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周易概括

经典常谈周易主要内容概括
1个回答2024-02-04 22:27

经典常谈周易主要内容升禅概括: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返笑银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奇迹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这里面也很有艺术特色:①内容精辟通俗。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漏宴度。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②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人胜之处。

经典常谈周易概括
1个回答2024-02-07 13:31

《周易》主要内容如下:

《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有阴爻和阳爻。“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7种10篇。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周易》的特色

它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

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至到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经典常谈内容概括
1个回答2024-02-27 03:27

自己挑一篇吧!近日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该书主要是介绍讲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书的自序上也说这本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典籍,也可以称作为“国学入门书”。既然能够称得上“国学入门书”,其分量可谓不言自喻。这本书的出现也为各个阶层的人群翻阅史籍做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朱先生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猜腔差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纵观通篇,朱先生不圆隐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认识。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先生对几千年来关于《尚书》的真伪也做了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卖余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因为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著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认识这些著作的渠道。


朱先生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许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穗皮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毕竟,我们的华夏文化还是需要下一代来传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并为其只有50岁的生命而惋惜。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芦猛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我权且将此书当做教材,按章节课序来介绍书中的题目:第中哗滚一课 说文解字 内容略第二课 周易 内容略第三课 尚书 内容略第四课 诗经 内容略第五课 三礼 内容略第六课 春秋三传 内容略第七课 四书 内容略第八课 战国策 内容略第九课 史记汉书 内容略第十课 诸子 内容略第十一课 辞赋 内容略第十二课 诗 内容略第十三课 文 内容略下面以第一课说文解字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文中的内容:相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见地上印有兽蹄和鸟爪的痕迹有了灵感,开始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但此传说是在战国末期才有的,那时的人并不都相信;如《易》和《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文字不断地在演变,说是一人独创,是万不可能的。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渐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于原来的籀文略有不同。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仓颉篇》秦代的三种字书都不传了。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做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划时代的字书,囊括了历代的各种书体,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的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即从文字学入手。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二是指事;三是会意;四是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详略。汉字从秦代开始演变成各种书体,真(正、楷),行,草,隶,篆书体的来历及发展。就从这第一课的内容来看,应该说很丰富的了。从文字的产生,发展。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变。介绍得一清二楚,有关的传说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好像就在眼前。从这本七万七千字的书中看出作家的知识之渊博,文笔之圆熟,真令人叹服。读了这本书之后,那句开卷有益的成语应验了。我感到受益匪浅:对于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何谓经典及这些经典的来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朱先生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古为今用一词,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还是为了倡导国民继承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因此朱先生把这本书命名为《经典常谈》,既然是常谈,就是说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经典,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经典都是有用途的。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四书概括内容
1个回答2024-04-12 07:43

四书内容如下: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里面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论语》主要讲“仁”与“礼”;《孟子》主要讲“仁、义、礼、智和性善论”。

《中庸》的作者据传为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它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大学》的作者据传为曾子及其弟子。《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四书中诸多名句及其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思维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习惯。

例如:

1,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

2,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经典常谈诗经内容概括
1个回答2024-04-16 07:26

《经典常谈》诗经内容概括: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诗经》就是儒家“五经”之中的《诗》。相比较于前面的三部《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而言,《诗经》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部古籍。毕竟但凡读过书的人,谁还不会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期的人们,在劳作的时候,在闲暇时高兴或者悲哀的时候,在过节的时候,想把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觉得说话不够劲儿,于是便开始歌唱,达到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效果。形式上呢,有时是独唱,有时是合唱,有时是一人唱众人相和,有时是对歌赛唱,想想也是非常热闹的场景。这样日积月累,歌谣就越唱越多了。

《诗经》的产生:

有了文字以后,才由乐工将那些口头流传的歌谣及记录下来,这就是最早期的“诗”。记录诗的人是乐工,在春秋时期,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乐工就如同后世有钱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太师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乐歌。

