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虚的典故

2024-01-21 01:20

1个回答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句《贤文》出自汉宣帝时的赵充国老将军。说的是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粗皮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遣大军,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征询谁可以率领大军前去的时候,却噤若寒蝉,谁也不敢作声。 这时赵充国老将军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西北边境地区去看一看究竟。宣帝很高兴,少不了赞扬他一番,并且对他说:“依你估计,羌人实力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马,多少武器和粮草,尽管提出要求。”赵充国说:“情况究竟如何,现在还不清楚,因此不便估计,更无法提出什么要求。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要求亲自去看一看。等我到了那边,摸清了情岩丛差况,然后草拟方略,再向您详细奏报。” 赵充国来到西北甘肃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的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郑缓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是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进兵攻剿。赵充国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的理由。赵充国反复奏报,汉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方案。此方案实施以后,果然效果很好,即节省了朝廷的费用,避免了将士流血,而且使汉人和羌人紧张关系随即安靖下来,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相关问答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吗?
1个回答2024-02-08 13:19
那要看你遇到的是什么事情了,有时候或许是真的,但有时候也许是假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看事情都应该用心去看,这样看的比较真实,就会减少很多的误会了。
为什么要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1个回答2024-01-21 01:11
许多人在听了难以置信的故事之后,就会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眼见就真的为实,而听就真的为虚吗? 按照人的惯例就会说这是真的,那就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的惊奇的变魔术,人们看着那表演是目不转...
全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作文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1-24 21:43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话是否可信? 如果太阳熄灭了它的光芒,地球上的人要过八分钟才能知道。而在这八分钟里,人们依旧可以看到太阳的光芒,却已不是实实在在的那个太阳——但是,人们不会知道...
全文
关于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故事
1个回答2022-09-28 15:07
自己编一个吗?
谁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06 15:54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句《贤文》出自汉宣帝时的赵充国老将军。说的是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
全文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8 20:11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是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的意思。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1、读磨运音:ěr tīng wéi xū,yǎn jiàn wéi...
全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4 16:20
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要眼儿并用还要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才可以判断。信任很重要。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1个回答2024-03-10 00:25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都不一定 因为这两种观点来自感性认识。 眼见(或耳听)+理性,才可以下结论 感性受时空局限 理性不受时空局限 盲人(具有理性,感性缺陷)和神经病(具有感性,没有理性)...
全文
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1个回答2024-03-13 05:51
之前听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俗语,意思是别人说的不一定是真的,只有你自己亲眼看到才能相信。 但是时过境迁,这句话现在看来也不一定是对的。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两碗牛肉面,视频中的女士把对面位...
全文
谁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30 14:24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句《贤文》出自汉宣帝时的赵充国老将军。说的是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