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拜师华佗是一个什么人
1个回答2023-12-12 10:08
《华佗拜师》华佗是一个任劳任怨,虚心好学的人。文章讲述了华佗为了解除许多人被疾病折磨的痛苦,拜师学医。三年潜心学习,研究病理病例。经过师傅的考验,华佗终于学成医术,就下山治病救人去了。
这篇文章的启示: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华佗拜师学艺,不耻下问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华佗拜师,华佗的父亲的好友是怎样考验华佗的?
1个回答2024-02-04 13:41
华佗的老师,蔡医生是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老师,他也想收一位聪明的弟子。蔡医生指着家门口的一颗桑树对孩子们说:“你们瞧,这颗桑树最高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你们说怎么采下桑叶来,有人说用梯子”;“爬上去”众人一时众说纷纭,蔡医生都摇着头。这时候华佗找了根绳子,又在绳子的一端系着一块石头,往那最高的树枝上一抛,那根树枝就被压了下来。华佗一伸手就把桑叶采了下来。蔡医生非常高兴:“很好,很好!”
关于华佗拜师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1:18
相传在东汉有一位名医,叫华佗。华佗年老的时候,想找一位关门弟子,将毕生所学樱伏卖传授给他。

华佗想要收徒的消息传了出去,有很多人都来拜师。先来了一位姓张的年轻人,他表现的很勤快。一天,华佗去给一个老人诊断、扎针、用药,可是都没治好。他撬开老人的嘴巴一看,原来是一口痰卡在了喉咙里。华佗就嘴对嘴地将痰吸了出来,老人咳嗽了一声就好了。姓张的青年看到这一幕觉得十分恶心,忍不住干呕起来。华佗见他这副样子,就摇摇头:“医者救人性命就不能怕脏怕累,你这样是学不成医的,还是回去吧。”姓张的年轻人听了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

姓脊逗张的年轻人刚走,又来了一位姓王的年轻人,华佗便领他去了一个腿被蛇咬的伤者家里。姓王的年轻人不怕脏、不怕累,但华佗让他去山上采药,他却很怕,也就是胆小。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这小伙子果然做事畏手畏尾,于是找了个借口把他打发走了。

这一天华佗去给一个老秀才看病,华佗知道老秀才家中十分贫苦,于是对他说:“我是免费给你们看病的,不收你一分钱。”第二天一来,华佗就发现老秀才家的药材不全,就对老秀才的儿子说了他家还缺了哪些草药。第二天一大早,秀才的儿子就把草药送到了华佗家的门口,华佗看秀才的儿子不怕脏,不怕累,也不胆小,刚好也想学医,所以就让秀才的儿子当了自己的弟子。

从此这个年轻人成了自华佗之后的一代名医。传说背后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成功,必须厅粗吃得下苦,历经考验才行。
《华佗拜师学艺》读后感
1个回答2023-12-17 07:31
卡耐基说:“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也许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而且经常用到,只是我们将其作了少的改动而已,改动之后就变成了,“他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看似细微的差别,可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另外的手指正指着你自己!卡耐基一语道破人了这一劣根性。我们总是喜欢高高在上,谈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为什么就不能对照他们,审视一下自己呢?别人做的不好时,是否自己做的就完美无暇呢?当你认识到自己也会犯错误的时候,你又会上升到一个高度,总结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究竟病源是因为人们之间缺少理解和宽容。我永远记得电视剧《还珠格格II》大结局时,紫微为皇后求情时的一句话,那就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饶恕”,当我们每天挤公交车别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脚时,当我们每天走在路上别人不小心撞到你时,你是怎样的态度呢?怨气十足破口大骂还是饶恕别人善待自己?我们考虑事情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于是,别人所做的一切与己相异时都是错的,同时对于别人来说,岂不亦然!可是如果双方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话,结果定会截然不同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是需要理解和宽恕别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和抱怨别人——的确,很多愚蠢的人都这么做。我们只有学会真诚地关心身边的朋友,才能赢得朋友们最大的信任。

再次读这本书,它给了我启发,使我准备好了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

首先,我要改变我自己,要学会以快乐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书中说:“不要忘记,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我相信,快乐源于心。有一则古老的格言,希望与大家共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任何能贡献出来的好与善,我们都应现在就去做。不要迟缓,不要怠慢,因为你就活这么一次。” 爱默生说过:“我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东西。”如果这话对爱默生来讲都是正确可行的,那么对我们每个人则更是如此。让我们不要老是想着自己的成就、需要,而应尽量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不是逢迎,而是出自真诚地去赞赏他们。要“真诚、慷慨地赞美”,而人们也会把你的言语珍藏在记忆里,终生不忘。
华佗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1-24 10:04

