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课文

旧课本可以都卖掉(处理)么?
1个回答2024-03-17 15:04
百分之95不会有用了,如果想留就留一些课本什么的就可以,辅导书,卷子完全可以处理了
旧版小学课本《蜜蜂》讲了什么,是什么体裁?
1个回答2024-02-15 09:09
你说的这个蜜蜂应该是个记叙文,应该是继续的题材
旧课本该如何处理?
3个回答2023-10-24 17:53
卖掉 或者卖给旧书店 还可以送给亲戚 啊
孩子的旧课本怎么处理
2个回答2022-08-16 17:57
就课本你看一下有没有用,或者说自己以后还可不可能用到可以用到的,你可以暂时把它留下来,没有用的你可以直接卖掉。或者也可以送给那些需要的人。
怎样给初中生补课是学新课好还是复习旧课好?
3个回答2023-06-16 11:55
虽说我刚刚结束了初中生活,不过说实在。我超级讨厌补课!!!
明明平时的学习就辛苦了,还要来补习,唤历如果不是家长应该比较少同学想去的吧。
所以,如何给初中生补拆尺课,想些有趣的事,将它融入其中~
打个比喻吧,比如说你要教物理的斜面,可以说说你的经历,就像我的物理老师他说,那个我上次自驾车上那个西藏,和御搜那些山高呀,最高的坡度也有90度,那么我们怎么上去的呢?对,有马路的嘛,其实那个就是斜面(大概吧,好久了我都忘了。)

不过要注意,那些有趣的事不要太幼稚了,毕竟初中生了~
西安哪里有收购大学旧课本的?
4个回答2023-03-04 15:30
西北大学旁的大学南路有很多家收购旧书的,也可以在那里买到价格便宜的旧书!
人教版新旧课标都有什么区别?
4个回答2022-08-02 23:59
人教版新课标相对来说难点,旧课标简单点
迟到这一课出自城南旧事哪一篇
3个回答2022-11-12 19:58
第五章,《爸爸的花儿落了》
《城南旧事》推进课我们去看海
1个回答2023-12-27 19:05
《城南旧事》推进课我们去看海

导语:秀贞和妞儿离开了,英子一家也从惠安馆胡同搬了出来了,新家在新帘子胡同,附近虽然没有了住着疯子的惠安馆,也没有了妞儿常去的井窝子,但却有一片草地,这片草地激发了英子的好奇心,在这片草地里英子认识了她的第二个特殊的朋友——厚嘴唇。

1.门前的大片的草地

2.有一天小英子又来到草地了,在里面发现了一个男人,两个人都被吓了一跳,临走前厚嘴唇男人对小英子说

(厚嘴唇男人的故事吸引了英子)

(小英子对厚嘴唇男人的故事感兴趣吗,她好像没有听懂)

(故事没有懂,但是相约去看海,让小英子充满了期待,天真。)

(小英子因为没有见到厚嘴唇而伤心难过)

3.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坏人?嗯?小英子也经常说:“我分不清好人、坏人”厚嘴唇是好人还是坏人?

4.厚嘴唇的结局如何

(敏感)

我慢慢躲进大门里,依在妈妈的身边,很想哭。(很难过,很悲伤,很愧疚)

5.这这一部分里除了写英子和厚嘴唇还写了一件令小英子十分开心,高兴死了的事?

6.最后留给同学们一道题课下大家去思考。

为什么这一回的题目不用《贼》,而要用《我们去看海》

总结:这一回里厚嘴唇算是英子在北京里结交的第二个特殊的朋友,他的出现给天真的英子带来了许多的困惑和不懂的事情,但是英子依然把他当做自己的好朋友,甚至他不在的时候英子还曾为他而哭过,当厚嘴唇被抓的时候,小英子害怕,担心,而得之自己出卖了他,英子内心是愧疚难当的。

毕业典礼上表演小麻雀这件事可让英子高兴死了,表演之后爸爸对英子提出了更要的要求,这为后文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后面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推进《城南旧事》
新课改教学和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个回答2024-03-05 16:40
随着课改地推进,一线教师已从当初的无所适从,慢慢转变为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贯彻“课标”的理念。我也一直在尝试用“课标”的要求指导自已的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也看到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质正在逐步弱化。
一、加强了情境性,减弱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轮好成了课堂引入的重要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我统计了一下,在《河南省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赏析》一书中,刊登了30篇教学设计,其中有24篇都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从所听的各级各类的教研课来看,也基本是以创设具体情境引入新课为主。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创设的情境大都是童话故事、生活事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在新课开始学生就能够集中精神从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获取知识。这一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情感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腊档铅。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想清楚这个问题是很关键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材,教师,考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是枯燥的,与实际生活脱节的,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等不良心理,正是这一影响,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受到了许多教师的推崇。那么随着创设情境的增加,学生丢掉了什么?情境的创设真的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吗?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最独特的吸引力莫过于当学习者通过冥思苦想解决一个问题时所带来的成功感,而要获得这成功感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意志蠢氏品质,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创设情境有点迁就于学生,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就避开,久而久之,学生再碰到一些不感兴趣的问题时也会放弃,而不是去潜心研究。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时能够积极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碰到抽象的数学问题时却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毅力去思考探索。如,我听一位教师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创设了测量呼啦圈周长的情境引入课题,学生测量时大都能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性很高,当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时,部分学生不够积极;在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有一部分学生光看,不再动手。测量时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不需要太多的、复杂的关系时,不仅需要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还需要进行稍复杂的计算,学生由于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原因开始打退堂鼓了。实际教学中,数学学习总会需要进行思维活动,甚至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总会面对枯燥的数字。如果教师仅仅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情境,而没有引领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成功的乐趣,学生的兴趣只能是表面的,浮燥的,而不是自发的,持久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