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朱绍侯

太史侯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24 04:59

太史侯是 霹雳布袋戏虚拟人物。学海礼部执令,掌管礼仪刑罚,个性正直固棚隐液执,重视儒门传统,作风一板一眼、不讲情面,为人自负,不容他人推翻甚至质携毁疑其决策,相当重视排场链物气势,总是一副睥睨独尊的姿态。

求 朱绍侯版的《中国古代史》电子版
1个回答2022-06-27 05:10

朱绍侯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历史上姓侯的大人物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2 20:18

芝:江苏上元人,清代著名女文学家,侯学诗之女。她写的许多词流传于世,其中以《再生缘》最为著名。

白:隋代著名幽默家。
侯友彰:宋潭州衡山人,字梦符。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为临武尉,改桂林丞。廉谨俭约,取与不苟居官十年,布衣蔬食,无异寒士。有同年生访之,舆从绮丽,友彰饭以蔬粝。客去,其子以贫约为羞,友彰以“寇准位兼将相,而宅无楼台”诲之,并作诗有“遗汝不如廉”之句,为人传诵。
中国历史上封号带武的王侯
1个回答2023-03-26 07:30
武乡候诸葛亮
姓侯中的历史名人有
1个回答2024-03-20 13:35
侯氏名人 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五十七人。如战国魏时有著名隐士侯蠃,七十岁时为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守门小吏,后被信陵君迎为上客,曾替信陵君设计,设法窃得兵符,胜秦救赵,为时人推重。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有什么历史意义?
1个回答2024-01-23 01:37

公元前785年,晋国第九位国君晋穆侯去世。按照周礼“嫡长子继位”的规定,应该由穆候长子姬仇继位。但是,手握军事权力的穆候之弟(不知名字)强行继位,就是晋殇候。四年之后,姬仇潜回绛都,杀晋殇候而继位,是为晋文侯。文侯的名字叫“仇”,很有点来历。

公元前805年,其父亲晋穆侯随王师伐条戎。条戎的活动范围在今夏县或永济一带的中条山,是一个游牧部落。结果穆候以失败而归,闷闷不乐,此时其夫人生子,穆候给孩子起名“仇”。三年以后穆候又伐“千亩”部落,这一次大胜而归,穆候非常高兴,正巧遇次子出生,遂起名“成师”。穆候不曾想到,这两个名字给他的儿孙们带来的是无情血腥的杀戮。(76间先后有五位晋国国君被杀)晋文侯在晋国历史上地位非常高,晋国人爱说“继文绍武”,文者,晋文侯;武者,晋武公。

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出现重大变故,周幽王宠幸褒姒,欲废太子宜臼。太子宜臼联合申侯、犬戎,与其父亲周幽王战于骊山,结果周幽王战死,宜臼继位,就是周平王。此时,镐京残破、犬戎骄横。虢公不满太子宜臼弑王自立,扶持周携王登基,与周平王兵戎相见。一时间,两王并立。公元前770年,晋文侯带领军队,赶到镐京,和郑武公、秦襄公一起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周平王感激文侯相助,作《文侯之命》一文。(此文见于《尚书》)周平王迁都洛阳是西周和东周的分界线,也标志着春秋时代的开始。

站在宜臼一方的是申侯、犬戎、晋文侯、秦襄公、郑武公。他们是出于维护周礼的正义感呢?还是有其他目的?封建时代的史家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此讳莫如深。好,让我们解剖开来看,看看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

1、申侯,申国国君,封地在今河南南阳。申侯是太子宜臼和郑武公的舅舅,他当然不愿意看到太子宜臼被废。

2、郑武公,名掘突,周厉王之孙,郑桓公之子,申侯的外甥,周平王宜臼的姨表兄弟,出事的时候掘突还没有继位,其父亲郑桓公兼周朝是卿士,卿士之位高于诸侯。郑桓公早有意把周王室迁到洛阳,纳入郑国的势力范围。郑桓公与周幽王一同殉难于骊山,掘突继位郑武公,是周平王东迁的积极拥趸者。

