梁诗坛上出现的新气象,沈约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后来 唐代 律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此诗便是他声律理论在创作中运用得较为成功的一例,因此,欣赏此诗,不能不注意到这点。

诗词作品: 昭君辞 诗词作者:【 南北朝 】 沈约 诗词归类: 【咏史怀古】、【纪行】、【写人】、【思乡】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1-29 17:11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贤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别人也清楚明白,现在的人却要用连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如果是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谬种流专,误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诬枉不正,贻害他人。
阅读 辞海中的释义 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2-20 12:31
辞海解释如下
阅读
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朗读是指出声诵读,默读则指没有明显发声的诵读。在某些情况下,如诗词欣赏,朗读有特殊功用,但就从书面材料中获取知识而言,默读更为重要,理解文字材料主要靠默读。阅读时的眼动是一系列的跳动,跳动本身历时很短,而且不能产生对文字的清晰视觉。对文字的清晰视觉都是在注视时得到的。
影响阅读理解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字材料和情境的物理特点,如照明条件,文字的字体、型号等;文字材料的易读度,如字词的常用程度 ,句子的长短与结构的繁简 ,命题密度(即在一定长度的材料中出现的概念数)等;材料的概括与抽象的程度;由外部确定的阅读目的等等。影响阅读理解的内部因素主要是阅读者的知识基础。此外,阅读者的注意、记忆和思维也都是重要的内部因素。
昭昭的意思
2个回答2023-08-05 11:28
昭昭释义:
1.明亮:日月~。 2.明白:以其昏昏,使人~。
[拼音]
zhāo zhāo
[例句]
平时能言善辩的昭昭,今天怎么在辩论会上张口结舌的,是不是他的论点有问题?
容昭昭的身世
1个回答2024-05-28 21:56
《岁时有昭》作者八月于夏,讲述的是前世侯府嫡女容舒与新科状元顾长晋成亲三年后,风云突变,顾长晋摇身一变成流落在外的皇子,被封为太子,而容舒的娘家却举家局咐迅入狱,自己被秘密送入别院囚禁起来。彼时,她才知,她一直放在心上的丈夫其实早有心上人,娶她不过是迫不得已。还没来得及退位,等他迎娶心上人回来,她就被一道懿旨一杯“三更天”送上了绝路。她想,也好,起码能保住阿娘,也能还他自由。结果死后醒过来,却回到了三年前他们成亲当天......

我自己还挺喜欢这一本的,简信虽然有些情节比较常见但写得挺细腻,家国情怀,有小爱也有大爱,笔下的人物都很有生命力。文笔可以,人物塑造得也很丰满,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刻画得很入神。容昭昭和顾长晋从来都是坚定的双向奔赴,设置的各种身世反转也挺有看点。作为一本双重生古言的先婚后爱文来说,还挺好看的。

故事的开始就是简单的交代了他们的前世,是容舒和顾长晋成亲三桐此年后,容舒被赐毒酒。原本容舒是侯府嫡长女,但因出生中元节被视为不详,母亲则是扬州首富之女沈一珍,所以虽然她身份不低但是名声并不是很好,以至于美貌聪慧又善良的她一直没有议亲。那一年中秋节的一场雨让她进了摘星楼,一路猜灯谜去到了最顶层,却发现刚刚好头奖摘星灯已经被一位公子赢的,只是最后那位公子却将灯笼让给了她,只是一眼,她一见钟情,而他却浑然不觉,清冷正直依旧。

后来,他成了新晋状元,还为了舞弊案而御前告状,出身贫寒的他之正直不阿,得罪了大半个朝廷的人。她却去求阿娘,一定要嫁给他,被禁足被嘲笑,她依然要嫁给他,来年中秋节,他们成亲了,她满心欢喜,他却不过是听从指令,两人相敬如宾,三年未曾圆房。三年后,他突然变成了太子,而她娘家倒台自己也被囚在别院。死前她好像看到了他,他在哭,但她觉得应该是幻觉,他怎么会为她哭呢。醒过来,却是回到了三年前大婚之夜。

好看的地方正式开始了,前世从容舒的角度来看是真的挺虐的,但重生之后发生的种种,让她也发现了从前的一叶障目。这本好看的地方不仅仅是感情线,还有里面经历的案件,以及藏在案件背后的真相。顾长晋的母亲不是他母亲,他喊她姑母却又不是真的姑母。容舒和沈家之间真正的关系。顾长晋的真实身世,和容舒之间的真正关系。还有保家卫国的扬州海战,大同马瘟等,剧情流畅合理,悬念设置得当,感情线很细腻。

男主一开始是没有前世记忆的,只有女主容舒有,而为了躲避前世的结局,她早早就提出了和离,两人成亲不过半年就和离了。也是在和离之后,顾长晋逐步梦回前世,直到扬州那一战,生死存亡之际,他确切地知道了他爱容舒,容昭昭,他的妻子。也知道了,那些不是梦,而是他们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两人之间,从来都是双向奔赴,虽然先婚后爱,虽然是昭昭坚定的选择他,先爱上他。但他对她的心思从不比她少。只是他处境太过危险,他总让她“等等我”,但前世,她没有等到。他失去了所有,才走到了那个位置,却已经得不到想要的了。

这一辈子他们的磨难也不少,经历的事情也很多,顾长晋前期就是清冷多疑,后面是漫漫的追妻之路。也是一路小心谨慎,不断破局,勘破真相,最终得到了一个圆满,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双重生这件事情,看完就知道伏笔都埋在细节里了。另外,皇帝跟皇后的故事也是很好看啊,在番外篇。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什么意思?
4个回答2022-05-13 01:26
在古代,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