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造纸的小故事

蔡伦造纸的《蔡伦造纸》主题歌<纸竹缘>
1个回答2024-03-04 16:33

作词:关玉水
作曲:黄成功
演唱:关玉水
歌词:
哎,,,,,,,茫茫竹海风雨狂,蔡伦出生在耒阳,
茫茫竹海风雨狂,蔡伦发明造纸张
朝中伦生得知己,情感纠葛怎能忘,深知竹简重锦贵,锲而不舍竹海寻,蒙发造纸心中在,全凭才智和聪明,造出人类纤维纸,第一张喽,第一张喽
促进社会大发展,中华民族得骄傲,传步世界美名扬,如今造纸得先进,用纸不能忘蔡伦,蔡伦精神大发扬喽,大发扬喽,大发扬喽

蔡伦造纸
3个回答2022-04-14 17:34
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
蔡伦率领几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树木,剥树皮,捣碎,泡烂,再加入沤松的麻缕,制成稀浆,用竹蔑薄薄捞出一层凉干,揭下,造出了最初的纸。大家欢笑声中,试用,发现容易破烂,又将破布、烂鱼网捣碎,或制丝绵时遗留的残絮等,掺进浆中,再制成的纸便难以扯破了。为了加快制纸进度,蔡伦又指挥大家盖起了烘焙房,湿纸上墙烘干,不仅速度快,且纸张平整,更让大家乐开了花。造出了些纸,蔡伦挑选那规正挺括的,进献给和帝。和帝试用后龙颜大悦,当天就驾幸陈河谷造纸作坊,查看了造纸过程,回宫后重赏蔡伦,并诏告天下,推广造纸技术。
读了蔡伦造纸的故事有什么感想?
1个回答2024-01-31 23:33

1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在融合前人的技术上加以研发了2是个人品质不断追求钻研的结果3我们要敢于创新,敢于追求科技成果,为中国作出更大贡献,大致可以从以上三点回答

经典名人故事:蔡伦造纸
1个回答2024-01-20 14:07
公元105年,中常侍(侍从皇帝的官员)、尚方令(负责朝政的官员)蔡伦奏请东汉和帝准予将他的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他还挑选出挺括良好的纸,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以后,非常满意,当场赞扬了蔡伦的这一创造发明,同时立刻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推广开去。
从此,中国的造纸技术进入了先进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但是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狭长的称“简”,略宽的称“牍”。由于一片简只能刻几个字,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许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也太笨重了,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一石(约五十斤左右)。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柔软轻便,易于书写,可惜量少价高,这一致命弱点使它难于推广使用。
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官的蔡伦,当时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非常聪明,很会动脑子,经常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制作工艺。蔡伦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般的简牍,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书写材料,蔡伦的第一个要求是轻便。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简牍首先被排除在外,而丝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于是,蔡伦仔细观察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丝帛的结构入手,发现它是由纤细的短纤维互相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结构与丝帛相似、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从此时时处处留意着、寻觅着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这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山谷,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小太监们一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十分快活,惟独蔡伦心事重重,东张西望。忽然,他两眼一亮,快步走到溪边,蹲着不动了。
小太监们觉得非常奇怪,都围拢过来。只见蔡伦手里捧着溼溼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发呆。
一个小太监忍不住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快扔了吧!”
蔡伦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仍然痴痴地捧着。
那个小太监一个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样的东西就要往水里扔。
蔡伦突然醒过来似的,紧紧抓着不放,嘴里喃喃地说:“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监们都糊涂了,这蔡伦莫不是疯了、傻了,怎么把这破烂玩意儿当宝贝似的?
蔡伦双手捧着,三步并作两步,问河边的农夫:“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
农夫笑着回答说:“这个呀,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呀、泡呀,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模样,到处都是呢!”
蔡伦擡头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不由眉开眼笑。
回到宫里后,蔡伦马上投入了紧张的试验和制作中,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终于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就把用这种造纸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蔡侯纸”。

