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苏轼

苏轼 《南乡子》
1个回答2022-05-16 04:11
翻译: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原文:
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求苏轼的南乡子
2个回答2023-07-15 09:22
重九涵庆梁旦辉楼呈徐君猷(yóu)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渣稿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好像是这个,满意请采誉扰纳
苏轼 《南乡子》
1个回答2022-08-25 10:21
《南乡子》——苏轼

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①

东武望余杭②,云海天涯两杳(有的作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③。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④,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①杨元素:名绘,熙宁七年(1074)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 ③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 ④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⑤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此为东坡之词,后被辗转红尘的三毛引改为”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安妮宝贝也是爱恋这句的吧,<清醒纪>里用过它。
苏轼南乡子诗
1个回答2022-08-25 05:30
苏轼的 《南乡子》   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①   东武望余杭②,云海天涯两杳(有的作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③。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④,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①杨元素:名绘,熙宁七年(1074)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 ③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 ④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⑤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苏轼的 《南乡子》全文
2个回答2022-10-25 12:16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一作杳)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问苏轼的这首《南乡子》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02 07:56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①杨元素:名绘,熙宁七年(1074)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
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
③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
④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⑤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
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问苏轼的这首《南乡子》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2-09-02 23:11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①杨元素:名绘,熙宁七年(1074)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

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

③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

④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⑤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

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简述苏轼生平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4 05:49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的《琴诗》中,苏轼所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0-07 03:31
琴声从哪里来的?
苏轼为什么叫做苏轼?
1个回答2023-01-01 17:15
轼是古代车前面的扶手,处于显眼的位置,看上去可有可无,但没有却总觉的缺少点什么。希望他即使身居要位,也要懂得掩饰自己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