3、晋文侯觊觎河西之地久矣,奈何京畿之地难以染指,周平王东迁,晋国就有机会把河西纳入版图。

4、秦襄公支持周平王有两个目的,一是可以获得诸侯国的地位。因为嬴氏先祖地位低下,靠给周武王养马之功,封在秦邑。在西周时期,邑是大夫级别,比诸侯国低一等,秦襄公想借此成为一方诸侯国。二是秦早已想得到西岐地盘,周平王一走,西岐便唾手可得。

5、犬戎是游牧部落,他们与中原农耕诸侯国之间时战时和。诸侯国强时,他们啸聚山林;诸侯国弱时,他们抢劫掳掠。镐京是周王室经营了几百年的繁华盛京,让犬戎如何不垂涎欲滴?你看,这么一帮各怀心思的“勤王者”,竟然被后世誉为坚定维护周礼的典范,岂不可笑?

可怜的是周幽王,仅仅因为喜欢一个女人,仅仅因为动了换太子宜臼的念头,就招致杀身之祸。此前周朝二百七十五年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天子被弑,周厉王逃亡到彘地在汾河边当了十四年的“汾王”,周王室的天子之位空缺了十四年。厉王不死,太子不敢继位。周平王弑父自立,成了王室正统,这在当时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件。后世儒家总要想尽办法抹黑周幽王,以此证明周幽王不守王道。“烽火戏诸侯”就是一例。

中国历史上,烽火报警实例首见于汉代。那时,匈奴边患,为了把匈奴入侵边境的情况及时报告给朝廷,沿途设置烽火台。一旦有事,点燃狼烟,逐站传递。西周时,王室周围都是封国“以藩屏周”,何来边境警讯?就是有西戎来犯,又如何来得及勤王?把汉朝故事放到周朝来讲,把汉武帝的杰作强加给周幽王,亏能想得出!再者,周幽王作为天子,立谁为太子,有权自己决定,太子宜臼因此弑父夺位,按照周礼和儒家的标准,是不忠不孝之徒,人人皆可得而诛之也。

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几个勤王的主角都如愿以偿得到好处。申侯不用说,虽然女婿死了,但是外甥被他扶上天子之位。秦襄公成了诸侯,得到西岐;郑武公继父亲郑桓公之位,成为周王室的卿士;晋文侯得到河西之地,晋国借此扩张,成为春秋大国。好事做到底,十年以后即公元前760年,晋文侯再次出兵,擒杀周携王,为周王室又立一功。正当晋、郑、秦、申诸国为周平王忙得一塌糊涂时,东方鲁、齐、卫诸国却是冷眼观看,即使周平王迁都以后很长时间,对周王室的正统性仍然持怀疑态度。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在西周的格局中,鲁国因为是周公旦的封地,高居各国之首。鲁国祭祀可以用天子之礼,而其他诸侯国不可。

其次是齐国和卫国。齐国是周武王的军师兼岳丈姜子牙的封地,卫国是周武王弟康叔的封地。这三个诸侯国都是公爵级,而晋国仅仅是侯爵级,秦国连诸侯国都不是。在他们看来,宜臼弑王、夺位、勾结犬戎,是不能容忍的。他们对周携王的自立也持否定态度。他们不听周王室的号令,甚至周平王“崩”了,鲁国也拒绝参加葬礼。鲁国的态度当然会影响其他国家,所以,东周以后,周王室的权威性、公信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大大下降。王权式微,诸侯必然坐大。各国弑君成风,扩张灭国成了常态,即使对同姓国也不放过。戎狄必然猖獗,陇东高原的西戎向东渗透,太行山中的北戎向南发展。

这种状态是如何产生的呢?几百年来,周王室歌舞升平、因循守旧,只闻贵族雅颂之音,不知民间讥刺之风,死死抱着周礼不放。周厉王事件已经敲响了警钟,但是继任者并没有引以为戒。这个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周幽王决策不慎招致父子反目,晋文侯护送周平王东迁,鲁、卫、齐诸国作壁上观,导致王室权威丧失。而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井田制出了问题,新的生产力的因素已经悄然出现。

