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五石散的配方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5 09:26

五石散的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此外还有一些辅料。功效:温肺气,壮元阳,下乳汁。主治:治虚劳喘咳,阳痿,腰脚冷痹,乳汁不通等。

石亭散文
1个回答2023-12-07 15:36
  这二三年间,由于上学的缘故,我家的房子被搬来搬去。想来可笑,因为上学,我们一家人几乎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要说过去,也就是我还小的时候,人住的地方多被称作“院子”。倘若别人问起家住哪儿,我定会在那名称的后面缀上“院子”二字,哪怕是附近其他的住处,也无一例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院子”腾地变成了“小区”。什么“花园小区”、“华府小区”、“馨苑小区”等等——都好像一夜之间从地里冒出来似的,连我们原先的住所也从“社保院子”变成“社保小区”了。

  变化是再怎么多也都正常不过的事,可记忆就不太一样了。直到现在,我对童年和家最深刻的记忆也都还停留在那个“社保院子”里,毕竟我与父母在那里生活了十六年。它容了我们十六年,我想我大概会容它一辈子吧。

  院子很大,里头新奇古怪的东西也不少,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石亭了。关于“石亭”这个名字的由来,我曾琢磨了好一阵子,因为不过几块被砌得方是方、圆是圆的石头墩子落定于此,怎样都算不上是“亭”啊。问了母亲,母亲笑着让我抬头看。我知道头顶是一棵大到无边的树,我看过它多次,也惊讶过多次,只不过那天想再仔仔细细地看上一看。我的目光先循着它大能遮天景的叶寻到交错的木节,再由交错的木节寻到盘绕的树根,最后到那根粗壮的干,我想再确认一次它的源头。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市区里的孩子来说,这棵树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奇迹,而对于奇迹,人们总想着看一眼、再看一眼。

  母亲说:“这棵树的枝叶就是顶,顶下边的石墩就是座,有顶有座,可不就是亭子么!”我恍然大悟。

  既是亭子,供人乘凉就是它的本分了。因而在长辈们眼中,石亭是饭后的绝好去处。通常就是几个人早早地约妥当了,带副扑克,再带点茶水,围成一个小圈,应着亭里亭外的景娱乐休闲,直到天黑漆漆的一片才肯散了去。可这石墩仅有八个,来的人多了,没一会儿功夫就被人屁股给占了去,不愿带椅凳的和不愿站着脚的都得遗憾而归。不过这也倒好,每次围桌的都是新鲜面孔。风水轮流转,话题日日更,街坊四邻打得和谐一片。

  院子里和我大致同岁的人有很多,这说来奇怪,比我大半轮(“一轮”指十二岁,“半轮”则指六岁)的不过一两个,小半轮的也极少,唯有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众多,好像是各自的父母约好了日子一同生的。不得不说,人与人之间往往是会根据年龄自行分为几个小集团的,半大不小的孩子们更是这样,集团小了不成气候,大了就不得了了。我们约莫上十岁的时候就开始成天晚上在院子里疯玩,院里的长辈们都笑称我们是“疯小子”、“疯丫头”,按脾气古怪的李爷爷的话说,我们都是些“活神仙”。

  因为人多,可供我们玩的游戏也多,要的地盘就更多了,而石亭可是我们觊觎已久的宝地。我记得最早玩的是“捉迷藏”,几个人在那放着扑克牌的石墩后头左躲右躲,在周围看牌的人群里窜来窜去,闹得几位正打着牌的老爷爷眼前一会儿黑一会儿白。后来我们接受稍大一些的孩子提议,玩起了“救人行动”,为了救出被困在石亭里的同伴我们要躲过各种各样的追捕,每当有人快被抓住时就会一边跑一边发出惊慌失措的叫声。再大一些之后,我们自行编造了一个叫作“火线突击”的游戏,我至今还认为那个游戏的诞生是一个智力的壮举。我们将树木当枪,配以人声,整天在那石亭里头“突突突突突”、“哒哒哒哒哒”……没过多久,长辈们已然经不住这番折腾,李爷爷说了句“散了吧”,于是从那天开始,长辈们在这石亭里就彻底散了,石亭的“使用权”也就让给我们这群“熊孩子”了。

