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犬吠日的成语故事

古代成语“蜀犬吠日”的意思是?
1个回答2024-02-11 12:54
少见多怪
蜀犬吠日_成语解释
【拼音】:shǔ
quǎn
fèi

【释义】: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蜀犬吠日的意思是
1个回答2024-02-14 22:03

蜀犬吠日的意思是:蜀:古蜀国,今四川一带。吠:狗叫。蜀地多云雾,平时难得有太阳,于是狗见到日出就叫起来。比喻少见多怪。

读音: shǔ quǎn fèi rì 

〖出处〗唐·柳宗元判键《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翻译: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开,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就觉得奇怪,就要叫。

近义词:

1、吴牛喘月 [ wú niú chuǎn yuè ] 据说江浙一带的水牛害怕酷热,见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因此发喘。后用以比喻因遇到类似的事物而胆怯。也借指天气酷热。

出 处: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月则喘;使之苦掘洞巧于日,见月怖,颤雀喘矣!”

2、蝉不知雪 [ chán bù zhī xuě ]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出 处:汉·桓宽《盐伯论·相刺》:“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

蜀犬吠日典故?
1个回答2024-02-12 19:38

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

蜀犬吠日怎样理解
1个回答2024-02-27 09:26
蜀:四川省简称;吠:狗叫原意四川雨狗见太阳太阳要叫比喻少见怪
蜀犬为何吠日?
1个回答2024-03-11 19:37

意思: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读音: shǔ quǎn fèi rì 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翻译: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开,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就觉得奇怪,就要叫。

成语蜀犬吠日?
1个回答2024-01-28 07:33

蜀犬吠日

[shǔ quǎn fèi rì]

出处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释义

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 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成语接龙蜀犬吠日
1个回答2024-01-26 04:11
日昃不食 食不重肉 肉山酒海 海枯石烂 烂熳天真 真心实意 意气高昂昂然直入 入不敷出 出凡入胜 胜任愉快 快心满志 志同道合 合从连衡衡石量书 书不尽言 言行相诡 诡变多端 端本正源 源头活水 水陆杂陈陈言肤词 词钝意虚 虚文缛节 节用裕民 民心不壹 壹倡三叹 叹老嗟卑卑宫菲食 食指大动 动静有常 常年累月 月缺难圆 圆凿方枘 枘圆凿方方领矩步 步步登高 高才绝学 学究天人 人满为患 患难之交 交淡若水水中捉月 月白风清 清净寂灭 灭门绝户 户曹参军 军令如山 山鸣谷应应答如流 流连忘反 反复无常 常胜将军 军不血刃 刃迎缕解 解疑释惑惑世盗名 名垂千古 古圣先贤 贤贤易色 色胆如天 天地剖判 判若天渊渊停山立 立马万言 言信行果 果不其然 然荻读书 书声朗朗 朗目疏眉眉清目秀 秀色堪餐 餐风饮露 露才扬己 己溺己饥 饥不遑食 食味方丈丈二和尚 尚虚中馈
“蜀犬吠怪”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2-24 12:12
记得《幼学琼林》卷一【天文】有“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的话。于是随口回答说“意思是说古代四川盆地云雾多阳光少,以至于狗见到了太阳会惊奇得叫唤起来。大概是形容少见多怪吧!”
我说:“是有点玄乎,不过已成为成语,约定俗成嘛,人们就照搬照用罢了,就像‘燕山雪花大如席’、‘白发三千丈’之类的词句那样,都是形容而已,何必去细究呢!”
又问:“这‘蜀犬吠日’ 成语是谁‘发明’的?”
我想:“发明人”大概应当归韩愈、柳宗元他们吧。
关于“狗吠所怪”还早些。 屈子赋云:“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关于“蜀犬吠日”的“发明权”我就不敢妄下结论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与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蜀中山高雾重,见日时少,每至日出,则群犬疑而吠之也”。
而另一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唐代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则说:“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同‘粤’)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显然是柳宗元对“蜀犬吠日”的说法先听说过(“仆往闻”、“前所闻”),他以为是言过其实的“过言”。谁知,六七年后柳宗元被下放到了岭南两广一带,元和二年(807年)冬天,岭南一带有幸遇到一场罕见大范围降雪,两广地区的几个州都白雪皑皑,而且数不化。这一带的狗也就“少见多怪”起来了,就冲着皑皑白雪狂吠了数日,一直到大雪融化掉为止。于是柳宗元便也通过“粤犬吠雪”而推理,认为“蜀犬吠日”是可信了,由此便产生了另一个成语“粤犬吠雪”。由于“蜀犬吠日”载入了明清时代的幼儿读物《幼学琼林》,所以读书人一般都知道,运用较多,而“粤犬吠雪”的普及率相对较低。
如此看来,“蜀犬吠日”的“发明权”应当属于韩愈,柳宗元只是“往闻”重复而已;成语“粤犬吠雪”的发明权当然属于柳宗元了。宋代杨万里《荔枝歌》中曾说,“粤犬吠雪非差事”。 “非差事”就是“不是怪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与狗“吠日”“吠雪”相似的成语还有“吴牛喘月”,传说江淮一带气候炎热,夜晚卧在水边、树下的水牛抬头望见月亮,就以为是太阳出来了,立刻发生“条件反射”,水牛的脑子里就随即产生热辣辣的错觉,怕热的“吴牛”就本能地气喘吁吁起来。大诗人李白《丁督护歌》就有:“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诗句。《幼学琼林》卷一【天文】释云:“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
“吴牛喘月”这个典故出现较早,据汉.应劭《风俗通义》载:“吴地酷热,牛夜中见月,以为日也,见月而喘。”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记载一则故事: “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这位身材硕大的官员满奋有怕风的毛病,见风就发抖,一日,满奋拜见晋武帝司马炎后坐在一旁,见到北窗的玻璃屏风,以为是透风空隙,看到窗外的树叶飘摇,于是就瑟瑟地抖起来,然在皇帝前又不可擅离,面有难色。司马炎知后笑曰:“窗以透明之琉璃为屏风,似疏实密。”这位满奋才不好意思地说:“臣就像吴地的水牛,看到月亮就气喘。” 说明到晋代,成语“吴牛喘月”已被广泛地运用了。《太平御览》云:“吴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原来吴地的牛的心理素质还不如古蜀地的狗,且眼神不济,明明是夜间挂在天上散发着清辉的月亮,它们也误以为是火辣辣的太阳,先张开大嘴残喘半天,甚至突突白沫,以求把热量驱散掉。嘻!足见其畏惧过甚也。成语未免有夸张成分或其他寓意,但类似这种条件反射的事物在生活中还往往能够偶尔碰到。
蜀犬吠日有什么含义?
1个回答2023-10-22 17:10
我们四川地区天气是以阴雨为主所以狗没怎么见过太阳
蜀犬吠日的典故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12-26 21:17
蜀犬吠日
[shǔ quǎn fèi rì]
[释义]
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出处]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