那时候,各国之间使臣来往,宴会时都要奏乐唱歌。太师们负责搜集乐歌,不仅搜集本国的,还要搜集别国的;不仅搜集乐词,还要搜集乐谱。如果搜集到的是徒歌,还要稍微修改一下,使它符合贵族的口味,再配乐演唱。除了搜集这一类乐歌,太师们还保存了贵族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是典礼诗。


周进的故事情节概括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1 03:51

周进的故事情节概括如下。

1、刚刚出现的时候,周进已经60多岁了,还是一个老男孩。在文尚县当了三年教师后,学生们上了学,成为了学者。由于没有教书的资格,他被降到了徐家矶观音庵的一所私立学校里,并在那里谋生。学者梅久和公务员王辉嘲笑并无视他。

2、不久,周进失业了,他不得不在一群商人手下做会计。可以说,能量场已经来到了梦想的时贺散代。然而,当他经过公原进入省城时,他的心结被感动了多年。但那少年人还年幼,不能进进贡之家。看门人的鞭子把他打晕了。

3、想象一下,周进无助地站在宫孙穗苑的冷门外。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什么留给他了。当周晋求人带他游览公源时,周晋大半生为逐名逐利所受的辛酸和凌辱一下子就泄了出来,周晋的一生也达到了高潮。

4、周进一走进数字板,就看到两块板摆放得整整齐齐。他感到眼里突然涌出一股酸气。他不知道这是一种悲伤的发泄,还是突然迸发的灵感。当他苏醒过来时,他在地上打滚,大哭起来。几个商人得知真相后,同意每人出几十两银子,让他收监。

5、周进说:“这样的话,我的父母就可以重生了。如果我从驴变成马,我会报答他们的。”我倒在地上,把头磕了下来。他们向我敬礼。金玉也对大家表示感谢。周进喝了几碗茶,止住了眼泪,又跟大家说笑,继续干自己的事。

6、几个商人帮周进捐了一个监工。不久,周进以监工的资格竟然通过了考试。片刻之间,不亲近的也要认,不认识的朋友也要认,连他教的学校都供奉在“周泰师傅”的“长命卡”上。

7、几年后,他被提升为皇则拍卜家历史学家,并被派往广东省学习道教。在广州,周进找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位54岁的男孩,他把范晋的报纸看了三遍,才发现这是天地之间最好的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字,所以他选择了范晋作为读书人。

周进故事概括?
1个回答2024-02-07 06:35

周进是《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但又懂得感恩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周处 的内容概括
1个回答2024-03-16 07:42
周处年轻时逞强好胜,横行霸道,最后在陆云的帮助教育下,改过从善,成为忠臣的故事。
经典常谈周易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2-09 12:17

《经典常谈》中的《周易》是按照历史的变迁讲述了《周易》的演变。如果说《周易》成书史是一部中国文化精神的生成史,那么整个易学史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

先秦时期是易学萌生和莫基时代。传统认为《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先后于夏、商、周三代问世。春秋战国时期易学已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一是继续沿着宗教巫术的占筮道路发展,以《左传》、《国语》为代表;一是摆脱宗教巫术束缚而向哲学发展,以《易传》为代表。

《易传》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先卖诸子尤其是儒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学上,丰富了易学;同时,《周易》思想又渗透到各家学说之中,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谈美十二章内容概括?
1个回答2024-03-03 07:18

谈美十二章内容概括:

第十二章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诗的格律本是自然的,顺着情感的自然需要。

情感是心感于物的激动,和脉搏、呼吸诸生理机能都密切相关。这些生理机能的节奏都是抑扬相间,往而复返,长短轻重成规律的。情感的节奏见于脉搏、呼吸的节奏,脉搏、呼吸的节奏影响语言的节奏。诗本来就是一种语言,所以它的节奏也随情感的节奏于往复中见规律。

自然律变成规范律,前规变成定例。

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把潜在的规律寻绎出来,自然律被人后人如法炮制变成规范律,把前规看成了定例。

从历史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