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纪实

走访纪录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2-15 15:49

标题,作者及单位,(开头点明“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些思考,谁(可以是一人或多人)选择谁(可以是一人或多人)作为了解情况、求解答案的对象,并提前与他们约好上门走访的时间。
时间:××月××日上午(下午)几点几分,地点:××乡镇(街道)××村××家,内容要求:在正式切入主题前可以与访谈对象拉家常,了解其家庭成员情况、身体状况、生活上有何困难等,对于访问对象的困难,访问者可以安慰他们,适当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者解决问题的承诺等。涉及到访谈对话时,要力争保持原汁原味。因为我们写的是民情日记,而不是报告式、经验式文章。访谈结尾部分要谈感想,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1、走访,前往访问或拜访:张老师经常~学生的家长;他们四处~,了解民情。

2、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吴廿九》:“三农聚首如初,独 吴 生不在,走访之,乃倒埋稻中。”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 太冲先生 读书 双瀑寺 , 双瀑 在 万山中,人迹殆绝。 大临 忽走访, 太冲 问何以知之,笑不答。檀林 《一个女囚的自述》十:“我们四处走访,研究民情。

3、在志愿者活动中,走访还指志愿者去实地调查,拜访相关人士,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的进一步活动做准备。

幼儿园电访纪录
1个回答2024-03-07 15:39
请问您是XXX的家长吗?我是XXX幼儿园的X老师,现在我做个家访。先介绍一下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再问问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征求一下家长对幼儿园的意见和建议。再见。
采访怎么剪成纪录片
1个回答2024-02-29 00:49
1:观看素材

纪录片后期制作的第一步,就是观看所有已经拍的素材,知道自己有哪些内容可以进行加工。

2:初剪

纪录片后期制作的第二步是初剪,也称作粗剪。即初步剪辑、粗略剪辑的意思。现在的剪辑工作一般都是在电脑当中完成的,因此拍摄素材在经过转磁以后,要先输入到电脑中,这样导演和剪辑师才能开始了初剪。初剪阶段,导演会将拍摄素材按照脚本的顺序拼接起来,剪辑成一个没有视觉特效、没有旁白和音乐的版本。

3:A拷贝

所谓A拷贝,就是经过初剪的那个没有没有音乐和旁白,视觉特效的版本。在纪录片后期制作的第三步中,这个版本是将要提供给客户以进行视觉部分的修正的,客户在看到这个版本后,再和制作人员进行沟通,确定要修改的细节。

4:正式剪辑

在客户确定了A拷贝以后,就进入了纪录片后期制作的第四步——正式剪辑阶段,这一阶段也被成为精剪。精剪部分,首先是要根据客户在看了A拷贝以后所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然后将特技部分的工作合成到广告片中去。影视制作中广告片,画面部分等相关工作到此完成。

5:作曲或选曲

音乐可以作曲或选曲,这是纪录片后期制作的第五步。这两者的区别是:如果作曲,广告片将拥有独一无二的音乐,而且音乐能和画面有完美的结合,但会比较贵;如果选曲,在成本方面会比较经济,但别的片也可能会用到这个音乐。

6:配音合成

纪录片后期制作的第六步——旁白和对白就是在这时候完成的。在旁白和对白完成以后,在音乐完成以后,音效剪辑师会为广告片配上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至此,一条纪录片的声音部分的因素就全部准备完毕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以上所有元素并的各自音量调整至适合的位置,并合成在一起。

7:交片

将经过客户认可的完成片,以合同约定的形式按时地交到客户手中,是为交片。纪录片后期制作的第七步,也就是整个纪录片后期制作流程也到此结束。
网易云音乐会有来访纪录吗
1个回答2024-03-16 03:58

您好!网易云音乐客户端、网页版都没有查看访客记录的功能,也没有访客记录,所以,对方不会有您的访客记录。

拓展内容:网易云音乐是一款由网易开发的音乐产品,是网易杭州研究院的成果,依托专业音乐人、DJ、好友推荐及社交功能,在线音乐服务主打歌单、社交、大牌推荐和音乐指纹,以歌单、DJ节目、社交、地理位置为核心要素,主打发现和分享。