  在孩子眼中,石亭就是一块风水宝地,这是之前就说过的。在每一次游戏中,只有胜利者才能站到那些石墩子上头。我们定下的规则也是如此,比如玩“木头人”,被抓住出局的那个人就得站到石亭外头去,若是“木头人”一个都没抓住,就只能自行退出了;又比如玩“集合”,只有石亭被认定是唯一的集合点,在规定时间内没进到石亭里的都不会再有机会进去了。胜利者的殊荣没别的,就是能在那石亭里的石墩子上站上一站,不过这对于他们已是莫大的欢乐和荣誉了。

  我已经很久没长时间在那个亭子里头待过了,其实这并不是从和父母离开“社保院子”开始的,而是六七年前——我们这群孩子大都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位爷爷说他看见在石亭的墙缘有条蛇,我们起初不相信,直到自己亲眼看见了一个蛇洞。打那时起,就没人再敢去石亭玩了。

  在我离开这院子之前,就已经听闻门卫在石亭捕到过一条蛇的消息,那个蛇洞也被他摧毁,而我已不觉那个石亭于我有多大关系了,便也从未想过去一看究竟。前两年听父母说院子要拆了,准备盖高楼,我当即赶往那儿想再念一念旧情。可幸的是,两年过了还没有动工。上个礼拜路过的时候往里看见院子的路上正铺着沥青,焦臭焦臭的气味从里头一阵一阵地传出来,弄得我啼笑皆非,心想这院子肯定是不会拆了!院子保住了,我竟突然担心起石亭来,想也没想就跟着脚走进去看。八个石墩子被拆走了,石亭的地上也被铺了沥青,而那棵奇迹般的大树还和原来一样遮着天。这下好了,只有顶没了座,还能叫“石亭”么?如果不叫“石亭”它又应该叫什么呢?我不知道,我想母亲肯定也不知道。
梁衡散文——母亲石 读后感
1个回答2022-10-08 23:28
没事随便发发
藏石之乐散文
1个回答2023-12-02 03:46
  我出生的村子名为石庙村,位于青州市西南山区,群山环抱。旧时村民均用从山上开采的石块建房垒墙,如今村中多数房屋仍为石屋。村民生活离不开石头,将石块开凿成石碾、石磨、石槽等石器,使用至今。我天生爱石,更喜欢藏石。所藏之石或捡于山林野外,或索求于他人,闲暇之际细细品石,得石之乐,以此记之。

  卧虎:亲戚黄志波爱石,每次回乡探亲,他必邀我到他家中观其藏石。一次,他向我展示一砂石,此石像虎,是卧虎。他说得到此石纯属偶然。几年前他骑车行于马路,发现路边有一石块,停车捡起,形似虎,遂带回家。我属虎,见此石爱不释手,黄志波见状送于我。虎乃百兽之王,此卧虎虽静如动,虎威不减,弯腰伺扑,仿佛前有猎物,让人心生惧怕。我将卧虎从山东带回旅顺,配以底座,闲时抚摸虎背,久了感觉此虎少了几分虎气,多了几分淘气。

  汉儒:一次爬山归来,路过村东河滩,见草丛中有一石块,上面凹凸不平,似乎有型,细细端详竟像一儒士头戴进贤冠,双手作揖,谦卑有度,心中大喜,带回家中。后来,我将此石展示给黄志波,黄志波看后说石头像新,玩石之人不认,无价值,我便将此石放于他家,由他处理。回到旅顺后,我始终割舍不下此石,便打电话询问,那时他已经将石扔在院前的河滩内,在我再三请求之下,他又捡回此石。此石注定与我有缘,丢而复得,再次被我珍藏,不可再次丢弃。

