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铭文的青铜器

毛公鼎铭和什么是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的杰出代表
1个回答2024-02-02 00:24

毛公鼎铭和大克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的杰出代表作。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时的一件重器,因制作者毛公而得名。鼎通高538厘米,重347千克,口径达479厘米,口沿上竖着两只大耳朵,腹部又囻又深,下有三只兽蹄形的大足,有力地撑起了沉重的鼎身。整体造型浑厚而凝重,简洁而古朴的纹饰也不同于西周初期极端神秘的风格,相对增强了生活气息。

毛公鼎腹内铸有32行499个字的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

西周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大克鼎的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重要文献,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职官、礼仪、土地制度等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由于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精湛,铭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此铭文字体规范,字迹优美,笔画圆润,结构和谐,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体之一。

故事三:青铜铭文
1个回答2024-02-05 12:42
汉司马迁《史记·郊祀志》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皆尝鬺享上帝鬼神。其空足曰鬲,以象三德,飨承天祜。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秦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故事从“鼎”开始说起。

相传黄帝战胜蚩尤后,统一各部落,开启中华文明的篇章。在他的统治范围内,各部落之间和谐共处,为了颂扬政绩,制作了三个宝鼎,象征着天、地、人,同时也将宝鼎看做是联通天地的神圣器物,用以统一团结各部落之间的发展。到大禹的年代,河水泛滥,大禹开山疏浚,使天下河川终归大海,根治了水患。大禹因治水深受百姓爱戴,威望极高,在百姓和诸侯的拥戴支持下,继承了天子之位。大禹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大禹作为天下的共主,一统天下。因此,九鼎也成为了天下的象征,谁得到九鼎就能统一天下。夏朝衰亡后传到殷商,殷商衰亡时传到周朝,后传至秦,秦以后九鼎就消失不见了。

关于鼎还有一个“泗水捞鼎”的故事。秦始皇出巡回来的路上,正好经过徐州彭城的泗水,忽然看到水中露出一个周朝的鼎。遇到鼎预示着将有一个好的兆头,心里充满欢喜之情。随即命令身边的随从和士兵下水捞鼎,经过一番努力,就在鼎即将打捞上来的时候,鼎内飞出一只龙,咬断了系着鼎的绳索,鼎一下子掉了下去,沉入到水中。秦始皇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的惊慌失措,心头有说不出的不祥的感觉。再去让人去寻找鼎的下落,却始终都没能找到。

鼎是古代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象征着权力与地位。所以才有大禹铸九鼎,用来象征天下九州,秦始皇泗水捞鼎的故事。

鼎属于青铜器中的重器。青铜隐明颤器是由红铜与锡的合金铸成的器具,世界各地均有青铜器的发现,是一种世界文明的象征。中国青铜器制造精美,并将青铜器分为日用器和礼器,既有吃饭喝酒等实用性的食器,又有祭祀祖先用的礼器,在实用的基础上又赋予了神圣的意义。青铜铭文灶败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之为“金文”。这些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还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

殷商时期的青铜铭文寥寥数字,象形意味浓厚,起收笔出锋,如司母戊鼎。西周早期金文书写豪放,笔画有肥笔大脚,如保尊、天亡簋、大盂鼎、何尊;中期的文字比较开阔、敦厚,如墙盘、静簋;晚期的文字典雅、整齐,如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颂鼎。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摆脱周天子的统治,各自为政,文字演化逐渐呈现出不同地域的风格,如秦国的虢季子白盘、楚国王子午鼎、晋国栾书缶。其中,大盂鼎槐陵、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

青铜器在汉代已经不断出土,被学者所关注;到宋代时在宋徽宗、欧阳修、赵明诚、吕大临、薛尚功等人的推动下,兴起一股狂热的金石研究之风,取得重要成果;直到清代金石学研究蔚然大兴,吴大澄、陈介祺、吴昌硕等文人学者将金石文字引入到书法创作中,形成了独具趣味“金石气”审美特征。
青铜器的铭文一般都是关于什么?
1个回答2023-06-11 02:30
青铜器的铭文所反应的内容分为两种,一是族氏铭腔缓文,即家族之名号,用以表明作器者之属,字数较少。
二是记述重要战事、王室祭祀活伍唤模动、王室与贵族关系等,这类铭文字数较长。
青铜器铭文是古文字学研究的一链掘类重要的材料,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属于古文字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铜镜的铭文指什么?
1个回答2024-02-01 21:37