访谈式纪录影片
1个回答2024-04-27 18:42
将被摄者或解说员、主持人直接面向观众讲话,并结合会见采访,这种访谈式手法首先在美国一些女权主义的纪录片中采用。访谈式纪录片的长镜头拍摄和实况效果声,体现了作品“照相”的本性和“摄影形象本体论”的美学原则。访谈式纪录片的当事人,直接向观众叙述,避免了编导的介入,作品使人感到公正、客观、可信。在访谈式纪录片中,语言成了主要的表现手段。
纪录片《幼儿园》中有多少个采访儿童的镜头?
1个回答2024-03-03 11:35
我在看啊…要等一会儿
如何采访纪念馆的解说员?
1个回答2024-03-07 07:40

首先必须有合理的称呼,其次要把自己的问题整理清楚。做到每一个问题都很有价值。譬如:纪念馆设置有什么意义?纪念馆每年接待的人数?作为一个纪念馆的解说员,自己的工作有什么重要的作用?等等。最后一定要说再见,这样子的文明得体有礼貌。

张暖忻的纪念访谈
1个回答2024-01-16 22:42

娜斯:你们说要向法国非常专业的一个电影节La Rochelle推荐张暖忻的电影,为什么在过了这么多年后还要做这个工作呢?
纪可梅:因为我们要代表最好的作品和艺术家,谁做了好作品,以前人们可能没机会看,La Rochelle做这些电影的回顾展,使人们可以有更多机会看这些作品。
露易莎:他们系统介绍一个导演,可以集中放映他/她全部的作品,让观众有机会看他/她的发展,开始怎样,后来为什么是这样了。这个很有意思,特别是在欧洲,很重视这个。
娜斯:这就是“作者电影”的观念。
纪可梅:我们在欧洲特别是法国,很重视是谁做的这个片子。在中国现在还可以买到一些DVD,上面很难找到是谁拍的,都是演员的名字。30年代美国电影不说导演,只说明星,可是在欧洲是把一个导演看得跟一个作家一样的,你看一本书,你喜欢他的方法,你可能还想看他的第二本书。这样的个人影展很重要。
娜斯:50年代这种观念也传到了美国。我这次也跟他们策展人说,你们以后也应该做其他导演的个人回顾展。这样的影展目前还不多,需要经验,在西方,这样的影展都是面向公众的,还会有专家举办一些讲座,跟观众讨论等等。 纪可梅和露易莎在与会前给策展人来信谈及她们对张暖忻电影的印象。
纪可梅:前后二十多年,我一直在巴黎第七大学展映中国电影。1981年,张暖忻导演了《沙鸥》,这部作品崭新的基调与那一时代的制作形成对照。之后,其他张暖忻的作品保留了这种创新的特征,它一直影响着中国的青年电影人直至今天。
我个人对《青春祭》一直有一种独特的温情,这部异常真诚的作品负载着那个被遗忘时代的见证,其中知识青年被遣送到边远省份的乡间。没有任何涉及“少数民族”影片中的成见。《青春祭》描述了放逐和根本上完全对立的文化的碰撞:但在这个故事中,封闭而羞涩的汉族女孩为傣家姑娘们所折服;她们虽过着较为粗粝的日常生活,却拥有对美的非凡感知,和一种简单的幸福隐秘。在那些描述傣家村寨的场景中,张暖忻向我们展示了美,却从未让位于“异国情调”。这格外确证了一位超前于她的时代的女导演灵魂的开放……
露易莎:极其遗憾,我从未有机会与张暖忻交谈……只是在1987年《花轿泪》的拍摄期间,与她碰见了一次。她在那儿,始终微笑着,不断准备给导演雅克·道夫曼提出宝贵的意见:80年代的中国对西方人而言仍是陌生的,因而让他们有些迷失。
今天,张暖忻已然不在,但留下她的影片,作为一位敏感而充满天才的电影艺术家的证明。尤其是,一位前卫艺术家。她的影片《北京你早》拍摄于1990年,开创了一种真实主义的风格,它几年后在“第六代”的名下享誉于世。在一辆穿行于城市这一头与那一头之间的公共汽车上,成千北京人的日常生活,第一次向我们揭示了一座首都的双重面孔:从老北京——在其中,灰色的砖瓦被年轻人这儿那儿粘贴的海报点染得意趣横生——到未来主义的北京,自动扶梯和第一批摩天大楼将一座城市置入全面的突变中。故事的主人公,汽车司机和两位售票员向围绕他们的现实,尤其是他们自身投去一注宿命的目光,它最终在这句话里告罄:理想的社会不存在。
娜斯:您在来信中已经提到过去看《青春祭》的感受,能不能再简单回顾一下,并且谈谈这次重看的印象。