  马蹄:去年国庆假期到驼山爬山,出了南天门,在松林下的巨石休息,见一石块埋于土中,只露小部分石面。我用手将石头挖出,巴掌大,灰白色,纹理清晰,错落有致,形似马蹄,起名为马蹄石。展示给朋友,朋友惊叹如此形似石块,仿佛人工雕琢而成,建议我配一飞燕型木底座,寓意“马踏飞燕”。虽然只是一石块,但放于掌中能感受到马蹄的力感,我想此马应是千里马,而非天马。倘若踏上飞燕,即使行空万里,终究是借他人之力,唯有脚踏实地,虽行跬步,亦可至千里。于是将此石放在书桌上,每日把玩,现在石面局部已有包浆。等到包浆厚重时,此石必会增添几分灵性,或许奔跑起来更有气力。

  宋绾在《云林石谱》中写到:“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又将青州石列于灵璧石之后,位列第二,并对青州石作了详细介绍和说明。如今我所收获的几块藏石皆来自家乡青州,是最纯正的'青州石,也是最普通的石头,没有宛转通透的造型,不符合“瘦、漏、透、皱”的评石标准,难登大雅之堂,为藏石者所不屑,但这些石头都带有民间的拙朴和清新,是有些天价藏石所缺少的。对于石头的赏鉴每个人心中均有自己的标准,不能人云亦云,自己觉得有乐便是快乐。

  细细想来,藏石有三乐:一乐,自我玩乐;二乐,以文字记玩乐;三乐,有人与自己同乐。今天我能自我玩乐并以文字记之,即使无人与自己同乐,但仍很快乐。

  如此之乐,无需攀比,更无负担,何乐而不为?
石评梅散文母亲 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3-15 09:39
全耀的这本散文集,每篇文章的叙事比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所描写人、景、物倾注了他自己的全部情感。文章里的事件没有追求情节完整,也没有追求曲折变化,而是在叙事的时候饱蘸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细和巧妙的剪裁和加工,同时也注重了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用过蒙脱石散的人能不能说一说蒙脱石散效果好吗?
1个回答2023-02-10 19:46
我用过啊,去药店买药药师给我推荐的,必奇蒙脱石散主要成分是天然的蒙脱石,效果不错的,用于治疗腹泻的话一天就好了,对于肠胃炎一类的就选择辅助治疗
五石散是什么?为什么魏晋名士非常喜欢吃五石散?
1个回答2023-03-01 01:51
五石散是古代人服用的一种丹药,据说是为了延年益寿。但它的功效却是让人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缓解疼痛,让人兴奋。魏晋名士就是为了追求这种虚无缥缈的感觉都喜欢吃。
三生石畔,不见不散这是什么意思啊?
2个回答2022-12-27 02:15
“三生石”就是相爱男女互相许诺生生世世不分离的地方。
“三生”指前世、今世和来世
(散文)《石榴树之恋》
1个回答2023-12-02 11:00
老家的老院里,有一颗石榴树。

从我记事开始,这颗石榴树每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枝枝丫丫上都会开着火红的石榴花,像小喇叭一样朝向天空,叶是绿的,花是红的,远远望去绿红相间,总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情怀。

一段时间后,雄花落地,雌花渐渐长大,花的身体也由红色渐渐变绿。

每当这个时节,父亲总是一再告诉我,不要把树摇晃,树也需要安静。

父亲隔三差五就要给石榴树浇水,并且总是用很干净的水,父亲告诉我,树和人一样,如果喝了不干净的水就会生病,石榴也长不大,成熟后石榴籽也不甜。

我不知父亲讲的是真是假,但父亲每年都这样坚持着,院里的这颗石榴树上的石榴每年成熟后都又大又甜。

石榴成熟是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以后,在这个时间之前,石榴树上的石榴父亲是不允许我们采摘的,他看管的很严,就像是被数过的一样,每个枝上有多少个石榴以及位置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满足儿时伙伴们的要求,我偷偷地摘了两个。第二天就被父亲发现了,父亲大怒,把我们姊妹几个挨个审问,如果不是母亲的阻拦我是肯定要挨打的。

