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从军行赏析

求杨炯《从军行》的赏析
2个回答2022-09-30 06:26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杨炯《紫骝马》原文及翻译赏析
1个回答2024-01-20 14:54
紫骝马原文: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诗词作品: 紫骝马 诗词作者:【 唐代 】 杨炯

从军行的翻译 杨炯的
1个回答2022-09-17 23:56
杨炯诗 《从军行
杨炯的《从军行》
1个回答2022-09-17 11:50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杨炯的《从军行》
1个回答2022-07-12 11:40
我知道女儿红😊斗罗大陆漫画干完了吧唧一口
从军行 杨炯
1个回答2022-09-15 07:43
= = 自己去书店找呗
干嘛上网问
杨炯字什么,号什么
1个回答2024-05-25 02:51
杨炯,字盈川,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杨出任盈川县令,由此世称杨盈川。
华阴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唐高宗显庆六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恃才傲物,他听说自己为四杰之一后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杨炯擅长写边塞诗,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
张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也。”
有《杨盈川集》30卷。《全唐诗》存诗一卷,共33首。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已佚。

骆宾王,字观光,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做。 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后,宾王不知所终,一说身殉,一说终身隐居。扶鸾的信众以骆宾王之忠肝义胆与文采昂扬,尊之为神,号称“南天骆恩师”,年年端午盛大奉祀。
唐龙朔初年,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幕府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
唐高宗仪凤四年,宾王升任朝廷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
武则天光宅元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氏檄》。据说武则天一开始满不在乎,听到“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颇有得意之色,但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有人告诉她是宾王的作品,她竟责问道:“宰相安得失此人” ,感叹不能为己所用。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逃亡,不知所终。后人因此对其生死多有推测。
《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说骆宾王被杀,《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认为“文明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孟棨《本事诗》说骆宾王逃脱后削发为僧,“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一说骆宾王逃匿于今江苏南通一带,据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明正德九年,义乌南通城黄泥口一位曹姓农民挖地时曾发现骆宾王墓,农人掘开坟墓,见“棺内人还衣冠如新”。农人大异之,于是把墓地封回。不久墓址就被水淹没。清乾隆十三年,任职南通的福建人刘名芳,派人下水搜寻,结果找到几根“枯骨查牙”,就当作骆宾王的骸骨,迎至狼山东南麓,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骆宾王的诗题材较为广泛,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他的五言律诗精工整炼,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笔力雄健。名作《帝京篇》是初唐罕有的长篇诗歌,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绝唱”。他对革新初唐的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唐中宗时期,郗云卿编辑有《骆宾王集》10卷,现在已经散佚。明清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的《骆宾王集》,所收篇目大致相同,都是后人重新编辑的。
杨炯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5-12 05:33

杨炯(650—693),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试及第,补授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他为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詹事司直。 684年,武则天连废中宗、睿宗,自己临朝称制。徐敬业在侍核扬州起兵反对武则老漏掘天,杨炯的堂弟杨神让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执政,结果兵败被杀。杨炯由此事受到牵连,大约在685年被贬为梓州(故治在今四川三台县)司法参军。秩满后,于天授元年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与群臣在洛阳城门楼上观赏,杨炯立即写成《盂兰盆赋》一篇,进献给武则天,极力歌颂武则天的周王朝,并希望武则天“任贤相,淳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披图策,捐珠玑,宝菽粟”等成为帝王的风范。大约当年,杨炯调任盈川县(故治在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其地约为今之龙游县、衢江区的一部分)令。他在盈川大约三年多时间,卒于任所。后归葬于洛阳。705年,中宗复位,曾追赠他为著作郎。因此后人搜棚称他为“杨盈川”。

从军行 赏析
1个回答2022-09-08 02:40
构成了一幅惨烈悲凉的边塞行军图
《海军往事》赏析
1个回答2023-11-26 19:50
《海军往事》赏析

陆颖墨著的小说《海军往事》生动形象地重温了革命历史,再现先辈形象,呼唤英雄精神,立体、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三代海军官兵对祖国、大海、舰艇、战友的深厚情感,语言简洁却感人至深地写出了海军的情感、海军的韵味、海军的追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备高超的艺术水准,集中反映了海军官兵的现实生活。正如王蒙先生称赞陆颖墨的《海军往事》“把海军战士的生活写得那样平实清纯,内敛着激情,蕴藏着感动,焕发出阳光”。《海军往事》就像是一扇扇舷窗,我们通过这一扇扇舷窗,看到了大海真正的颜色,看到了海军真正的风采。

《海军往事》由《长波》、《彼岸》、《舱门》、《远航》四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精短短篇组成,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民海军官兵忠于祖国、献身海防、崇尚科学、不断超越自我的可贵品质。其一鲜明特色,是每一篇都有精巧的故事设计与铺排,在引人入胜的情节展开中,作者有条不紊地将海军舰艇部队、岸防部队等海军军人的战斗训练生活娓娓道来,进而水到渠成地推出了3代海军军人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舱门》的主题无疑是赞扬海军战士钢铁般的纪律意识,但这篇小说的构思却来自一个与海军生活密切相关的微小细节。这个细节就是黄桃罐头。海军因为长期吃罐头食品,会吃得毫无胃口,然而在众多的罐头中,唯有黄桃罐头比较受欢迎。作者正是从这一细节展开来写出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陆军出身的将军来调研,钻进一艘潜艇里,在艇员自办的简报上读到一首题目叫“永远的黄桃的”的

