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伯夷叔齐这个成语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2 14:40
基本解释:
  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词语分开解释:
  伯夷 : 1.相传为颛顼之师。《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郭璞注:"伯夷父,颛顼师,今氐羌其苗裔也。"《吕氏春秋.尊师》:"帝颛顼师伯夷父。"陈奇猷校释:"《汉书.古今人表》作'柏夷亮父',班固自注云:'颛顼师'。案,柏﹑伯通。伯夷其氏……亮其名,'父'则是男子之美称也。"一说"亮"即"夷"字之误,隶书'夷'字或作'夷',与'亮'形近。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汉书》。 2.舜的臣子,齐太公的祖先。 3.商末孤竹君长子。

  叔齐 : 1.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字公达﹐齐为谥号。
叔夷伯齐典故?
1个回答2024-03-02 06:18

《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耳心 ,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现存二冢,各高4米,周长45米。墓之东面原有二贤庙,已毁。现存“采薇歌”、“伯夷颂”碑记两通和“伯夷叔齐庙碑”等。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9 02:39
这两个人是商朝的人,两人都是孤竹国国王的儿子。国王喜欢小儿子叔齐并立下遗嘱,立叔齐为以后的国君。可是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请哥哥伯夷做国王,可是伯夷执意不愿意继承王位。为了让弟弟安心做国君,伯夷偷偷走了,弟弟知道后也随他离开王宫,四处寻找哥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伯夷,两个决定不再回到孤竹国,而决定投奔周国,过安稳平静的生活。



可是周武王正率军讨伐商纣王,他两人上前阻止说“这种讨伐不道德,周国属于商朝的属国,以下犯上,讨伐君是不仁”。激怒周武王险些被杀,后来周朝建立后,伯夷、叔齐认为周朝不仁不义,拒绝和周人来往,不吃周朝地里长出来的食物,最后饿死。是骨气还是傻看你们自己辨别了
谁能给讲一下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3 15:19
伯夷和其弟弟叔齐生活在殷纣失道、西周兴起的王朝更替之时。他们本来是辽西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后来因为兄弟之间互相谦让,都不愿意自己去接替父亲留下来的位置,而先后逃出,准备到西伯姬昌那里。可是等赶到了西伯的地界,却正赶上西伯去世,其子武王继承王位,并准备东向伐纣。伯夷和叔齐于是拦住武王的战车,向他进言说:“你父亲刚死,还没有下葬,就轻用刀兵,这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竟然要去动武杀害自己的君主,这能称得上是仁吗?”可以想见,如此不留情面的质问,肯定弄得“正义在手”的周武王十分尴尬,于是马上命令武士“拉下去砍了”。幸运的是,当时姜太公也在场,可能是看着这两位老先生实在可怜,更可能是不愿意眼看着周武王承担上出师未捷即杀害无辜老人的名声,所以出面帮助伯夷、叔齐躲过了这一劫。然而,这哥俩也不含糊,在西周地方政权终于依靠血腥的武力夺得了整个天下之后,他们两个人抱定“不食周粟”的道德底线,跑到首阳山里采薇而食,并最终饿死在山中。
伯夷叔齐这个成语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7 02:26
基本解释:
  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词语分开解释:
  伯夷 : 1.相传为颛顼之师。《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郭璞注:"伯夷父,颛顼师,今氐羌其苗裔也。"《吕氏春秋.尊师》:"帝颛顼师伯夷父。"陈奇猷校释:"《汉书.古今人表》作'柏夷亮父',班固自注云:'颛顼师'。案,柏﹑伯通。伯夷其氏……亮其名,'父'则是男子之美称也。"一说"亮"即"夷"字之误,隶书'夷'字或作'夷',与'亮'形近。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汉书》。 2.舜的臣子,齐太公的祖先。 3.商末孤竹君长子。

  叔齐 : 1.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字公达﹐齐为谥号。
古人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简介?
1个回答2024-02-21 07:45

古之贤人也。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评价伯夷叔齐圣之清者。——孟子评价伯夷叔齐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管子评价伯夷叔齐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韩非子评价伯夷叔齐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把夷齐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榜样,“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过一篇《伯夷颂》,赞颂伯夷、叔齐。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之前,听说广州城外有一泉,人称“贪泉”。传言赴广州作官者,若饮此泉之水,就会变成贪官。吴隐之上任伊始,就痛饮三瓢贪泉之水,并赋诗一首,以言其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在他眼中,伯夷叔齐是最能坚守清名的君子。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间,曾写过一首《和夷齐西山歌》。“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风不至兮,德之衰矣。”清代,朝鲜使者柳梦寅写过一首《夷齐庙》,“首阳苍翠郁嵯峨,滦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闻孤竹庙,邦人能唱采薇歌。一时贤士知俱出,万古高名问孰多。此地清风吹不尽,荒台只是旧山河。”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7 07:43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孤竹国的小国,国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他们的父亲十分喜爱他们,对他们抱有很大的希望。在两个儿子当中,父亲似乎欣赏叔齐更多一点,一直想把王位传给他。

