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之桑榆by糖果雪山

收之桑榆的“桑”和“榆”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2-08-31 11:57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收之桑榆的“桑”和“榆”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9-24 00:26
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据资料显示“桑”和“榆”不可分开解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中的桑榆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5-01 03:57

桑榆,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现考证,东隅为郑州,桑榆为开封。东隅亦指早晨,桑榆亦指黄昏。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译文:可以说是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于是论功行赏来奖酬大勋。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河南渑池东)、宜阳(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

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

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河南渑池礼庄寨)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

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3-13 07:04

收之桑榆释义:

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东隅:东面,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把桑树和榆树种在西面时,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

因用以指日落处,借指傍晚)。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分句;多含褒义。

收之桑榆 

鲁迅 《<华盖集>后记》:“所以赶紧订正于此,庶几‘收之桑榆’云。”亦省作“ 收桑榆 ”。 宋  王安石 《赠张康》诗:“逝将收桑榆,邀子寂寞滨。” 

“收之桑榆”成语造句

1、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就是这个道理。

2、他虽然赛场失利,但在大赛中积累了临阵经验,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3、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4、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来,只要坚强地活下去,在红尘喧嚣中,她就能如花绽放,一路锦绣。

6、殿下,此番定下之计已不能行,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番我们也不是劳而无功。

7、好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了阴风主,到得了清虚的一件杀器。

8、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据英国皇家学会杂志的一项新研究,动物们自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办法。

9、在近乎疯狂的练习中,他莫名其妙的学会了心意技,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收之桑榆典故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6 03:56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渑池礼庄寨)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利簋》金文:“武王”征商,隹(唯)才(在)受(“纣”)朝歌。

鼎克闻,夙又(有)商。辛未,

王才(在)“东禺”自(师),易(锡)又(有)事利

金,用乍(作)檀公宝尊彝。

《今文尚书·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鴞》。王亦未敢诮公。

《古文尚书·微子之命》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

《逸书·作雒》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于殷,俾监殷臣。

“东”可能就是东禺

《逸书·大匡》惟是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禺]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以上东隅[禺]。

光武帝刘秀《劳冯异诏》:“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回溪在潼关,渑池在洛阳,也就是回溪在西边,渑池在东边,也就是东隅[禺]在西边,桑榆在东边。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幼时一定听过很多当地的传说。空桑是一个小村庄,距陈留镇仅3公里,在开封东南方35公里处,历史上这里曾归属陈留数千年,现属杞县葛岗镇管辖,位于杞县县城西13公里处。据史籍记载,炎帝神农氏政权的最后一位首领姜榆罔,就出生在这里。也就是东隅[禺]是郑州,桑榆是开封。“东禺”可能就是东亳,和西亳偃师相区别。郑玄说:“汤旧都之民服文王者,分为三邑。其长居险,故名阪尹。盖东成皋(郑州)、南轘辕(登封)、西降谷(偃师)也。”郑玄的解释是对的。

“失之桑榆,收之东榆”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13 07:11
失之东榆,收之桑榆的意思应该是在一个地方失败了,它已经过去了,不要再留恋,而要想办法在别的方面得到回报,弥补损失,也可以说,过去的时间过去了,应该去珍惜以后的时间,而不要叹息。
桑榆未晚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个回答2023-08-20 03:22

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个回答2024-03-02 23:40
词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注音: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释义:
①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
② 桑榆:西方日落处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
使用频率:较少使用
近义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英 文:lose at sunrise and gain at sunset
用 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出自哪里
1个回答2024-02-07 07:31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故事是怎样的?
1个回答2024-03-16 03:03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出处】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故事: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① 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② 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