所以,对晋文侯勤王之事,要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应该说是晋国的利益,而不是周礼的召唤,驱使文侯站在周平王宜臼一边。文侯当然不会想到,此举所带来的后果是导致王室急速衰落。这对沉暮的周王室来说是一出无尽的挽歌,而一个新的时代——春秋时代的来临又是历史的喜剧。在这个时代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文化界百家争鸣的罕见现象。通过争鸣,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由萌芽到形成,成为两千多年来支撑中国思想政治文化青铜大鼎的三足。晋国和楚国的郡县体制也在这个时代产生,经由战国的普及,到秦始皇时推广到全国一直延续到今天。

朱武是个什么历史人物?
1个回答2024-02-05 13:21
朱武,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定远人氏,能使两口双刀,精通阵法,很有谋略。因被官司逼迫同陈达、杨春,一起在少华山落草。陈达攻打史家庄,被史进打败。朱武同杨春求史进放了陈达,因此朱武与史进结交,华阴县县官得知此事,包围了朱武等人,史进将朱武等人救出。后朱武投奔梁山,封为同参赞军务头领。受招安后,朱武一直是作为卢俊义一方的军师,身份极为重要,多次协助卢俊义破敌,为生还的十五员偏将之一。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历史上的违命侯是谁
1个回答2023-07-28 04:05
即南唐后主李煜,
历史上姓侯的名人都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1 07:32

1、侯嬴(?-前257年),战国时魏国人。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今河南开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

前257年,秦急攻赵,围邯郸(今河北邯郸),赵请救于魏。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侯嬴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因自感对魏君不忠,自刭而死。

2、侯霸(?—37年),字君房,河南郡密县(今河南新密东南)人 ,东汉初年官员。汉成帝时任太子舍人。王莽时任随县县宰,后因剿匪有功,升任执法刺奸。

后又升任淮平郡太守。光武帝时任尚书令,后任大司徒,深得光武帝的信赖器重,对东汉初年的政权建设多有建树。建武十三年(37年),侯霸因病去世。

3、侯谨,别名侯君,敦煌人,东汉敦煌著名文学家。侯谨少时家贫,为别人当佣人,但他非常好学,在夜间还点燃柴火在读书。

朝廷屡次招他去做事,但他每次都以病推辞。后徙居山中,专心论著。曾作《矫世论 》,讽刺当时的丑恶现象。又写了《皇德论》记叙当朝史事。河西人敬称他为“侯君”。

4、侯白,字君素,魏郡临漳(今河北临漳县)人。 隋朝学者。好学有捷才,个性滑稽,尤其擅长辩论。举秀才,为儒林郎。隋文帝闻名,令于秘书监修国史,给五品俸禄。著有《旌异记》十五卷,行于世。

5、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早期不学无术,而以勇武自称。

后入秦王府随李世民征战,立下战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后与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唐统一后,侯君集官位越来越高,开始学习,参与选拔人才等。

侯姓历史名人
1个回答2024-03-13 12:42
侯嬴、侯霸、侯谨、侯白、侯叔献等。

1、侯嬴,战国时魏国人。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今河南开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

2、侯霸,字君房,河南郡密县(今河南新密东南)人 ,东汉初年官员。汉成帝时任太子舍人。王莽时任随县县宰,备首陵后因剿匪有功,升任执法刺奸。

3、侯谨,别名侯君,敦煌人,东汉敦煌着名文学仿戚家。少时家贫,为别人当佣人,但他非常好学,在夜间还点燃柴火在读书。朝廷屡次招他去做芹伍事,但他每次都以病推辞。

4、侯白,字君素,魏郡临漳(今河北临漳县)人。隋朝学者。侯白,好学,而且才思敏捷,性格诙谐滑稽,是一个知道名的辩才之士,考中过秀才,任儒林郎(散官,没有实权,皇帝随时召问知道,类似后世的翰林编修待诏)。

5、侯叔献(公元1023~1076年)字景仁;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新丰乡侯坊人。着名宋朝大臣、水利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