蔡伦是怎样造纸的?
1个回答2024-05-01 09:45
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
蔡伦率领几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树木,剥树皮,捣碎,泡烂,再加入沤松的麻缕,制成稀浆,用竹蔑薄薄捞出一层凉干,揭下,造出了最初的纸。大家欢笑声中,试用,发现容易破烂,又将破布、烂鱼网捣碎,或制丝绵时遗留的残絮等,掺进浆中,再制成的纸便难以扯破了。为了加快制纸进度,蔡伦又指挥大家盖起了烘焙房,湿纸上墙烘干,不仅速度快,且纸张平整,更让大家乐开了花。造出了些纸,蔡伦挑选那规正挺括的,进献给和帝。和帝试用后龙颜大悦,当天就驾幸陈河谷造纸作坊,查看了造纸过程,回宫后重赏蔡伦,并诏告天下,推广造纸技术。
蔡伦造纸的原料是什么?蔡伦造纸正史如何记载?
1个回答2024-06-01 15:52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发明纸之前,古人写字一般都是写在竹片上,再把竹篇成册,但缺点是太笨重,阅读起来也很不方便。后来蔡伦用树皮、麻头、鱼网等材料进行造纸,这也被认为是纸的雏形。蔡伦造纸的故事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听说过,这个说法最早出自《后汉书》。其实蔡伦造纸在正史上的记载,和我们平时的认知可能还不太一样,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其中的细节,一起了解下吧。

造纸术居中国四大发明之首,对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国畅销书《影响世界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中,蔡伦排名第七,在中国名人中仅次于孔子。聊聊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一)蔡伦造纸的说法出自正史
蔡伦造纸的戚晌说法出自南朝宋人范晔所著的《后汉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纸谓知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用现代语释意:中国古代是靠龟甲、兽骨、竹简、木牍、金石、缣帛来记录事物的。以前写书绝大多数是使用竹简,少量使用“缣帛”即丝绸。用于写书的丝绸称为纸。竹简沉重,丝绸价高,都不利于人们使用。蔡伦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及破衣服、烂渔网来造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给汉和帝献上了这种纸。汉和帝高兴地夸其能干,从此以后就开始使用这种纸了。天下人都称这种纸为“蔡侯纸”,把公元105年吵雀当作蔡伦发明纸的元年。

据考证,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多取于东汉官修史书《东观汉记》。在公元58—75年成书的《东观汉记》版本中,并没有提到蔡伦。是公元151年延笃等人奉汉桓帝之命补写《蔡伦传》后加进去的,那时距蔡伦逝世不过三十年,因此史学家们认为,作者延笃等人和蔡伦基本上算同一时代的人,其中记述可以相信。
(二)蔡伦其实是改进造纸工艺
现存的《东观汉记》是〈四库全书〉里的辑本,是在没发明印刷术之前靠手抄写的,因为年代久远不知传抄了多少次,正史叙述有细微差别,一是“蔡伦典上方造意用树皮......造纸”,二是“蔡伦典上方造纸”。“典”是负责或主管的意思,“造意”则是发明创造的意思。“造意”一词是这两句话的差别,就造成“蔡伦发明造纸”成为了一桩悬案。

悬案姑且让其暂时悬起好啦。不管如何说,“蔡侯纸”逐步进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元初元年(公元114年),蔡伦负责监典校订经书,校订完成后要抄写副高碰锋本若干颁发给各地,这样就形成了大规模用纸抄写儒家经典的高潮,逐步使纸本书籍代替竹简书籍,成为传播文化最得力的工具。

再回到悬案上来分析,纸到底是不是蔡伦发明的呢?通过现代考古,可以断定,纸不是蔡伦发明的——

1933年夏,考古学家黄文弼在罗布泊汉代遗址内发现一片西汉纸。“麻质,白色,作方块薄片,四周不完整,”黄文弼如是说。

这到底是不是纸呢?有造纸专家说:关键是看其纤维,如果是动物纤维就是丝织品,如果是植物纤维那就是纸。按此标准辨别,黄老专家发现的就是纸哦,但可惜的是,这张纸作为文物后来在武汉展出时,被日寇飞机炸毁了,因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1957年,考古学家在西安市郊的灞桥古墓里,发现了灞桥纸。经专家论证,这古墓的时间不迟于汉武帝时代。1974年—1975年,经有关科研机构测定,灞桥纸的成分为大麻纤维,由此证明是纸无疑了。

尔后,出土了金关纸、中颜纸、马圈湾纸等等西汉古纸。

现在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的造纸技术起始于西汉,在东汉时期进行了改进推广,蔡伦是这个历史阶段促进造纸术发展的核心人物,是技术革新者、组织者、倡导者和推广者。