华佗拜师故事告诉我:遇到困难不去想办法,一味地蛮干是不行的。如果华佗不顾危险去爬树,或者去拉开两只山羊,很有可能会受伤,而且也不一定会成功。聪明的华佗善于利用手边的小工具,从而轻松地解决了难题。

华佗收徒学艺故事的道理?
1个回答2024-02-28 18:43

1、华佗拜师的道理是要善于观察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道理。假使他没有发现绳子和石块,他又怎么能够摘下桑叶;假使他没有想到羊爱吃草这一简单的常识,他又怎么能够使山羊分开。不是偶然性让华佗如此成功,是他的善于观察创造了奇迹。

2、华佗幼时丧父,家境清贫,他的母亲让他拜父亲生前的

好友为师。这位医师出了两道题来考考他的天资。第一题是让华佗把高耸的桑树上的叶子取下来。机智的华佗找来一根绳子,在绳子左端拴上小石头,使劲儿抛向树枝,压低枝丫,毫不费力的摘下了桑叶。第二题是让华佗把两只打架的山羊分开。华佗灵机一动,跑到路边割了一些青草,分别把草放到两只羊的两边。两只羊看到青草,马上跑了过去,两只羊就这样分开了。

是华佗再世与华佗在世?
1个回答2024-01-23 06:22
“华佗在世是比喻医生的医术很高明,就像华佗还在世上一样。 华佗再世也是比喻医生的医术很高明,就像华佗复生,再返回到世上一样。 意思相同,都是比喻医生的医术很高明。华佗再世 不是成语,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一个医生治愈了病人或是很多病人,那么你的名气就会传诵开来,更多的人们就会夸奖你是华佗...”
华佗拜师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06 21:52
华佗从小爱好读书,富有钻研精神,对医学饶有兴趣。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华佗立志不图官位,愿为良医,以救民济世为本。
之后,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忽冷忽热,周身疼痛,皮肉肿胀。华佗请来很有名气的大夫治病,也不见成效。母亲病故前对华佗说:“孩子,记住你的父母都是被这种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期望你早日学成医术,好让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亲的去世激发了华佗发愤学医、普济众生的决心。他来到城里,要拜父亲的生前好友蔡医生为师学医。蔡医生开始不想收华佗为徒,但是一想,华佗父亲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转眼不认人,也太不讲情义了。
所以,他想考考华佗,如果他是一块做医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蔡医生主意已定。他见几位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而最高处枝条上的桑叶够不着,便向华佗说:“一你能设法把最高的桑叶采下来吗?”
华佗说:“能。”他叫人取了根绳子,拴上块小石子,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被压下来,桑叶就采到了。蔡医生又看见两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个开,就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山羊拉开吗?”华佗又说:“能。”
只见他拔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旁边,斗架的羊早就斗饿了,一见鲜草,忙着抢草吃,自然散开不斗了。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之后华佗跟随师父刻苦钻研,注重实践,最后成为被人拥戴的一代名医。
名人故事:小华佗拜师
1个回答2023-11-06 01:59
名人故事:小华佗拜师

  东汉末年,七岁的华佗到一位姓蔡的医生家里去拜师学艺。见过师傅之后,华佗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静听老师的吩咐。

  蔡医生技术精湛,前来拜师的.人很多。蔡医生想收一个聪明的孩子为徒弟,决定先考考他们。

  他把华佗叫到跟前,指着家门前的一棵桑树提了一个问题:“你瞧,这棵桑树最高的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怎么才能采下桑叶?”

  “那就用梯子呗!”

  “我家没有梯子!”

  “那我就爬上去采!”

  “不!你能够想出别的办法吗?”华佗找来一根绳子,在绳子上系了一块小石头,然后将它往最高的树枝上抛。绳子将那根树枝拉了下来,华佗一伸手就把桑叶采下来了。

  “好,很好!”蔡医生高兴地点点头说。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见院子里有两只山羊在打架。几个孩子去拉,结果都没有拉开。

  “你能让那两只羊不再打架了吗?”

  华佗围着桑树转了一圈,拔了一把鲜嫩的绿草。他把草送到山羊面前。这时,山羊的肚子也饿了,见了草就顾不上打架了。

  “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很高兴当你的老师!”

  后来,华佗成了一代神医。

  凡事善于开动脑筋,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若是知难而退,只会使自己变的更加平庸。 ;
华佗在世,还是华佗再世﹖
3个回答2023-03-01 01:03
肯定是华佗在世呀,毕竟是个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