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天气

鸣沙山为什么叫此名
1个回答2023-11-15 07:00

鸣沙山因沙子发出鸣响而得名。

甘肃敦煌的鸣沙山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奇景。这座沙丘拔地而起,高约100米,宽约5公里。在这里,沙子随风而舞,形成一道乍看像沙丘,但触摸起来却更像钢铁般的覆盖。这种独特的沙子质地,使鸣沙山的沙子,与其他沙粒有所不同。

沿着鸣沙山攀登时,不管在哪里踏脚,沙子都会在脚下和拐角处鸣响。这个现象可以归结为沙子的摩擦产生的声音,越是天气炎热,越是声音嘹亮。

鸣沙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分布于海滩或沙漠中。沙粒形成的多孔状结构构成共鸣腔,是鸣沙发声的关键因素。敦煌鸣沙山呈金字塔形沙丘,加上地形、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能够发声。

鸣沙山的古老传说:

根据古老传说,鸣沙山的情侣——刘家媳妇和陈三。在外出劳作期间,刘家媳妇被陈三给救了,两人开始了一段真诚的感情故事。但是,刘家的婆婆一直反对两人在一起。有一天,她在宴席上安排了刘家媳妇和另一个人结婚。

这时,陈三听到了刘家媳妇被迫嫁给别人的消息。他放下手中的工具,登上鸣沙山,将其手中的哨子吹响,希望借鸣沙山的鸣响,来向刘家媳妇倾诉自己的心意。当哨声传到刘家媳妇耳中时,她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宴席,奔向鸣沙山。两人终于在鸣沙山上重逢,幸福地在一起了。

这个传说传承了几百年,并渐渐成为了鸣沙山得名的来源之一。在每年的春节前,这里还会举行独特的哨子音乐演奏,成为一道不可错过的景点。

鸣沙山不仅以其奇特的沙子特色和秀美的风光吸引人们,更因其历史传说而倍加珍视。鸣沙山的故事寄托着爱情与坚强的信仰,表达着人们对于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敦煌鸣沙山
1个回答2024-04-01 21:37
  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达数十米。整个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沙粒堆积而成, 五色沙粒细软滑圆,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山形美观,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它像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游人登山下滑,沙子发出嗡嗡隆隆的响声,犹如鼓鸣,又似雷声,鸣沙山因此而得名。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据史书记载,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成为敦煌十景之一:“沙岭晴鸣”。
  鸣沙山虽然不高,但要登上鸣沙山山顶,可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登上山顶,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细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还有那沙山下的一泓清泉,像一个妙龄少女,温存地依偎在情人的怀抱中。极目远眺,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童心不由萌发!下山最为有趣,顺坡而下,只觉两肋生风,一跳十步,驾空驭虚,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当人多结伴下滑,推动流沙疾速下跌,只见沙浪滚滚,犹如山洪奔泻。此时就会听到咚咚咚的响声,似敲锣打鼓,又像笙笛吹奏,令人动魄惊心而又玩味无穷。
  历代文献对鸣沙都有明确的记载。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东汉的《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粮……”《后汉书·郡国志》记云:“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唐《元和郡县志》云:“鸣沙山一名神沙山,在山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敦煌遗书中的有关记载更为详细。
  对于鸣沙山的鸣响之谜,古人难以理解,只好用传说故事来解释。如今进入科学发达的现代,人们对此谜进行科学的探究和推测,对于鸣沙山的鸣响之谜主要有三种解释:
  一为静电发声。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
  二为摩擦发声。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裂声,众声汇合一起便轰轰隆隆地鸣响。
  三为共鸣放大。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天然共鸣箱的共鸣,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响声。
  鸣沙山现在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游客在这里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骑骆驼登沙丘,也可以滑板滑沙、跳牵引伞、滑翔伞,进行沙浴、沙疗,情趣盎然。
敦煌鸣沙山
1个回答2024-05-26 15:52
  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达数十米。整个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沙粒堆积而成,五色沙粒细软滑圆,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山形美观,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它像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游人登山下滑,沙子发出嗡嗡隆隆的响声,犹如鼓鸣,又似雷声,鸣沙山因此而得名。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据史书记载,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成为敦煌十景之一:“沙岭晴鸣”。

