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述题

试论述中国近代史给我们的启示
1个回答2023-02-07 07:02
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可以推荐一些叙述小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中的生活的书吗
1个回答2024-02-04 16:07
这个现在市面上比较少,推荐一本张鸣的随笔《张鸣重说晚清民国》,里面有一些小人物的故事。
论述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
1个回答2024-04-17 12:57
(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对史料进行剪裁取舍和组织安排,以突出历史人物性格特点。团者《史记》还首创了“互见法”的形式来刻画人物,以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并保持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完整性。(4分)
(2)《史记》还善于把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戏剧化,善于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4分)
(3)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3分)
(4)善于运用文学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史记》不但善于选取塌手薯重大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也善于通过琐事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3分)
(5)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在《史记》中,司马迁对重要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有精心描绘,而且方法灵活多样薯余。有时通过人物内心独白;有时以眉目表情;有时借助诗歌书信或歌谣民谚;有时通过梦幻占卜,等等。(3分)
(6)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把人物置入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去塑造。(3分)
从唯物史观出发论述大学生如何在四史学习中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1个回答2024-01-25 23:09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当代大学生要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学史力行,不断增强信心、信念和信仰,坐到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元代绘画的绘画史论著述
1个回答2024-03-12 22:18

元代绘画史论著述,数量不少,但有分量的不多。重要著述在史传类方面有夏文彦《图绘宝鉴》、庄肃《画继补遗》;著录兼品评类有周密《云烟过眼录》、汤允谟《云烟过眼续录》、汤□《画鉴》;画法类有李□《竹谱》、黄公望《写山水诀》、吴镇《竹谱》、饶自然《山水家法》、王绎《写像秘诀》等。外像钱选、赵孟頫、柯九思、吴镇、倪瓒、杨维桢等人的诗文或绘画题跋中,也有关于绘画创作方面的重要论述。

论述一下“述而不作”
1个回答2024-02-07 19:05
此语出自《论语·述而》,全文是:“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翻译过来就是:“综合阐述前人的学说,却不故意创立新说;相信古人而且喜爱古人的学说,我私自把自己与老彭并列。”这里只说“述而不作”。一般把此语看作弊病的人,误认为孔子只主张阐述前人的说法,反对创新,因此,束缚人们的思想。但是,首先,我们要知道,孔子在这里说的是自己的做法,并没有要求别人也这么做,我们是否也这么做,那是我们自己的事。其次,我们容易犯的错误常常是自以为是,很按接受别人的看法,这是影响我们道德和学问进步的很大的一个障碍。孔子此语正好可以告诫我们注意谦逊,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其三,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人人都知道创新的好处,但是如果没有雄厚的基础,所有的创新都将是肤浅的,甚至会造成危害。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很短暂,经验阅历也不可能很丰富,因此,如果不能借鉴无数的前人几千年的智慧,个人的见解很难深刻,而且很难避免偏颇。“述而不作”,是系统整理前贤的经验和智慧,以便给时人和后人借鉴;是自己系统学习前贤的经验和智慧的过程。“述而不作”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是不为了自己的名利而著书立说。“述而不作”不是把前贤的说法杂凑在一起,而是按照一个系统而加以取舍编排,其难度比创作更大,其内容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古至今,不知有过多少像我们一样的人写下了多少著作文章,但是,经过时间的淘汰,现在留下名字的作者还有多少?流传下来的书籍还有多少?骗子骗得了一时的人,却骗不了全世的人,我们有什么资格太多地怀疑这些前贤?有什么资格不敬重这些前贤?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他们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支柱。
论述老子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
1个回答2024-03-11 09:47
无为而无不为
理解:
无为:不违背规律做事。无不:全部、都、没有不
本句意思:
不违背事物规律去做事,进而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

我个人感悟:
只要遵从个人兴趣和事物规律去做事情,那你就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好了后,别人看你出色就会要求你进步,你进而做到更高的位置,进而做新的上层工作。等你依照兴趣遵循规律的这样循环往复的向上努力时,你就会做得越来越好。做得越好,你就可能做到最高的位置。你到了那个位置再依靠兴趣和规律做事,你就会发现,原来所有的事情在这个规律下都做好了。
这句话,需要感悟。无为而无不为的确是大智慧。它里面有遵循规律的那种波浪似的前进。还有循环往复的意义。深刻理解,用心体会,你会学到更多。
在《论语十则》中,论述‘从师之道’的是哪一则
1个回答2024-03-11 22:56
“因材施教”阐明了为师之道,“有教无类”论述了为师之道.
学而不厌,毁人不倦.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