纪可梅:我从1978年看中国电影,我们看到《沙鸥》,感到跟我们以前看过的中国电影不一样,很新,我们马上知道这个导演很有才。《青春祭》讲一个女孩子到很远的地方去,一开始很不习惯,但是她开始适应了那里的生活,而且从中学习到新的东西。那里的生活很苦,可是女孩子却懂得美。汉族人容易把少数民族看成没有文明的野人,但是《青春祭》中,却是文化革命中的汉族女孩穿很丑的衣服,她从傣族那里学习到了生活的秘密。后来我自己也经常去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在老挝我也看到傣族,马上想到《青春祭》,现在看这部电影更喜欢。
娜斯: 《北京你早》这次在学生中反映特别好,你们怎么看?
露易莎:其中的女孩子很有意思,一个真实的北京的女孩子,那个女演员不像一个女演员,而且我当时看时自己也二十多岁,能认同这个女孩子。这部电影不光是讲一个爱情故事,而且也是讲那时人们生活的变化,生活的艰难,不是特别乐观主义,但是也不是特别悲观。那时候看还不太清楚,今天看来就觉得张暖忻真的是很前卫,那里面的故事是中国今天情况的开始。
娜斯:那个时候西方人很多人还看不懂。
露易莎:那是肯定的。我们算是中国通,还知道一点。那个时候普通的西方观众对于中国的印象还是浪漫主义的、神秘的。
娜斯:您对张暖忻最后一部电影《南中国1994》怎么看?
纪可梅:很可惜开头一部分我没有看,但是后面看到了,我觉得那时候拍出这样一部片子很不容易,很勇敢。很久之后在纪录片中才看到一些类似的东西。很多人拍很漂亮的电影,假的东西,很多片子说他们是真实主义,但其实并不是如此。我不反对,有各种片子是好的,但是很多片子跟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南中国1994》里那个时候拍的工人的东西很超前。
娜斯:另外一个问题,很多评论认为张暖忻电影最初的女性意识很强,到后来《北京你早》等就消失了,我看了以后倒不同意。像《北京你早》里那个女孩子跟三个男孩子的故事,最后被人骗了去做流产等等,还是很女性的视角。
纪可梅:这肯定是女性角度的经验。不能说男导演就不可能拍出这样的经验,但是这部电影很反映女性的经验。《南中国1994》里那个女工后来成了妓女,遇到总经理的情妇,总经理的情妇给她钱,妓女说你没必要看不起我。这个还很少在中国电影看到。她最后这个片子不是雅致的片子,可能有人不喜欢,但是是真实主义的。 露易莎:后来人们老说第六代,可是我觉得有两位第五代的导演,一个是张暖忻,一个是宁瀛,我觉得她们年龄上虽然是第五代,可是风格和电影的方法,一定是属于后面一代的,特别是《北京你早》。
纪可梅:这次杜谢先生也说,不要说代。这个是太没有意思的东西。不能说张暖忻是第四代就跟第六代没有关系,或者她比第五代早,其实她比现在的导演年轻。
露易莎:这个提法在十几年前的欧洲是一个比较方便的提法,帮助欧洲人看中国的电影,但是现在中国人自己却用得更厉害。开始时候可能有一点用处,可是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娜斯:你们好像更偏向于把某一类电影放到一起说,比如反映少数民族的电影等等。
纪可梅:对,比如张暖忻和田壮壮怎么可以说他们是两个代?他们都有“文革”的经历,都下过乡,也都是在80年代开始拍片。可能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了,才可能算是另一个时代。
露易莎:像张暖忻、宁瀛、贾樟柯的作品是很有延续性的,对他们最重要的是,拍的是现实人的生活。他们有时候是不漂亮的,但是他们讲的是人的生活,不是假的。
纪可梅:张暖忻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里面讲电影和戏剧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后来年轻人也有影响,或者他们找到了相同的方法。
露易莎:还有一个原因,可能那个时候拍电影一定是要从电影学院毕业,所以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界限很清楚,就好像50年代在法国做导演一定要在制片厂先做助理。但是现在谁都可以做独立电影,数码电影,就没有这种关系了。
娜斯:我想第五代的提法也跟他们的电影最先在国际上获奖有关系,在此以前,虽然中国一直有电影,但是西方好像到第五代才知道中国有电影。
纪可梅:对,在此以前西方人很少看到中国电影,虽然有一些电影到西方去放,但太少,人们不太注意。中国人现在觉得在戛纳得奖是很重要的,其实不是这样,参加就很好。