  鸣沙山虽然不高,但要登上鸣沙山山顶,可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登上山顶,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细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还有那沙山下的一泓清泉,像一个妙龄少女,温存地依偎在情人的怀抱中。极目远眺,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童心不由萌发!下山最为有趣,顺坡而下,只觉两肋生风,一跳十步,驾空驭虚,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当人多结伴下滑,推动流沙疾速下跌,只见沙浪滚滚,犹如山洪奔泻。此时就会听到咚咚咚的响声,似敲锣打鼓,又像笙笛吹奏,令人动魄惊心而又玩味无穷。

  历代文献对鸣沙都有明确的记载。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东汉的《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粮……”《后汉书·郡国志》记云:“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唐《元和郡县志》云:“鸣沙山一名神沙山,在山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敦煌遗书中的有关记载更为详细。

  对于鸣沙山的鸣响之谜,古人难以理解,只好用传说故事来解释。如今进入科学发达的现代,人们对此谜进行科学的探究和推测,对于鸣沙山的鸣响之谜主要有三种解释:

  一为静电发声。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

  二为摩擦发声。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裂声,众声汇合一起便轰轰隆隆地鸣响。

  三为共鸣放大。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天然共鸣箱的共鸣,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响声。

  鸣沙山现在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游客在这里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骑骆驼登沙丘,也可以滑板滑沙、跳牵引伞、滑翔伞,进行沙浴、沙疗,情趣盎然。
在鸣沙山为什么有月牙泉?
1个回答2024-05-24 09:32
月牙泉水面南北宽约五十米。东西长约三百米,千百年来为何既不干涸也未被风沙埋没呢? 普遍认为比较科学的一种解释是:鸣沙山附近有一个湖,湖水与月牙泉相通,蒸发掉的水随时通过地下水脉得以补充。而不被风沙埋没则是因为月牙泉南北高耸的沙山正巧与月牙泉一样呈月牙形,这一特殊地理形势使吹进凹地的风向上旋,四周塌下来的细沙便自然地被送回了山上。 在鸣沙山环抱之中,有一弯酷似新月般的泉水,这就是月牙泉。大家都知道,水火不相容,沙水难共存。可是鸣山沙和月牙泉像一对孪生兄妹,又似一对恋人,它们相依相偎,依恋千年,山衬着水,水映着山,山因水而增辉,水因山而光彩,鸣沙山、月牙泉因此产生了许多神奇传说……很久以前敦煌一带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既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有一年敦煌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树木庄稼都干枯而死,百姓也因干渴难耐而悲声哭泣。一位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路经此地,听到哭声,心如刀割,同情地掉下眼泪。泪珠落地之处化为一洼清泉,百姓得到了救命水。为此,感恩戴德的百姓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白云仙子。谁知此举惹怒了神沙观里的神沙大仙,他抓起一把黄沙填埋了清泉,想赶走夺去他香火的白云仙子。白云仙子自知道行浅斗不过神沙大仙,就到天上找嫦娥借月亮与神沙大仙斗法。这天正好是初五,白云仙子把借来的月亮放入沙山中间,顿时月亮化做一弯清泉。神沙大仙闻之又去用沙填月牙泉,结果激怒了嫦娥,她轻轻将衣袖一拂,顿时沙山间大风四起,把填泉的流沙全都吹回了山顶。
敦煌鸣沙山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6-09 04:47

