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文房四宝

房山有哪些传统文化
1个回答2024-03-11 19:51
[国画],又称“中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对联】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定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是中国民间艺人的拿手绝活。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蔚县的王老赏大弟子周兆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但是看起来生动形象。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儿童读本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6 13:53

这个比较多了,我列举一些:

《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百家姓》,《弟子规》,《大学*中庸》,《笠翁对韵》,《论语》……还有一些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只要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并对其产生兴趣对以后的学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怎么画中华文化传统的画
1个回答2024-01-30 14:35
1"知道翻译:随便画,
中华传统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04:05
第1集 破釜沉舟
秦末时,秦军进攻重新建立起来的赵国,赵国向楚国求救。楚将项羽率兵渡江攻打秦军。过江之后,项羽下令士兵把战船全部沉掉,把灶锅统统砸烂。楚军没有了退路,人人奋勇,终于战胜了秦军。
第2集 孔融分梨
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第3集 樊哙闯宫
汉朝大将樊哙有紧急公务赶到京城,却得知汉高祖刘邦终日不理朝政。樊哙便一路冲开御林军的拦阻,闯进皇宫内院,后在樊哙的直言相劝下,刘邦翻然悔悟。立刻整衣上朝。
第4集 诸葛恪得驴
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悖
第5集 荆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秦国大军在攻下了赵国后直逼燕国。壮士荆珂自愿出使秦国,在向秦始皇献上樊于期的人头和赵国地图时,荆珂从地图中取出匕首,刺向秦始皇。但最终未能成功,荆珂英勇牺牲。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儿童读本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5 23:12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小学低年段上册)》内容简介:对每个孩子的一生来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学习的兴趣以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小学低年段上册)》收录了其中的经典上品,采用耳濡目染、逐步提升的方法,让孩子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读经诵典,受益匪浅!

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1个回答2024-01-27 10:36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



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外面有许多“砰、砰、砰”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上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还到公园里观了灯。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



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怎么画
1个回答2024-01-27 19:58

中国梦的那个……

中华传统文化的感言
1个回答2024-02-13 14:34
随便说一些佳节的习俗,只要语句通顺就好
怎么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华传统文化
1个回答2024-02-11 03:37

中国,泱泱大国,难免会有很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当外国友人向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时,你可以像这样自豪的介绍。

首先,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奴隶社会开始,中华文化就在孕育中。仓颉创造了最早的文字,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人们常说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衍生出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我感觉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外国人的影响最大。火药动摇了西方的封建统治,使骑士阶层变得衰弱,更是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变为一个整体。造纸术更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圣人孔子,桃李满天下。人们为了纪念他,并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多所孔子学院。春秋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以后各类文化开枝散叶奠定了基础。中国的英文名叫做china,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瓷器非常出名。陶瓷在反应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的种类也数不胜数。剪纸,道教,生肖,节日,兵法,建筑,中医,武术等等。有一部特别出名的纪录片叫做《舌尖上的中国》。非常详细的介绍了中华的饮食文化,让你口水横流,胃口大开。

继往开来,与时具进是中华文化要走的路。将中华传统文化向外传播更是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

要写一篇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作文,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2-12 12:32
在不少作文里,作者们为中华民族永不改变的传统文化拼命呐喊,竭力控诉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我与中华传统文化携手。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我“遥望”古代诗句而感慨。传统文化在我的脑海里似乎已转化成了一串串饮食文化的符码,为我品尝中华“小吃”划定了时间表,我津津有味的咀嚼着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察觉得到它的存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我知道吃汤圆的时候又到了。“汤圆呢?今天可是元宵节啊!”餐桌上的面包既让我惊讶又让我纳闷。汤圆汤圆,就是一大家子人要团团圆圆的意思。传统文化在不同的节日里,用不同的东西告诉我们。它没有消失,就像大家春节一家要团聚在一起,吃着年饭。不同的人用它们不同的眼光看待它,它的重要性也随之改变。传统文化不仅是流动时间的凝固剂,更是民族个性的烙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用自己的个性情感,仿佛群体无意识般地充实着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善良仁义,乐观信赖,天人合一……这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一路走来,不同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形式,有的至今为人们所熟知,有的已湮没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而现在的我们,尽管奋力追溯着一切传统文化的习俗,争相效仿,但同时并存的,却是日渐冷漠的人情,有的人可以为了工作利益而挤压出更多的时间,却从不为自己的亲友,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渐渐地,他们看不见世间的大象,听不到世间的大音,他们与传统文化分手,他们与人间真情绝缘。我们回忆着传统文化,那我们何时能回味传统文化呢?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我们所谓的玫瑰,如果换一个名字,不也一样芳香吗?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但花谢了无关紧要,我们所必须做的,是让那余香渐飘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