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个回答2024-02-08 23:00

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中利用一定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2. 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概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情境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创新和发现。

5.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和应用。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创造出各种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创设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
1个回答2024-02-12 20:29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考虑三维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利用,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情境创设.
什么是5G环境下的第二课堂?
1个回答2023-11-23 18:30



日前,西山区“1+N”项目5G环境下音乐第二课堂研讨活动在西山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举行。

“1+N”远程同步课堂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新的课堂形式,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实现异地远程课堂师生教与学的融合,不断丰富远程互动课堂的形式。

本次活动由芳草地国际学校携手观音山中心学校共同探索音乐第二课堂教学。而此次5G环境下的第二课堂研讨活动是西山区“1+N”项目对音乐学科第二课堂的首次探究。

精诚团结 芳草团队齐上阵

“第一次承担‘1+N’5G课程,既是压力,更是挑战。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趋势势在必行。学校音乐组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将积极探索‘1+N’5G环境下的第二课堂,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回顾这一周时间,承担主课堂教学任务的芳草地国际学校音乐组教研组长普世波老师表示,从接受任务到完成“1+N”5G音乐第二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实属不易。

在刘军校长的带领下,芳草地音乐组协同备战,为“1+N”第二课堂出谋划策。从选课、备课到磨课,刘军校长、吴阳部长全程参与,亲自指导,充分发挥芳草团队强大的力量。同时,芳草地与观音山多次研讨,力求让远程5G音乐课堂效果更好,让两校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好地融为一体,实现1+1>2的效果。

5G连线 美丽的故事让音乐流淌

本次第二课堂的内容是湘艺版四年级下册《达古拉》——一首优美抒情的蒙古族歌曲,讲述了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蒙古族姑娘的故事。课堂上,普世波老师带领学生在节奏训练中认识大谱曲,充分利用摇铃、双响筒、三角铁、沙锤等小乐器让学生为歌曲编配节奏,感受小乐队合奏的魅力,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节奏创编、团结协作、音乐审美等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从而爱上音乐课堂,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观音山中心学校的孩子们今天尝试了一堂不同寻常的音乐课,学生在学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感受了打击小乐器的乐趣。”观音山中心学校的湛玉婷老师在完成辅助教学后高兴地说。

刘军校长说,“加”是聚能合力,提质增效;“减”是简化易化,减负降本;“乘”是深度融合,高效联动;“除”是观念革新,思想转变。芳草地国际学校会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树立全员应用先进教育教学手段的意识,引导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校发展、师生成长赋能。希望将来能实现“N+1+N”,把集团的优质资源带到西山、带到昆明和大家共享共研共同发展。

