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之眼

眼见为虚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21 01:20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句《贤文》出自汉宣帝时的赵充国老将军。说的是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粗皮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遣大军,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征询谁可以率领大军前去的时候,却噤若寒蝉,谁也不敢作声。 这时赵充国老将军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西北边境地区去看一看究竟。宣帝很高兴,少不了赞扬他一番,并且对他说:“依你估计,羌人实力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马,多少武器和粮草,尽管提出要求。”赵充国说:“情况究竟如何,现在还不清楚,因此不便估计,更无法提出什么要求。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要求亲自去看一看。等我到了那边,摸清了情岩丛差况,然后草拟方略,再向您详细奏报。” 赵充国来到西北甘肃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的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郑缓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是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进兵攻剿。赵充国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的理由。赵充国反复奏报,汉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方案。此方案实施以后,果然效果很好,即节省了朝廷的费用,避免了将士流血,而且使汉人和羌人紧张关系随即安靖下来,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1个回答2024-02-08 13:19
那要看你遇到的是什么事情了,有时候或许是真的,但有时候也许是假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看事情都应该用心去看,这样看的比较真实,就会减少很多的误会了。
为什么要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1个回答2024-01-21 01:11
许多人在听了难以置信的故事之后,就会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眼见就真的为实,而听就真的为虚吗?



按照人的惯例就会说这是真的,那就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的惊奇的变魔术,人们看着那表演是目不转睛的,看着那表演者,观众的眼神中流露出崇拜和惊奇看着表演者也就真的变出那物品,但这时用那眼见为实合理吗,难道那真的是他变出来的吗?再比如我们有的人总爱看那课外书,大部分都是爱情小说,里面的情节大部分是有两个人争一个人,另一个人忌妒那两个人的感情,就制造出假象,来改变那良人的感情,那男主角或女主角看到假象后就会伤心对那一个人产生恨意,看到这里我们读者或观众会感慨万千,但这也证明眼见的不一定为实。



耳听为虚也是人经常使用的一句话,但它也有一定的偏激性。比如,我们经常看的迪尼斯世界记录,那些挑战者提出自己的目标,人们都感到惊讶认为不可能作到,但最终事实证明挑战者们都作到了,当我们回想这句耳听为虚,人们是否会对它有另一种理解呢。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句话我们不知听了多少次,也不知流传了有多长时间,用这句话对现在的社会而言,它是否还是经典呢,相信答案都在你我的心中,要知道不要什么事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要什么事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作文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1-24 21:43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话是否可信?
如果太阳熄灭了它的光芒,地球上的人要过八分钟才能知道。而在这八分钟里,人们依旧可以看到太阳的光芒,却已不是实实在在的那个太阳——但是,人们不会知道。
因为存在着1.5亿千米的距离,事实动摇了“眼见为实”这个所谓的真理。那么,隔着人与人的距离又会怎样?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已经发现了“眼见为实”的错误。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七日不尝粒。有一天中午,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颜回解释道:“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亲眼所见,未必为真,眼睛有时也会把我们欺骗。
那么,可以作个假设:如果原话是:“眼见非实,耳听为虚。”在它变成现在所说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故事?也许,智者把话传给了弟子,弟子在继续传给他的弟子,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地流传开去,经众人之口,众口之言,“非”便传成了“为”,但依旧这样流传下去。分明听着“耳听为虚”的警示的人们却坚定不移地相信着“眼见为实”这个错误,实为可笑。
但是,虚实不分,人们也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于是,许多人慢慢变得精明起来,利用人们相信“眼见为实”的心理,渐渐学会了伪装。颇有心计的人装成楚楚可怜的弱小模样,以博得大家的关心与同情,脆弱的人却用坚强冷漠的外表把自己包裹起来。最后,最需要保护的人倍受排斥与冷落,而本应该保护别人的人却得到了精心的关怀与呵护。善于伪装的狡猾之人成了别人眼中的好人,以自己真实面目存在的人却成了“十恶不赦”的坏蛋。只是,人们这些判断仅仅来自他们所见。
如果“眼见为实”,那么“笑里藏刀”又从何而来?
当今这个金钱利益至上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仿佛隔了一层朦胧的雾气,人世间如同进行着一场盛大的化装舞会。有些人对上级陪笑脸,百般讨好,转过身后便露出一个厌恶的表情;有些人总是亲热地拉着别人的手,说说笑笑,却在背后造谣生事想把别人拖垮;有些人行善时,总是大张旗鼓地宣扬,在别人眼里,这些人富有爱心,奉献社会,而实际上只是用金钱来买取名声……许多人的笑容背面都是一个深渊,我们无法确定我们眼中他们的表现就是他们心里真正所想,又怎能说“眼见为实”呢?
所以说,“眼见未实,耳听为虚。”
那么,真实的世界又在哪里?请把手放在胸口偏左那块跳动的领域。
关于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故事
1个回答2022-09-28 15:07
自己编一个吗?
谁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06 15:54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句《贤文》出自汉宣帝时的赵充国老将军。说的是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遣大军,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征询谁可以率领大军前去的时候,却噤若寒蝉,谁也不敢作声。 这时赵充国老将军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西北边境地区去看一看究竟。宣帝很高兴,少不了赞扬他一番,并且对他说:“依你估计,羌人实力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马,多少武器和粮草,尽管提出要求。”赵充国说:“情况究竟如何,现在还不清楚,因此不便估计,更无法提出什么要求。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要求亲自去看一看。等我到了那边,摸清了情况,然后草拟方略,再向您详细奏报。” 赵充国来到西北甘肃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的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是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进兵攻剿。赵充国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的理由。赵充国反复奏报,汉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方案。此方案实施以后,果然效果很好,即节省了朝廷的费用,避免了将士流血,而且使汉人和羌人紧张关系随即安靖下来,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8 20:11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是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的意思。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1、读磨运音:ěr tīng wéi xū,yǎn jiàn wéi shí

