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从今天开始做藩王

今夏被严世藩关起来是哪一章?
1个回答2023-01-15 14:10
咱俩没什么关系的,是第二,五章。
从今天开始做藩王断更了吗
1个回答2023-06-13 13:20
没有。
《从今天开始做藩王陆滑茄》还没有完结,作者还早察是持续更新,只是更新的比较慢,所以有时候等很久都看不到更新,喜欢的只能慢慢等待了。
《从今天开始做藩王》是网络作者背着家的蜗牛写的一篇在线历史小说,至2022年3月12日让旁已更新至第1142章,还没有完结。
曾国藩和李鸿章是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4-01-26 19:35

曾国藩和李鸿章是师生关系。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晚清时期的名臣,他们都是封疆大吏,都是参与到洋务运动之中的大臣,两个人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有纷争也有支持,有师生情谊也有同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颇为复杂。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是一代人,他们两个是同年中榜的,所以有童年之谊。在李鸿章困难的时候他投到了曾国藩门下,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了,而正是曾国藩的提携,才有了后来的李鸿章。

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但也是晚清极具争议的人物,抛开他的功名成就,最让人熟知的便是曾国藩的家书。

他曾留下十六个字的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对家人的教育与训诫让他的家族受益匪浅,后人也十分赞赏他的治家方略,直到现在,众多家庭仍然在学习与践行他的家训。

曾国藩的学生是李鸿章吗?
1个回答2024-02-07 09:54

不全是

不全是。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李鸿章曾拜曾国藩为师,与其老师同年考中同榜进士,李鸿章也有“东方俾斯麦”之称; 左宗棠,少不得意,以其他才能入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谁能介绍一个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
1个回答2022-10-02 09:45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幕师
李鸿章、曾国藩
1个回答2024-03-13 19:30
左宗棠是 湘军重要的将领

张之洞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吴大澄、张观准、刘恩溥、吴可读、邓承修、何金寿等人一起,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奕?、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有“四谏”、“六君子”、“十朋”之称。
曾国藩和李鸿章是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4-05-09 08:29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兼领导。
李鸿章是一生都以曾国藩的学生自居,对曾国藩敬佩有加,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曾国藩与李鸿章之父李文安是同年进士,所以辈分上曾国藩高李鸿章一辈。
李鸿章科举以后就投到了曾国藩门下做幕僚,二人情同父子,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敲打指点下青云直上。李鸿章为人聪明绝顶,才干超群。其性格上也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门生遍布天下。
而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其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等。李鸿章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尽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
曾国藩PK李鸿章
1个回答2024-02-16 07:08
李鸿章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

这问题你问曾国藩的话,他会告诉你“吾与少荃相比,相差甚远”

曾国藩一生都是和太平天国斗争,在这过程中,帮助李鸿章建立的淮军,曾国藩也是李鸿章的授业恩师,当然,不仅仅是名头而已,李鸿章刚见曾国藩时也很羞涩,曾国藩慧眼识才……

要说的东西太多了,

我真的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简单的说,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刚看完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

和电视剧《走向共和》

很有感触,建议楼主看一下!

个人喜欢李鸿章,最欣赏他能顶住压力,挑起大梁!
关于曾国藩的文章
1个回答2022-08-10 04:10
曾国藩 《曾胡治兵语录》
尝慕古文章之美者,约有八言:阳刚之美曰雄、直、怪、丽,阴柔之美曰茹、远、洁、适。蓄之数年,而余未能发为文章,略得八类之一以副斯志。是夜,将此八言者各作十六字赞之,至次日辰刻作毕,附录如左:

雄:划然轩昂,尽弃故常;跌宕顿挫,扪之有芒。
直:黄河千曲,其体乃直;山势如龙,转换无迹。
怪:奇趣横生,人骇鬼眩;《易》、《玄》、《山经》,张韩互见。
丽:青春大泽,万卉初葩;诗骚之韵,班扬之华。

茹:众义辐凑,吞多吐少;幽独咀含,不求共晓。
远:九天府视,下界聚蚊;寤寐周孔,落落寡群。
洁:冗意陈言,类字尽芟;慎尔褒贬,神人共监。
适:心境两闲,无营无侍;柳记欧跋,得大自在。
《曾国藩传》第一章读后感
1个回答2023-11-19 00:35
不算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有写读后感的冲动也是因为看了这本书,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

说来惭愧,读这本书之前对曾国藩的认识仅仅只有近代中国史里面的寥寥数语,印象也只是晚清一个大臣而已,连他是忠是奸都不清楚。

                                                                                                                                                  —题记

第一章题为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全章介绍了曾国藩的家庭出身背景,七次考科举的艰难历程,这章不长,但作为第一章真的是深深吸引了我,并让我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开篇就提到他与他的父亲五次赶考失败的光荣事迹,他父亲累计都落榜十几次了。因此,这父子二人在考圈里也是“颇有名气”了,这让曾国藩觉得很是没有面子。要说这一般人考个几次失败了也都放弃了,而他们确似乎有一种神秘力量在支撑着他们,这股使他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势必要跟科考“死磕到底”的神秘力量就来自他的祖父—曾玉屏。

这位老爷子也是很有意思,年轻的时候原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却因为跟“狐朋狗友”们在一起厮混的时候被“路人”的一句话刺激到了而深受打击,卖了马,徒步回家后不仅自己洗心革面、勤耕苦作,最终收获了一份家业,同时,竟还萌发出要供孩子读书,考科举的想法,要知道他们祖上几百年都是白丁、农民,连秀才都没出过一个。

这么来说这曾国藩,一没有书香门第的出身,二没有过人的天资,甚至第六次考试的卷子被拿来当反面教材,最后怎么就成功了呢?书里写到他第六次落榜时,父亲终于中了秀才,而自己成为反面教材,他当时的做法是第一没有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心态还没崩;第二他开始思考他失败的原因,不光总结了自己所有的失败,还总结别人的成功,找到了失败原因,并进行改正。果然就如打通任督二脉,接连在科考中取得胜利,一路上是中了秀才中举人,中了举人中进士,最后钦点了翰林。书里间接的反映了他坚韧的性格、很高的逆商。这两点可以说是他考科举也好、做官也好,这一生成功的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其实个人认为,他的成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祖父及整个家庭环境对“考科举”的迷之坚持,在他都失败多次,甚至打上“差生”标签的情况下,他父亲都考多40多岁的情况下,还能支持他们去考科举,真的很难想象是有多痴迷科考。因此,我觉得曾国藩的成功是离不开他整个这样一个家庭环境背景的。

总得来说,看完这一章,觉得曾国藩能从一个草根逆袭至翰林,真的是一个奇迹。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