班主任假期走访学生登记表的走访谈话记实要怎么写? 还有就是 帮教纪实 的谈话记录要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2-18 07:01
首先,无论是走访,还是纪实,都可以用一个模式。那就是除了必要的时间,地点 ,人物和大概的经过外,都可以突出些对你这次行动而言,更实际有意义的地方。无论大小事情都可以,和学习没有关系的也可以。总结一句话,就是说,无论从哪个方面写,突出你的感触,或者反思,或者由此认识到工作应该如何改进,如何更好的开展。可以每一部分用几句话言简意赅的表达自己的所想,也可以分段描述。

另外分别说的话,走访的更随意,用以上写法我觉得最有意义也最成功。帮教纪实的话,除了以上,应该再多的侧重思考需要帮助的学生需要什么,老师应该如何更好的帮助他们。这个过程的谈话就需要更多有建设性的提问来解决。

希望对你有帮助^_^
孩子是脆弱的  ——家访纪实(一)
1个回答2023-11-23 22:45
      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童年?我们成年人肯定不知道,而且也不屑于知道,因为我们总是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让他们活成了我们想要的样子。

      周五的时候五年级梁老师找到我,说他们班有一个丫头一直不爱来上学,一到门口就肚子疼,各种理由不想来。她也多次联系家长,但是效果不明显。梁老师想让我周末和她一起去家访,我欣然答应。

      路上,我问了问梁老师这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原来这个孩子是十月份从其他学校转学过来的,刚来的时候也比较好,梁老师对这个孩子的评价也不错,上课能够认真听讲,下课和同学们玩得都很好,性格也比较乐观开朗。但是到了十一月份上就开始不爱上学了,她也问了其他老师没有批评吼她的,就是那一阶段开始一旦到了学校门口就开始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

      我记得那次听武际金校长给我们做讲座的时候,他也和我们分享了这样的案例,对于不爱上学的孩子来说,心理上的反应或者恐惧真的可以引起身体上的不适。其实原来也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只是因为是身体上的原因,现在看来还是肤浅了,肯定需要在心理上和孩子沟通,解开孩子的心结的。

      到了这个学生家里,学生不在家,因为听说老师要来家访,到她爷爷家里去了,不愿意见我们。我们就和孩子父母聊了起来。在沟通中我也慢慢对整个事情有了大概的了解。

      这个丫头在一到三年级的时候在班里都是前五名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不错。到了四年级换了一个老师,这个老师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要求非常严格,作业布置的也不少,对于孩子在学习上考试上犯了错误也批评的比较狠。慢慢地这个孩子开始害怕老师,一旦考少了分数就非常地恐惧,而且从内心深处因为老师给的压力,这个孩子认为考试就是给老师考得,一旦考不好,老师就大发雷霆暴跳如雷,一定会狠狠地批评她。

