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
1个回答2024-02-18 23:58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
苏霍姆林斯基
1个回答2024-02-21 15:17

苏联教育家,著作有和教师的谈话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1个回答2022-05-16 15:36
你猪!自己想!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读书的名言
1个回答2022-12-20 02:06
EEDXSS
用两个词语形容一下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什么样的校长
1个回答2022-12-16 12:14
宽容大量的一个好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
1个回答2024-05-04 16:42
安娜·伊凡诺夫娜·苏霍姆林斯卡娅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夫人。
1915年她生于俄罗斯,1939年毕业于伏尔加河流域的一个师范学院,修完俄罗斯语言文学系,随后被分配在乌拉尔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学工作。1942年,苏霍姆林斯基在二战战场负伤后,经野战医院治疗复员在乌拉尔,于是两人相识相爱,并于1944年初结婚。婚后不久,安娜·伊凡诺夫娜随丈夫回到刚从德国法西斯魔爪下解放出来的乌克兰基洛夫格勒州,一起从事教育工作。1945年生子谢尔盖,1946年生女奥莉迎。
自1946年起,安娜·伊凡诺夫娜即与丈夫一起开始在著名的帕甫雷什中学从事教育工作,教俄罗斯语言与文学。她以丈夫为榜样,吃住在学校,全力以赴工作,千方百计支持并积极参与丈夫领导的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她始终与丈夫并肩战斗,她不仅是妻子,更是同事和战友。从一定意义上讲,苏霍姆林斯基与帕甫雷什中学能以卓著的研究成果和惊人的教育实绩折服世人,名闻全苏乃至世界,其中实有她的一份贡献。
1970年9月,苏霍姆林斯基因病壮年早逝,她忍着巨大的丧偶悲痛,按照丈夫的遗愿,埋头整理苏氏的遗著、信件及相关资料,她克服各种阻力,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使苏氏的著述一一问世。
她至今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
1个回答2024-05-30 18:07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全称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12:21
确实如此.对人对事也是如此.应该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看问题.理智的看问题,解决问题.但人是有情感的,把握好自己的感情非易事。如果情感超出理智,会有不良后果。太理智会让人觉得缺少人情味,最好是用智慧的头脑,冷静理智的控制丰富浪漫深情的情感。

容理智与情感于一体。全面的看问题,正确的处理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4 00:24
反思失误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流看护,惟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两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迫,急忙准备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家了……
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以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