后来父亲告诉我,石榴不熟时采摘,石榴树会痛苦的,就像是未成年的孩子夭折,父母会心疼一样,来年就会不再长出更多的雌花,石榴就会结的少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过后的几天里,是我最高兴的时间,石榴就要下树了。

早早的起来,父亲准备好几个麻袋,我和两个哥哥就爬上树开始摘石榴。父亲对每一个摘下来的石榴,都要仔细的检查,没长开的、有虫眼的他都挑出来放在一边,完好无损的他都小心翼翼地放进麻袋里。装进麻袋里的石榴父亲就会拉到城里卖掉,补贴家用,放在一边的就成了我们姊妹几个的零食,或送给街房邻居、亲戚。

父亲告诉我,城里人拿钱买的一定要是最好的。

第二天,我就会和父亲去城里卖石榴,父亲拉着板车,我在后面推着。到城里后父亲就会找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解开麻袋。父亲也不吆喝,由于石榴质量好,很快就会有人聚集过来,任由人们挑拣,大的五分钱一个,小的三分钱一个。

那个年代,水果种类少,石榴一年才能吃一次,所以几麻袋石榴很快就会卖完。

但也少不了有人私藏,父亲看到了也不讲,只是笑一笑就过去了,遇到没钱的人,父亲还会送给一个。有一年,临近卖完了的时候,一对父子走了过来,儿子有五六岁的样子,两眼死死盯着石榴看,孩子父亲硬拉着也不愿离开,孩子父亲狠狠的在儿子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孩子哭着离去,还三步一回头地盯着石榴。

父亲挑了一个石榴让我给孩子送去,没走几步,父亲又把我叫了回来,他犹豫了一下,又挑了一个大的,让我跑着送过去,孩子不哭了。

我回来看到父亲脸上挂着一丝笑意,我望着远去的父子,思索着父亲们的伟大。

每年卖完石榴,父亲就会带我到城里南关,给我买一个烧饼,然后我便坐上父亲的板车回家。

一个烧饼在那个年代绝对是 美食 ,从城里到家有十几里路,我舍不得把烧饼几口就吃完,便一点点地放进嘴里,细细地咀嚼着。当到村口时,父亲就会问我:烧饼吃完了吗?于是我便把剩余的三嘴两嘴吞咽下去,目的是不想让哥弟们知道,父亲笑笑什么也不讲。

回到家里,父亲就像是变戏法似的,姊妹几个每人手里都会拿着一个烧饼,全家人高兴得就像是过年一样,对待每一个儿女父亲都是一样的疼爱。

自我考上大学到参加工作,一年到头,在老院待不了几天,从此也再没有陪父亲去卖过石榴,但每年石榴采摘时父亲都会让我回家,挑几个大的没有虫眼的让我带走。

父亲每年都会给我留藏几个,春节回家时,他就拿出来看着我吃掉,每次吃着父亲给我的石榴,我的心都在流泪,是幸福?是满足?是悔恨?我也难以理清,但我知道,父爱如山、如海!

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老院,随着我们姊妹几个轮流生活。那棵伴随他一生的石榴树他再也没有见到过,但他每年在春天到了的时候,总是督促我们回到老院里给石榴树浇水。他是在告诉我们,尽管现在我们家不需要石榴树的馈赠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老院石榴树曾经的付出。

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天,他已经卧床不起,我坐在他的床前,握着他那无力的双手,悲痛地看着他,他已是讲话含糊不清,无神的眼睛里流露着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对儿女们的眷恋。

父亲是在冬天过世的,来年春天,我来到老院,按照父亲的生前嘱咐给石榴树浇水,但石榴树上只有稀疏的几个石榴花,这一年树上也没结几个石榴。

又一年的浇水时间,我来到老院,石榴树上已没有花朵,老院里的石榴树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我站在石榴树下,仰望着曾经带给我欢乐,带给我们家快乐的石榴树,眼里噙满了泪水,我清楚这是对石榴树的眷恋,是对父亲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