  伯夷和叔齐很小就知道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明白掌管天下是一件裂返多么重要的事情,他们敬重尧、舜、禹的才德,更欣赏他们的勇气和胸怀。

  多年之后,孤竹国的国君去世了。

  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叔齐应该成为继承人,登基担当国君。然而叔齐坚决不答应,他认为自己的.哥哥比自己更贤能,更能治理好这个国家,于是,再三提出,让伯夷担任国君。

  伯夷对叔齐说:“父王让你担任国君,难道你想违令吗?”

  叔齐说:“我当然不想违命,也不会逃避职责,只是觉得你当国君,能让先王和列祖列宗更放心。”

  伯夷见说服不了叔齐,就独自一人逃走了。

  叔齐见伯夷逃走了,知道他想迫使自己即位,竟然也肆盯饥逃走了。

  两人都走了,而国君的位子又不能空着,无奈之下,大臣们只好在那些兄弟中另选了一个当国君。

  不久,叔齐找到了伯夷,他们听说周国的西伯昌因为善待老人而名扬天下的事情,就想去投奔他。可是,当他们赶到周国的时候,西伯昌已经去世了。

  西伯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他把父亲追谥为周文王后,率领大军,准备去讨伐商纣王。

  伯夷和叔齐知道这件事后,赶紧堵在大路上,阻止周武王发兵。

  他们说:“纣王是天子,你是个臣子。臣子怎么能讨伐天子呢?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啊。”

  武王左右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气愤,他们拔出剑来,想杀掉他们。正在这个时候,太公望赶到了。他对大家说:“他们是两个仁义的人啊,千万不要伤害他们。”

  太公望还亲自搀扶他们起身,派人把他们送走了。

  几年之后,周武王平定了天下,推翻了商纣王朝的暴政,建立了强大的周朝。

  伯夷与叔齐认为,自己成为周朝的臣民是一件可耻的事,更朝换代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为了扞卫自己的气节,他们发誓不吃周朝的米,隐居在阳首山,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中条山脉西南端的某个地方则戚,靠采摘野菜充饥。

  伯夷写了一首歌,歌中说:“登上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神农、舜、禹的好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唉,我们快要死了,命运对我们实在不公平……”(

  不久,他们就饿死了。

  “不食周粟”这句成语讲的就是伯夷、叔齐的事情。世人肯定了他们的节义仁德,同时也指出了他们那有些愚顽的固执。
伯夷叔齐典故是什么?
2个回答2023-11-19 03:49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按照遗嘱要立次子叔齐为君。叔齐让给哥哥伯夷,伯夷偷偷的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走了。百姓只好立孤竹君的另一个儿子为君。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周文王)善养老人,一起去投奔他。可是西伯昌已经死了,他们只好去辅佐他的儿子武王。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周公)劝说他们,他们也不听。武王伐纣,他们扣住马头劝阻说:“父亲死了不葬,却动起兵来,能叫做孝吗?以臣子身份去杀君王,能叫做仁吗?”后来武王灭了商朝,他们认为这是残暴的,就逃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武王派人请他们下山,说:“天下的君主都是各家的君主,凭什么你还要吃自己采的薇菜呢?”他们答道:“我们逃隐的人,没有君主,有什么资格说各为其主呢?”终于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为什么要饿死于首阳山呢
1个回答2022-09-25 18:22
愚忠、守义。
什么是伯夷叔齐的故事
1个回答2023-12-12 07:32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想立叔齐,还没有实现,父亲就死了。叔齐便让伯夷做国君,伯夷说:“(父亲要你做国君),这是他老人家生前的旨意啊!”坚决不肯做国君,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做国君,也随同哥哥逃去。国人只好立中间的一个儿子做了国君。


弟兄俩跑出国外,听说周文王很优待老年人,何不去投奔他呢。然而,到了周国,文王便死去了,武王便统领大军,用车子载着文王的牌位,朝东进军,去讨伐殷纣。

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很不赞成,便去隐居在首阳山,专靠采薇来维持生活。有个士大夫王摩子进山游玩,(看见伯夷叔齐正在那里采薇),就责难他们道:“你们既然不吃周粟,但为什么却又隐居在周山,食周薇呢?”


二人听了,便不再吃薇。经过七天,上天派遣一只白鹿给他们喂奶,二人心里想道:“这鹿若是杀来吃了,滋味必然很美。”神鹿知道二人的心意,从此以后不再来,两个老头子便活活饿死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