诗歌,当他明白了海军战士为什么喜欢黄桃时,就觉得这黄桃可能成为解开潜艇兵远航饮食的一把钥匙。将军非常兴奋,决定改变计划,要进到舱里在潜艇里住一晚,摸到更多第一手资料。故事峰回路转,能不能让将军进舱成为了重点,大家劝将军不要进舱,因为如果舱门打开,就意味着这次试验结束。将军一听,更下定决心要进去,还换上了作训服。但是舱内的艇长宁可受处分,也坚决不开舱。这时,将军笑得非常灿烂,因为刚才只是他出的一个难题,但他发现,“我们的潜艇兵比我想象的还要勇敢,还要优秀!”从黄桃罐头,到不开舱门,作者的构思曲径通幽,这一切都离不开海军精神。这里展示了潜艇兵身在大洋深处,心系国家最高利益,崇尚科学、不唯上的可贵品格。如《长波》描写的是60年代初中国海军面临苏联封锁、自行建设我国第一个长波台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建台总指挥霍总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老红军,霍总的传奇战绩可以说令部下们人人敬仰。霍总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在先进科学技术面前捉襟见肘,连连闹出笑话,在大会上读文件也常常读错字。终于,在一次会议上,霍总屡屡把“频率”读作“步卒”,引起了与会者的议论纷纷。当主持会议的参谋长站出来读完讲话,并且为维护首长形象而归咎于自己准备的 讲话稿 字迹不清时,霍总出人意料地揭穿了参谋长善意的圆场,坦陈自己文化水平低的不足,要求大家以自己为鉴,指出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危害,并要求从自己做起为了长波台建设和人民海军建设加紧学习。霍总的坦荡襟怀,一下子就征服了部属,从此,这支部队形成了反省自身、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可以说,从霍总敢于在大会

上坦陈自己文化水平低的那一瞬间,这个可敬可爱的老一代军人形象已经在我们眼前高高耸立起来了。在这里,揭示了这位老红军崇高的境界,也揭示了事业的成功,领导者胸怀的博大是第一要素。

《海军往事》又一鲜明特色,是艺术表现的真切细腻与思想感情的微妙含蓄,作者十分善于捕捉3代海军军人对大海、对舰艇、对祖国、对战友、对亲人的深厚情感,并通过曲折委婉的方式在描写中揭示,语言虽极其简洁,内在的情感分量却感人至深,具有思想艺术的高度。正所谓感动源于艺术的真实。如《远航》讲述了父亲肖远和儿子肖海波两代舰长对军舰的深厚情感。肖远当年在海战中为抢救西昌舰而受伤,之后,他的身体和西昌舰就有了感应。西昌舰每次出航,肖远伤口都会疼痛。肖海波担任西昌舰舰长后,西昌舰退役。癌症晚期的肖远,冒着危险和西昌舰历任舰长参加了它的退役仪式。之后,老西昌舰要完成最后一次任务,作为靶舰,必须由新西昌舰来击沉。为了瞒住肖远,西昌舰在肖远被物药深度助眠时悄悄启航,但肖远依然能感应到军舰出航,并忍着极大痛苦,让人扶上山顶,用手电打信号灯询问军舰出航目的。肖海波为了保密,信号灯只能用“远航”来回答。最后,肖远终于读懂了,用信号灯深情地说他羡慕西昌舰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这篇小说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人民海军发展历程中几代人不断努力和无私奉献,展示了军舰是有生命和人性的,它的生命和水兵的生命紧紧连在一起,不可分割。在《彼岸》中讲述了我国南海深处一个小岛上守岛士兵海生和军犬海虎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军犬海虎附带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展现得活灵

活现。军犬海虎是守岛多年的“老战士”,因年龄偏大、眼睛老花,上级决定让它退役。海生为了留住海虎,想尽各种办法并别出心裁地为海虎配了老花眼镜,同时说服领导留下海虎。后来,海虎在执行任务时误伤了海生,海生被送往大陆抢救。海虎由于自责和忧虑而绝食,在生命垂危之际,海生冒险从医院逃出,搭渔船赶回小岛,终于和海虎见上了一面,海虎倒在了海生的怀里。这里展示了遥远的海天相连之处一方圣土,在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那人、那狗无比高尚、感人至深的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在孤岛上,守岛士兵与军犬的“手足”情深。故事、人物在这里有机地融为一体,洋溢着当代海军军人的骄傲与自豪。

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不仅是精神食粮,更是生动的教材,能产生出强大的力量,能催人奋进。陆颖墨的短篇小说《海军往事》创作扎根于蓝色军营,充分表现了海洋的无比壮阔与奔腾不息的活力,和军人的挺拔坚强与阳刚之美。故事平凡真实,情节感人、催人泪下,深衷浅貌,语短情长,作者以过人的机敏与细腻,把短篇小说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现出我们“最可爱的人”的动人形象,不仅让我们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且更让我们想起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历史精神。感动源自于艺术的真实,教育生发于文学的力量,读《海军往事》正是给我们现代年轻人的心灵上了一堂价值观的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