2、释义: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瞎渗梁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3、出处: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4、译文:耳朵听的,不如亲眼所见的;眼喊瞎睛看到的,不如脚踏实地的实践。

扩展资料: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反义词:

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汉语成语,拼音是,出自《论语·阳货》。

1、读音:dào tīng tú shuō

2、释义:意思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3、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4、译文: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是弃德的行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4 16:20
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要眼儿并用还要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才可以判断。信任很重要。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1个回答2024-03-10 00:25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都不一定

因为这两种观点来自感性认识。

眼见(或耳听)+理性,才可以下结论



感性受时空局限 理性不受时空局限

盲人(具有理性,感性缺陷)和神经病(具有感性,没有理性),谁的结论可靠?

最精确的天平是自由的、健全的理性
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1个回答2024-03-13 05:51
之前听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俗语,意思是别人说的不一定是真的,只有你自己亲眼看到才能相信。

但是时过境迁,这句话现在看来也不一定是对的。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两碗牛肉面,视频中的女士把对面位置上碗里的牛肉挑到了自己碗里,(去卫生间上厕所的男士在此时回来了,所以,他只看到了她把他碗里的牛肉挑到她自己的碗里)看到这一幕你是不是也认为这个女士真是的,这么喜欢吃肉,把男朋友碗里的肉都挑到了自己碗里?

是的,一般人如果要谦让东西的话,一般都是直接这么挑的。刚才的一幕只是画面的前半部分。等她挑完之后,把两个碗换了一下位置。所以,最后变成了肉多的那碗给了男友,自己吃了一碗肉少的。

惊讶不惊讶,这可是亲眼所见吧。你能说前半截是假的吗?它是真的存在!男友看到前一半生气走了,而后一幕事实他没看到!

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还要看完整,不能断章取义。

今天,我也有这方面的一丝小感慨。从外面提着一包烧饼回来了,这一包有6个。维修宿舍的两个师傅看到后,其中一个师傅就和另外一个师傅说:这么多烧饼,能吃个两天了吧。(在背后说别人,都不等别人走远了再说吗?)不过,还好,我现在已经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了。并且,我手里的6个烧饼又不是我一个人吃的,我和2个舍友,我们仨的。

这不,今天晚上到明天又要有大暴雨了,没啥事明天就不出门了。这是储备的干粮,正好我买烧饼,就多买了几个,给室友带的。不用两天,两顿就能把它吃完!

清者自清,有些话,自己知道,当事人知道就好。至于别人,他看到的表象,就随他怎么说吧!即便他说,有个姑娘一顿能吃6个烧饼,那又咋滴了,与我无关!

哈哈,坦荡地走自己的路,勇往直前,脸皮厚点走,就是我的生存技能!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