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列传伯夷列传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1个回答2024-02-20 03:35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稿轮译注释如下:

原文: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翻译:世上记事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学者们仍然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为征信的凭据。《诗经》、《尚书》虽有缺损,但是桐枣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见到的。尧将退位,让给虞舜,还有舜让位给禹的时候,都是由四方诸侯长和州牧们推荐。

于是,让他们先试着任职,主持事务数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绩,然后再把大政交给他们。这是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统领者,把天下移交给继承者就是如此困难。然而,有人说过,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以为是一种耻辱逃走隐居。到了夏代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等人。

太史公说:我登过箕山,相传山上有许由之墓。孔子依次评论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对吴太伯和伯夷等讲得很详细。我听说许由、务光等节义品德至为高尚,而经书中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儿也见不到,这是局敬拆为什么呢?

读《伯夷列传》之一
1个回答2024-02-29 09:04
《史记·伯夷列传》学习笔记(一)

文 觅箫笙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那些研究学问(或者著书立书)的人,他们要读(写)的事情很多(要读的资料很多),还要以六艺为考信的标准。(如果六艺里没有这样写,我们就要表示怀疑。)

诗书偏重在书。虞夏之文出自《尚书》的《尧典》《虞夏书》。

《尚书》虽然有所偏缺,《尧典》的文字可以知道禅让的事。

岳牧:岳指四方诸侯之长,牧指州牧。古代有四岳,尧时有九牧,舜时有十二牧。乃是才的意思。相传尧试舜试了28年,禹被试了17年。传位非常谨慎,慎重。

地方首长统统推荐,才在位置上让他试用一下丛困。掌管政务好几十年,功效已经(兴盛)显著(可以肯定他能做好事),然后才受让位。表示天下是贵重的器物,王位是重大的法统,传天下(若斯)如此的(困难)谨慎。这是儒家的说法。

说者指诸子杂记,一般指道家。出自《逍遥游》。

庄子《让王篇》有讲卞随,务光不肯接受商辩弊汤的让位。

这样子的现象怎么说呢?(此何以称焉?)

引出矛盾,表现出两个立场,两个不同的价值观。每一段都用问号结束,产生不安定感。

我有意见:我登上箕山(表现其主观性),上面(盖有……云,这是疑尤未定,但这里表示肯定)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序排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像吴太伯,伯夷这一类人都被孔子评论过的。就我所听到的许由务光节义更高,在六艺里,(概是大概粗略,不少是一点都没有)有关于许由务光的文词一点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圣人的推崇,所以孔子的序列才有用的渗灶念。)

怨是用希是指怨恨因此用的稀少。

孔子云这里,用了典故《论语·公冶长》

求仁得仁的背景:卫灵公去世传位给他的孙子辄而没有传位给儿子,父亲与儿子争位。就这件事,冉由问子贡,孔子是否会帮助卫国国君?子贡去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的回答是:“古之贤人也。”子贡又问:“怨乎?”答曰:“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子贡出来告诉冉由,老师不会帮助卫国国君的。子贡的判断:肯定兄弟让国,一定不会赞同父子争国。

我为伯夷之意悲痛,看他诗里表达的与没有怨恨不大一样。

其传由四部分:1、兄弟相让;伯夷不要是因为,如果要了就不孝;叔齐不要是因为他觉得这位置应该是哥哥的。伯夷叔齐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2、西伯主善养老,“盍往归焉(何不往归)”是两个人说的话。3、叩马劝谏武王。4、不食周粟而死。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伯夷列传主要事迹?
1个回答2024-03-25 11:06

《伯夷列传》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作者司马迁。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列举两个历史上关于"伯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5-02 05:28
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李世民知道李靖有才华而保护李靖。
伯乐的史载列子
1个回答2024-02-18 18:35

伯乐与九方皋的故事
《列子》载: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7 07:43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孤竹国的小国,国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他们的父亲十分喜爱他们,对他们抱有很大的希望。在两个儿子当中,父亲似乎欣赏叔齐更多一点,一直想把王位传给他。

  伯夷和叔齐很小就知道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明白掌管天下是一件裂返多么重要的事情,他们敬重尧、舜、禹的才德,更欣赏他们的勇气和胸怀。

  多年之后,孤竹国的国君去世了。

  按照他生前的安排,叔齐应该成为继承人,登基担当国君。然而叔齐坚决不答应,他认为自己的.哥哥比自己更贤能,更能治理好这个国家,于是,再三提出,让伯夷担任国君。

  伯夷对叔齐说:“父王让你担任国君,难道你想违令吗?”

  叔齐说:“我当然不想违命,也不会逃避职责,只是觉得你当国君,能让先王和列祖列宗更放心。”

  伯夷见说服不了叔齐,就独自一人逃走了。

  叔齐见伯夷逃走了,知道他想迫使自己即位,竟然也肆盯饥逃走了。

  两人都走了,而国君的位子又不能空着,无奈之下,大臣们只好在那些兄弟中另选了一个当国君。

  不久,叔齐找到了伯夷,他们听说周国的西伯昌因为善待老人而名扬天下的事情,就想去投奔他。可是,当他们赶到周国的时候,西伯昌已经去世了。

  西伯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他把父亲追谥为周文王后,率领大军,准备去讨伐商纣王。

  伯夷和叔齐知道这件事后,赶紧堵在大路上,阻止周武王发兵。

  他们说:“纣王是天子,你是个臣子。臣子怎么能讨伐天子呢?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啊。”

  武王左右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气愤,他们拔出剑来,想杀掉他们。正在这个时候,太公望赶到了。他对大家说:“他们是两个仁义的人啊,千万不要伤害他们。”

  太公望还亲自搀扶他们起身,派人把他们送走了。

  几年之后,周武王平定了天下,推翻了商纣王朝的暴政,建立了强大的周朝。

  伯夷与叔齐认为,自己成为周朝的臣民是一件可耻的事,更朝换代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为了扞卫自己的气节,他们发誓不吃周朝的米,隐居在阳首山,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中条山脉西南端的某个地方则戚,靠采摘野菜充饥。

  伯夷写了一首歌,歌中说:“登上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神农、舜、禹的好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唉,我们快要死了,命运对我们实在不公平……”(

  不久,他们就饿死了。

  “不食周粟”这句成语讲的就是伯夷、叔齐的事情。世人肯定了他们的节义仁德,同时也指出了他们那有些愚顽的固执。
列举和伯乐一样的名人。
1个回答2024-05-21 20:48
萧何啊

萧何月下追韩信,当时韩信只是个小官 投了刘邦但是并不受器重,所以在一天晚上出走,萧何知道了 立刻去追,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后来也成为了伟大的军事家,封侯了。
列那狐里的猫伯伯叫谁
1个回答2024-01-02 06:24
列那狐里的猫伯伯叫蒙贵。
根据列那狐里的故事官网显示,猫伯伯蒙贵乌鸦黑尔懵被列那狐吃了。
《列那狐的故事》是由法国让娜·勒鲁瓦阿莱改编的童话。
元史列传十四(伯颜)
1个回答2022-09-25 05:23
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
出使的人不依靠兵卒多,多了,反而会拖累使命。
在( )里写出下列出自史记故事成语的主要人物。
1个回答2024-01-18 12:32

鸡鸣狗盗( 孟尝君 )  

围魏救赵( 孙膑 )  

衣锦还乡(项羽  )  

握在吐哺(周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