铜镜的镜背不但有精美的纹饰,而且还有铭文。镜上铸铭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西汉初期镜铭也只是纹饰的点缀,以后逐渐发展为重要组成部分,有的铜镜则完全以铭文为主题内容。

秦、汉初期铜镜铭文主要有“长乐富贵长相思,愿毋相忘”;“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宜酒食”;“见日之光,所言必当”等。

古罗马有带铭文的青铜器吗
1个回答2022-12-15 14:55
那肯定有
古罗马把青铜板当做书写工具
十二铜表法就是铭刻在铜板上的
汉代铜镜有哪些铭文?
1个回答2024-02-17 00:50

汉镜铭文主要有“长相思,毋相忘”;“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长乐未央”;“家常富贵”;“内清质以照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壅塞不泄”;“月有惠,日有富,乐无事,常得意,美人会羊”;“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主四旁”;“与天无极,与地相长,欢乐未央,长毋相忘”;“宜子孙,寿万年,家有五马千头羊”;“寿如金石”;“许氏作竟自有纪,青龙白虎居左右,圣人周公、鲁孔子,作吏高迁车生耳。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乃悔”等。

铸有武王伐纣铭文的青铜器
1个回答2022-09-08 07:44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历史上成为西周.由“武王伐纣”的铭文可知该青铜器可能铸造于西周.
故选D.
景云铜钟的文物铭文
1个回答2024-03-29 10:46

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292字,分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此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故此铭文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铭文原文 原夫一气凝真,含紫虚而构极,三清韬秘,控碧落而崇因,大道无为,济物归于善贷,而妙门有教,灭咎在于希声。景龙观者,中宗孝和皇帝之所造也,曾城写质,阆苑图形,但名在骞林,而韵停钟燃备瞎虡。朕翘情八素,缔想九玄,命被鼓延,铸斯无射,考虞倕之懿法,得晋旷之宏观,召广鲸工,远微凫匠,耶溪集宝,丽壑收珍,警风雨之辰,节昏明之侯,飞廉扇炭,屏翳管炉,翥鹤呈恣,蹲熊发状,角而不震,侈而克杨,庶其晓散灵音,镇入鹓鸾之殿,夕腾仙韵,恒流鳷鹊之闱,聋俗听而咸痊,迷方闻而永悟,洪钩式启,宝字攸铸。其铭曰:紫辰御历,青元树音,倾岩集宝,竭府收珍,杜夔律应,张永规陈,形包九乳,仪超万钧,上资七庙,傍延兆人,风严韵急,霜重音新,自兹千岁,从今亿春,悬玉京而荐福,侣铜史而司辰。
景云二年,太岁辛亥,金九癸酉金朔,一十五日丁亥铸成。 译文 原来天地间一切真质的东西,都是一种太乙混然之气凝结而成,包括无穷无尽的太空。道家的教义,祖藏奥秘,其主旨在于倡导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因应变化于无为。 ”虽大道是无滚银为,而对万皮空事万物,却主张务必宽贷。众妙门的教化,也在于消灭祸于无形。

简述东汉铜镜的铭文,有哪两类。
1个回答2024-02-01 23:01

长铭如“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多为七字句。
短铭如“长宜子孙”、“位至三公”,仅4个字。有纪年铭的铜镜也逐渐增多。铭文中往往言及制镜者,如“尚方作竟”、“王氏作竟”、“青盖作竟”等。“尚方作竟”说明系设在首都的尚方工官制作的镜,但私营的作坊也多滥用“尚方镜”的铭文。从铭文可知,洛阳、丹阳、广汉、会稽、吴郡等地是当时铜镜的铸造中心。

有关青铜器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31 18:13
1、幕燕鼎鱼:

在帐幕上筑巢的燕子,在炊器中游动的鱼。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2、三分鼎足:

比喻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并立对峙。也形容三分天下,鼎友宏足而立。亦作分三鼎立,鼎足三分。

3、举鼎拔山:

能将大鼎举好孝册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4、击钟鼎食:

古代高官显贵用食时,打着乐器,列着鼎器。形容生活优裕,奢侈豪华。亦作击钟陈鼎,钟慎启鸣鼎食,鸣钟列鼎,鼎食钟鸣。

5、鼎足之势:

局势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