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诗

如何评价陶渊明?
1个回答2024-03-12 19:04

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

自然界是陶渊明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陶渊明轶事典故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评价陶渊明
1个回答2024-03-09 20:03
陶渊明堪称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评价陶渊明
1个回答2022-09-16 10:11
徐公持的《魏晋文学史》有相关内容比较详细
你是怎么评价陶渊明的?
5个回答2022-09-12 07:25
陶渊明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他了,他是一个喜欢田园生活,与世无争的人,所以我非常喜欢他的精神。
对陶渊明的诗的评价
1个回答2023-02-10 14:16
淡泊于名利,钟情于田园生活 沈德潜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陶渊明的诗 和名人对他的评价?
1个回答2022-08-19 07:05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评价陶渊明的一生
2个回答2022-08-10 03:16
清平,酒脱,喜欢自由,向往自由,一生清静之人,与世无争,乐天派人物.
怎样评价陶渊明
1个回答2022-07-17 20:21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作家杨大侠杨科描述,不随波逐流就是魅力。
古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1个回答2022-12-09 00:42
沈德潜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
1个回答2024-03-15 01:46

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如下:

朱亏明光潜论陶渊明的“静穆”,陶渊明以其冲和恬淡、渊默自守的风格从芸芸诗人中脱颖而出,世人称他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后,寓热烈情感于安静肃穆的文笔中,将自我境界净化和升华,领悟人生百态终得归依,达到朱光潜所提出的艺术的最高境界一“静穆”。

融贯中西文艺理论,寄托“静穆”理想。早年在《陶渊明集》的熏陶下,朱光潜对陶渊明“闲逸冲淡”的风格便尤为钟爱。又因其自小饱读古书,儒家”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审美观点便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朱光潜的审美意识中。

后于留学期间,朱光潜深入地学习了尼采,克罗齐等人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理论,并独创先河在此基础上融入儒家“和”的传统观念,提出:”静穆是一 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销山告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

陶渚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朱光潜不认同热烈则为高妙的艺术标准,贯通古希腊人将“静穆’当作艺术的最高境界的观念唯毁,认为陶渊明正是不可多得的能够流露这“静穆”风味,达到艺术极境却醇练得让人忘其为艺术的伟大诗人。

于朱光潜而言,陶渊明超一切忧喜而调和自我情感冲突的质朴诗风,可以与西方“静穆”的艺术典型一诗神阿波罗相媲美,这正是其“静穆说”的最佳立足点。

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出类拔萃的诗人,飘逸豪放如李白、沉郁顿挫如杜甫,陶渊明却始终以超脱现实、与世无争的造化独树一帜,他坚持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自己并不如意的人生和那暗流涌动的世界,完美地执行了朱光潜所崇尚的“用艺术解决人生”的文艺理论。

陶渊明“采取一种超然的、安静的姿态无视它”,寄托了朱光潜从消逝的万事万物里感受到永恒的存在,并对这体悟加以美的阐释,以至“静穆”的理想追求。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