      她的爸爸妈妈也曾经劝过她很多次,但是这个孩子一直不为所动,很执拗。。她妈妈反馈晚上也不睡觉,唉声叹气,害怕过年亲戚问她考试考得怎么样她没法回答,周一在周五在家里也不出去,也害怕别人问她为什么不上学。从这一点看来这个丫头的心比较细腻,情感上很敏感脆弱,心事重重。

      孩子爸爸妈妈曾经带着她到市里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去咨询过,但是一半天她一句话也没有说,一直低着头,最后给出了一张问卷做初步分析孩子有一些抑郁,没有安全感。孩子的爸爸多次自我反思说小时候陪孩子陪的比较少,缺少对她的关心和爱。我想这肯定也是有关系的。

      大体了解了这件事情后,我和孩子父母说去看看孩子吧,毕竟症结在孩子身上,孩子走不出来那就等于没有解决问题。

      驱车来到孩子的爷爷家,她的爸爸妈妈先进去了,孩子一看她老师和我来了,躲在东卧室里死活不出来。我们就坐在卧室里和她聊起来。正像她妈妈反馈的,这一个多小时,这个孩子一句话也没有说,我十分担心,原来对她影响这么大。

      这一个多小时她一直深深地埋着头,头发掩盖了她稚嫩的脸庞。刚开始的时候我和梁老师说起来她无动于衷,只是不说话。梁老师和她聊着家常,老师和同学们都想她了,同学们都问了好多次了,期间孩子的妈妈也把她小时候的本子拿出来给我看,真的字迹非常工整整洁,写得很认真,看出来这是一个认真的孩子。

      我也不间断地和她聊着,就是不说考试成绩,让她不要担心,让她知道老师关心的是她能够在学校健康快乐地成长,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就可以了,想解开她的心结,不要那么过度关注考试成绩。

      我们只是和她聊着家常,聊着她喜欢的事情,我和她保证周一等着让闺女和她认识,因为我闺女的名字和她一样,邀请她等着六年级着去我们班我教她。其实我跟她聊的更多的还是希望她能够走出来,不要在一个死胡同里撞得头破血流,毕竟那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的她更应该向前看,每天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

      接着这个丫头抽泣起来,我想我们一下午的话总归有一些是入了她的心了,临走的时候让她抬起头也抬起了头,还起来送了我和梁老师,感觉一下午的时间没有浪费,多少能够让这个孩子走出心里的阴影吧。

      回来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孩子的变化说实话家长也有关心缺失的责任,但是责任大部分应该是那个过度关注孩子考试成绩的老师身上。我一直在想我们成年人也是从孩子走过来的,为什么那时候我们渴望的童年,渴望的快乐让活生生给剥夺了呢?我们现在只会用我们不好好学习换来的一事无成来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我们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问问他们需要什么吗?学习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为了考试成绩就真的可以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和美好的回忆吗?为了所谓的分数真的可以压迫孩子到出现心理问题吗?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我们总是有很多理由去推脱自己教育水平的低劣。高考指挥棒在那里啊,学校严格要求成绩啊,各种事情多忙不过来啊,这就是我们成年人的理由和借口,我们总是用我们的无能去伤害着孩子的童年,反过头来还披着为孩子好的外衣摧残着孩子的心灵和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难道不是杀鸡取卵吗?我们成绩提升了,获得了领导的肯定,但最后伤害的还是孩子。难道我们就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吗?只有用这种填鸭式压迫式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孩子吗?

      难道我们就不能够提升自己激发起孩子从内到外的学习动力吗?我们就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和性格吗?我们就不能对那些学困生多关心关注一些吗?难道学习不好他们就应该注定拥有灰暗的一生吗?

      我们不应该成为扼杀孩子美好未来的刽子手。教育其实任重道远,我们培养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我们关注的应该是他们如何培养起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完整的人格,我们教师只是服务者,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引导着和唤醒者,这更需要我们学无止境,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一定要以人为本,关注孩子本身,帮助他们从内到外的心灵成长,这才是我们现在最应该追求的教育!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