敦煌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中国四大鸣沙山。沙峰起伏,人们顺坡滑落,便会发出轰鸣声,称为“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很多沙漠为什么会出现鸣沙现象,而且奏出的沙鸣会不尽相同?
1个回答2022-10-27 22:45
这和沙漠沙的密度有关系
公鸡打鸣为什么沙哑
1个回答2023-10-12 18:11
多给他点水喝就好了,没有必要那么紧张,过两天就好了,公鸡好像都会哑嗓子,是正常现象
鸣沙山的由来和历史
1个回答2023-11-13 22:08

民间相传唐代女将樊梨花带兵征西,在翻越天山到达口门子后,跟突厥遭遇。在鸣沙山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英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所带女兵全部阵亡。

而随后赶到的救援部队赶来时,这些女兵的尸体早已经被风沙埋了起来。于是乎,至今鸣沙山发出的“隆隆”之声,就是这些士兵的英魂从沙山底传出的厮杀呐喊声。

在中国西部地区鸣沙地主要是沙漠,这些沙丘堆成山状,因此又称为鸣沙山。

另外一种是更为久远的传说。早在汉代,伊州司马毛恺曾在塔水河和柳条河之间安营扎寨,欲与匈奴展开对决。不想,草肥水美的三角洲地带,在夜里突然遭遇了一场沙尘暴。一夜之间四十八座连云帐被风沙埋没。只剩下五百壮士与匈奴展开了一场血战,最终全军覆没。

壮士们英魂不灭,誓欲再战,每天练兵不止,故有响声。清代有诗写道,“雾里辕门似有痕,相传四十八营屯,可怜一夜风沙恶,埋没英雄在覆盆。”就是对这段故事的描述。这里曾发掘出古代兵器、盔甲残片等文物,似也印证了上述传说。

儿童简笔绘画鸣沙山月牙泉
1个回答2024-03-06 19:59

方法分为5个步骤,具体如下:

1、首先画出最高的塔,注意要画出塔的层次感。

2、然后在塔的下方画出一长一短的矮房子。

3、在左右两边添上一大一小的房子,左边的房子要画两层。

4、房屋的部分就画好了,然后给房屋左右两边画上树木。

5、最后在房屋的后面画上鸣沙山,再最右边添上似月亮的月牙湖,简笔画就完成了。

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又叫什么
1个回答2024-05-31 00:57
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达数十米。整个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沙粒堆积而成,  五色沙粒细软滑圆,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山形美观,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它像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游人登山下滑,沙子发出嗡嗡隆隆的响声,犹如鼓鸣,又似雷声,鸣沙山因此而得名。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据史书记载,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成为敦煌十景之一:“沙岭晴鸣”。

  鸣沙山虽然不高,但要登上鸣沙山山顶,可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登上山顶,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细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还有那沙山下的一泓清泉,像一个妙龄少女,温存地依偎在情人的怀抱中。极目远眺,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童心不由萌发!下山最为有趣,顺坡而下,只觉两肋生风,一跳十步,驾空驭虚,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当人多结伴下滑,推动流沙疾速下跌,只见沙浪滚滚,犹如山洪奔泻。此时就会听到咚咚咚的响声,似敲锣打鼓,又像笙笛吹奏,令人动魄惊心而又玩味无穷。

  历代文献对鸣沙都有明确的记载。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东汉的《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粮……”《后汉书·郡国志》记云:“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唐《元和郡县志》云:“鸣沙山一名神沙山,在山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敦煌遗书中的有关记载更为详细。

  对于鸣沙山的鸣响之谜,古人难以理解,只好用传说故事来解释。如今进入科学发达的现代,人们对此谜进行科学的探究和推测,对于鸣沙山的鸣响之谜主要有三种解释:

  一为静电发声。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

  二为摩擦发声。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裂声,众声汇合一起便轰轰隆隆地鸣响。

  三为共鸣放大。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天然共鸣箱的共鸣,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响声。

  鸣沙山现在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游客在这里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骑骆驼登沙丘,也可以滑板滑沙、跳牵引伞、滑翔伞,进行沙浴、沙疗,情趣盎然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