来源:西山区教育体育局

责编:肖窈 实习编辑:陶晓双

编审:李星

终审:钱红兵

家长进课堂讲什么 家长课堂之教子有方 小学家长进课堂教案
1个回答2024-02-20 20:16
有效的随机教育常常是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或综合体现。它虽然不像专门的教育活动那样历时较久、层层展开,但如果运用得当,同样可以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强化和内化起到不可或缺的、欲专门的教育活动相辅相成的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幼儿,这样一定能在幼儿同情心的培养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个回答2024-02-13 05:55
 1、老师要有亲和力,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要给学生亲善、和蔼之感。且莫过于严肃,让学生觉得教师严厉,不好接近。交流中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和赞赏学生,以便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自信力。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要有鼓励性的评价。
  2、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这节课,杜老师设计的学生的活动有活力,使得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是多样的,人人都参与,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指的是?
1个回答2022-09-21 18:26
我没有查到一些权威的解释,好像目前说法还没有统一,根据我查到的结果,大致如下:
第一课堂: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课外活动;
第三课堂:实践教学;
第四课堂:网络课堂。
说的不对,请勿拍砖,欢迎交流。
幼儿课堂上带幼儿进入动物园意境的引入语言
1个回答2024-03-13 11:35
可以说:小朋友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动物呢?咱们来数一数谁见过的动物多好不好呀。那么你们觉得什么地方动物的种类比较多啊?对,就是动物园。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动物园。。。。。。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1个回答2023-02-03 06:52
课堂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氛围轻松愉悦,这样的课堂是好课堂。
好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是活跃的。和老师的互动应该是积极的。
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个回答2023-11-30 10:08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越来越注重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
  创设趣味性情境时,教师可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一般可采用播放视频、讲述谚语故事、描绘神话传说等形式。
  在学习“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在让学生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肯定愚公精神的基础上,设疑让学生思考:当初的愚公为何要移山?如果是现在,愚公还需要移山吗?为什么?愚公移山是一个人所共知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再用“穿越”的方法思考过去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很浓。很容易分析出当年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交通不便,山地地形阻碍了当地的交通。而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能够在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愚公自然不用移山。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自然条件下,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分布影响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因素逐渐成为交通线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趣味性很浓且与课题结合得很紧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需说明的是,很多教师误以为创设趣味性情境适宜于在导入新课时使用。进入课堂正题后,即为“讲经布道”阶段,不需要再创设这样的趣味情境。这样的看法大错特错的。趣味性情境的有利之处是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在课堂中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因此在课堂内的任何环节都可以创设趣味性情境。
  笔者曾在让学生们探究“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这一问题时,播放了电影《阿凡达》片段,用发生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科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存在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用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举例,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该问题的兴趣,学生们在探究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后,进一步探讨在宇宙中有没有真正的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课堂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性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这揭示了一个认知规律:直观形象的事物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知,并为理性认知打下基础。
  创设生活性情境时,可举出生活中的种种自然、社会现象,以真实准确的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推理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因为生活性情境真实、形象可感,易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由于笔者生活当地处于长江三角洲,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会出现梅雨天气,梅雨过后出现伏旱天气,夏秋季节又会受到台风的影响。所以,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回想并描述每年这段时间本地的天气状况,通过切身感受分析这些天气的形成缘由。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作为教学素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研讨兴趣和求知欲望,便于学生掌握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带来的天气状况,更便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环境观。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拉近了学生和地理科学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情感体验的同时,顺利实现了知识的迁移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近家乡典型的地理现象,实地观察具体的环境,运用所学知识揭开自然现象背后的奥秘。
  三、创设思辨性情境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让学生探讨问题创设的表面矛盾实则蕴含地理科学知识的背景性情境,可以让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让学生产生创造、思考问题的冲动,更好地让学生探究、研讨地理问题。
  如学习“台风”相关知识时,很多学生都认为台风所经之处都是狂风暴雨。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台风所经之处,是否都是狂风暴雨呢?通过仔细冷静的分析,学生明白了: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海洋表面的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值极低,水平方向产生的气压差极大,导致空气旋转上升速度非常快,加上水汽充足,自然会带来狂风暴雨的天气。但是,由于中心气流旋转上升速度快,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导致台风中心地带即台风眼区空气反而下沉补充,从而形成晴空万里的景象。
  教学中这种无疑、设疑、解疑的过程,易于让学生进入“愤”“悱”的境界,进而进入主动、积极探究学习的状态,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掌握了知识。在生疑、解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求知的趣味与快乐。
  正如上述案例,创设思辨性情境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貌似无疑处设疑,备课时多进行逆向思维,从某个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置疑问,才能做到于貌似无疑处设疑。这样的设疑,更容易激发高中生的探究心理,进而形成思辨性情境。
  高中地理教学中唯有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转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问题,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_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个回答2023-11-18 22:16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
  教师可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在课堂设置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可采用播放视频、讲述谚语故事、描绘神话传说等形式。
  在学习“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在让学生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肯定愚公精神的基础上,再设疑让学生思考:当初的愚公为何要移山?如果是现在,愚公还需要移山吗?为什么?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再用“穿越”的方法思考过去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很浓。很容易就分析出当年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交通不便,山地地形阻碍了当地的交通。而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能够在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愚公自然不用移山。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自然条件下,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影响很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因素逐渐成为交通线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趣味性很浓且与课题结合得很紧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需说明的是,很多教师误以为创设趣味性情境适宜于在课堂开始阶段的导入环节使用。进入课堂正题后,即为“讲经布道”阶段,不需要再创设趣味情境。这种看法大错特错。趣味性情境的有利之处是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将学生课堂中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因此在课堂内的任何环节都可以创设趣味性情境。
  笔者曾在让学生们探究“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这一问题时,播放了电影《阿凡达》片段,用发生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科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存在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用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举例,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该问题的乐趣,学生们在探究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后,进一步探讨在宇宙中有没有真正的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课堂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性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这段话揭示了一个认知规律:直观形象的事物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知,并为理性认知打下基础。
  创设生活性情境时,可举出生活中的种种自然、社会现象,以真实准确的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推理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因为生活性情境真实、形象可感,易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由于笔者当地处于长江三角洲,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都会出现梅雨天气,梅雨过后出现伏旱天气,夏秋季节又会受到台风的影响。所以,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回想并描述每年这段时间本地的天气状况,通过切身感受分析这些天气的形成缘由。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作为教学素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研讨兴趣和求知欲望,因而更便于学生掌握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带来的天气状况,便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环境观。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因拉近了学生和地理科学的距离,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情感体验的同时,顺利实现了知识的迁移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近家乡典型的地理现象,实地观察具体的环境,运用所学知识揭开自然现象背后的奥秘。
  三、创设思辨性情境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为学生探讨问题创设的表面矛盾实则蕴涵地理科学知识的背景性情境,可以让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让学生产生创造、思考问题的冲动,更好地让学生探究、研讨地理问题。
  如学习“台风”相关知识,很多学生都认为台风所经之处都是狂风暴雨。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台风所经之处,是否都是狂风暴雨呢?通过仔细冷静的分析,学生明白了: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海洋表面的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值极低,水平方向产生的气压差极大,导致空气旋转上升速度非常快,加上水汽充足,自然会带来狂风暴雨的天气。但是,由于中心气流旋转上升速度快,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导致台风中心地带即台风眼区空气反而下沉补充,从而形成晴空万里的景象。
  教学中这种无疑、设疑、解疑的过程,易于让学生进入“愤”“悱”境界,即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探究学习的状态,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了知识。学生在生疑、解疑的同时,能感受到求知的趣味与快乐。
  正如上述案例,创设思辨性情境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貌似无疑处设疑,教师要在备课时多进行逆向思维,从某个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置疑问,才能做到于貌似无疑处设疑。这样的设疑,因其易激发高中生的探究心理,而形成思辨性情境。
  高中地理教学中唯有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问题,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