除了造纸以外,蔡伦还有一项让世人瞩目的成就,这就是改进钢刀制造工艺。他是一个善学习重实践之人,常常亲自到作坊进行技术调查,总结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再加上他自己的聪颖创新,使那时期的冶炼技术得到了质的改进,据说那时的铸剑工艺已十分高超,能铸造出来后世所说的“尚方宝剑”。
(三)蔡伦在宫斗中亡于非命
蔡伦(61—121年),字敬仲,桂阳郡宋阳(今湖南宋阳)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随父辈种田,粗通文墨,约15岁时被选入宫,后侍幼帝(和帝)。由于他聪明伶俐,讨人喜欢,由小黄门一路升迁至职位较高的黄门侍郎。

据《后汉书》载,蔡伦进宫后不久成为了后宫专权的窦皇后心腹。窦皇后无子,一直担心后位不稳,宋贵人的儿子被汉章帝立为太子后,窦皇后生怕其后位被宋贵人取代,于是指使蔡伦策划了一起“巫蛊”案,诬陷宋贵人“挟邪媚道”诅咒皇上。此案由蔡伦主审。宋贵人姐妹在严刑拷打下,被迫屈打成招。蔡伦在奏章中建议皇上判处宋贵人姐妹绞刑。受尽折磨的宋氏姐妹含冤在牢里服毒自尽。

在蔡伦的竭力协助配合下,窦皇后威逼梁贵人,让其“自愿”把她尚在襁褓之中的刘肇过继给自己当儿子,并让皇帝立刘肇为太子。汉章帝驾崩后,窦皇后十岁的养子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由窦太后听政。蔡伦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和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据说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就是由此开始的。

墙有风壁有耳哟,随着时光的流淌,前面所述的事儿谁不知晓?宋贵人的孙子汉安帝继位后,当年迫害其婆婆的这笔血债总要有人来顶缸才行,主谋窦太后已死,就开始清算蔡伦的罪行。蔡公公心知肚明,此事是无法蒙混过关的,于是便服毒自尽了。
(四)述评
古代中国历来看不起工匠,对科学技术也是简而轻之。史书对蔡伦的介绍,着墨最多的是宫斗,对他主要的丰功伟绩,即对造纸业的贡献,仅区区数十个字。

史书上的简略记载,和我们后人对造纸术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的出入。更有一些偏激者,认为蔡伦不择手段搞宫斗,是个品行不端之人,值不得一提,还认为他造纸主要是为了讨好当权者,为自己谋利益。

笔者历来坚持要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历史人物,蔡伦不择手段去参与宫斗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他对改进造纸工艺,给世界文明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不容被忽视抹杀的。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黄桷文学社副社长。
蔡伦造纸
1个回答2022-11-23 02:11
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
最初的造纸作坊诞生。蔡伦率领几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树木,剥树皮,捣碎,泡烂,再加入沤松的麻缕,制成稀浆,用竹蔑薄薄捞出一层凉干,揭下,造出了最初的纸。大家欢笑声中,试用,发现容易破烂,又将破布、烂鱼网捣碎,或制丝绵时遗留的残絮等,掺进浆中,再制成的纸便难以扯破了。为了加快制纸进度,蔡伦又指挥大家盖起了烘焙房,湿纸上墙烘干,不仅速度快,且纸张平整,更让大家乐开了花。造出了些纸,蔡伦挑选那规正挺括的,进献给和帝。和帝试用后龙颜大悦,当天就驾幸陈河谷造纸作坊,查看了造纸过程,回宫后重赏蔡伦,并诏告天下,推广造纸技术。
蔡伦造纸的故事
1个回答2023-01-01 02:14
我再也不想玩啦啦啦啦
蔡伦是发明怎样发明造纸的?
1个回答2024-05-08 04:43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

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九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蔡侯纸” 。

蔡伦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故事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1-23 16:39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故事是陕西省洋县的汉族民间文学。洋县龙亭蔡伦造纸术为中国古代科学家蔡伦所发明,它是以构树皮为原料,以挫捣抄焙为基本工序的植物纤维纸制作方法。它分布在陕西南部洋县的龙亭铺及其周边地区。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