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尚

夏侯尚的轶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1-23 19:27

夏侯尚与曹丕早年交好,深为曹丕所爱,甚至在尚担任征南大将军时赐其“作威作福,杀人野歼活人”之权,但之后因蒋济以为恩宠过度而被劝止。
杜袭早年颂蚂冲即鄙视夏侯尚,称尚“非有益之友”,然曹丕不以为意。后来夏侯尚因爱妾物漏被杀精神恍惚,曹丕才觉得杜袭看不起夏侯尚并非没道理。

夏侯胜、夏侯湛、夏侯霸、夏侯渊、夏侯惇、夏侯婴是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3-02-01 03:35
是同姓的关系,不过除了夏侯胜外的几个都有血缘关系,夏侯渊、夏侯惇都是夏侯婴的后代,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湛是夏侯渊的曾孙。
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的故事是什么词?
1个回答2024-01-24 04:11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盖主①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父安为骠骑将军,封桑乐侯。光时休沐②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欲令得召见,又不许。长公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自先帝时,桀已为九卿,位在光右。及父子并为将军,有椒房中宫③之重,皇后亲安女,光乃其外祖,而顾专制朝事,由是与光争权。

  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盐铁,为国兴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盖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羽林道上称跸太官先置又擅调益莫府校尉。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臣旦愿归符玺,入宿卫,察奸臣变。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

  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上问:“大将军安在?”左将军桀对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将军之广明,都郎属耳。调校尉以来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将军为非,不须校尉。”是时帝年十四,尚书左右皆惊,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惧,白上:“小事不足遂。”上不听。

  后桀党羽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迄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夏侯惇 夏侯渊的字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9-29 13:31
夏侯惇字 元让夏侯渊字 妙才
夏侯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1-26 15:04

夏侯(Xià hóu)姓源流单纯, 出自姒姓,以爵号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春秋时建立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分布于山东曲阜、泗水一带。夏侯姓姓氏人口排名谈喊第560位,人口1.1万兄侍森人。也有文学青年作为笔名。比如新上线的武侠小说《竹吟》的作者,九零后,女版羡亩小夏侯。

一本男主叫夏侯渊,男配叫夏侯紫的一部小说
1个回答2022-11-28 06:35
青梅竹马有尽时
夏侯惇怎么看被动?夏侯惇的被动是什么?
2个回答2023-02-18 17:40
可以看夏侯惇身上有没有出现黄白色的光,如果出现了,就说明被动技能发动了。夏侯惇的被动是噬目。
夏侯渊与夏侯懋是什么关系?
2个回答2022-11-14 06:45
正史记载是三国时魏国大将夏侯惇的儿子。所以夏侯渊应该是夏侯懋的族叔。

三国演义中则说是夏侯渊的儿子,因为夏侯惇无子。所以过继到给夏侯惇做儿子。
夏侯小学举行
1个回答2024-01-24 17:46
心有灵犀一点通
xīn yǒu líng xī yī diǎn tōng
[释义]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灵犀:古人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它的角上有条白纹从角尖通向头脑;感应灵敏;所以称灵犀。
[语出] 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正音] 通;不能读作“tònɡ”。
[辨形] 犀;不能写作“西”。
[近义] 心心相印 情投意合
[反义] 格格不入 貌合神离
[用法] 多用来比喻男女爱恋的感情或彼此心意相通;有时也含有讽刺意义。一般作谓语、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