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黄氏图腾

姓氏图腾,那些图片是怎么来的
1个回答2024-02-12 10:45
古人自己画的,后来逐渐演变到了今天这个样子
我姓黄帮我写一个姓氏图片
1个回答2024-04-10 17:10

姓氏邝的图腾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0 15:41
邝 KUANG

①路史:古邝国后有邝氏。 ②姓苑:广东南海县多此姓。 ③奇姓通:一统志,邝野,字孟质,永乐进士。姓氏由来:路史: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姓苑载:广东南海多此姓。明有进士邝文、邝曰广、邝约、邝□等人。邝氏亦有不少移居海外发展。邝氏楹联:「海雪堂遗臣死节、土木堡兵部殉忠」,此联表彰明朝儒士两人爱国不屈之忠节。  郡望堂号:庐江郡  姓氏家谱:邝氏三修族谱  历史名人:邝文, 邝曰广, 邝约, 邝露 族史 开平市单水口有间雷方邝三姓祖祠,门口楹联书“源同一脉,衍以三宗”,明确地阐明雷方邝三姓,原是同一祖宗,後来分支成为三姓。雷方邝三姓同是炎帝的後裔。从炎帝至今,约五千五百多年。炎帝生於今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的姜水,故姓姜,名魁隗(音葵),又称神农氏。死後葬於宝鸡市南郊的常平山,即今炎陵。炎帝原姓姜,因子孙居于雷泽(今山西永济县之南),故姓雷。炎帝之九世孙(八世孙榆罔之子),曰雷公,因有战功,受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之西),以地为氏,由雷改为姓方,为方氏的始祖。距今约五千三百多年多,历一百七十多代。至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淑丽被册为皇妃,愈平公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公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流传至今,子孙己达三十多代,人口三百多万人。 始祖 方以平三七公讳奋,字祯;生於1103年北宋徽宗祟宁二年 – 终於1166年南宋乾道二年,享寿六十四岁。世居安徽庐洲(今安徽合肥市)庐江 2 邝愈平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时任临安京城大尹;长女淑丽受册皇妃,愈平因此封宣城侯,食邑安徽宣城,御赐姓邝。 3 讳諴 字一声,愈平次子。生於1155年,终於1246年。享寿九十二岁。 4 公昭 讳奎,字公昭;一声公长子。生於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十月初九,终於元世祖(忽必烈)二十三年(1286)十一月十一,享寿九十一岁。公昭公出生於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二十一岁随父南迁,居於河源。三十岁(1225)水又随父由河源移居古冈(今新会城)。于1250年(五十四岁)由新会迁开平县(宋时属信安县)。居单水口泮村乡坑口村。 广东潮山 邝

湖南临武邝家村源流: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左边一个军,右边一个右耳旁,不知道怎么读)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敖城,生子纞(?),传十于世,生幼父,迁湖广临武寿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

自十一世以下,子孙甚繁,名著三忠,存迹九女,如安富之苍州,东山峡珠村,彭方卢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秦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
听说中国姓氏都有图腾 姓王的图腾是什么?
2个回答2022-09-09 09:36

姓王的图腾如图所示

薄姓的起源地 和姓氏图腾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6 00:10
薄姓是中国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71位。薄姓主要源出有二:一为姜姓,是炎帝后裔;二为子姓,是商汤后裔。薄氏望族后来出自雁门郡,其后人多尊商汤为得姓始祖。另外,在历史兄游上还有其他源于少数民族的薄姓。如今,薄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等地为多,目前薄氏人口总数列全国第二百九十位。

薄(Bó)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上说,薄姓是姜姓的后代,上古时有薄国(在山东省曹县东南,又称毫),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称薄姓。   2、出自子姓,以邑名为氏。据《左传·杜预注》载,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带),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命姓,称薄姓。   3、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薄氏为古东夷族商部落族人发展壮大的分支。商族的另一支成汤,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率领盖氏部族与薄姑部族等诸侯国灭了夏,之后的薄氏部族建有薄姑国。   殷商王朝时期,薄姑国之地又称薄城(今山东淄博临淄,一说山东潍坊昌乐),与古盖国相邻。   周武王灭殷商之后,薄姑国联合盖国起兵反周,被太师姜尚率军所灭,姜尚功高勋著,被封于齐地,他收服了薄姑国与盖国的故民,薄姑国与盖国故地成为齐国的一个邑。   薄姑国被吞灭之后,其贵族后裔子孙以及国民有以故国名为姓早尘孙氏者,称薄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薄氏。   薄氏望族后来出自雁门郡,其后人多尊商汤为得姓始祖。   4、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乌桓部薄奚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辖下代北地区的鲜卑乌桓部中有薄奚氏部落。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俄罗斯学者史洛克格罗夫(史禄国,S.M.Shirokogoroff)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中,记载了一支老满洲部族波勒氏,满语为Bere mongu,汉义“弓”,世居黑龙江北岸一带,该氏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薄氏。   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时,薄陆链奚氏部落随之入居中原。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薄奚氏改为汉姓薄氏,后大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6、历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

本段得姓始祖
  商汤、薄公。
远古时期的姓氏或有专属图腾,赵姓最霸气,你的姓氏图腾是什么?
2个回答2022-11-27 20:42
我的姓氏图腾是由字和图案组成,“东”和太阳升起的阶梯一起构成了图腾,象征着车马列队的场面
黄氏姓氏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3-10 02:41
黄氏姓氏的由来,黄姓来源:(1)出自嬴姓。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省湟川西部,后被楚国所灭,子孙散之四方,仍以原国名“黄”为氏。(2)古代南方蛮族姓氏。《新唐书》载:邕[yong]管蛮有黄姓。
江夏黄氏的百家姓记载
1个回答2024-03-12 04:34

据专家论证和北宋出版的《百家姓》记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是中国大姓“黄”姓的始祖。江夏,是海内外黄姓华人公认的总郡望和发祥地,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数千年来,黄氏子孙以“忠、孝、义、和”为理念,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为宗族的兴旺、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黄姓子孙人数在大陆排在第七位,有两千七百多万人,在台湾排在第四位,海外黄姓华人在华人中所占比例亦很大。黄姓是名符其实的大姓。

百家姓中黄氏简介
1个回答2023-11-24 04:22
黄姓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嬴姓,陆终之后。《元和姓纂》:“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陆终是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传说他娶了鬼方之女,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十一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三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三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十四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十二里,即今河南潢川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灭亡。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②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这支黄氏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黄氏后来日渐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③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蛮族——黄洞蛮。黄洞蛮其实是被楚所灭黄国遗民的后裔,兴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中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闻名的少数民族黄氏。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黄洞蛮首领黄少卿、黄少高兄弟在广西黄洞聚众起义反唐,纵横岭南两广,公开与唐朝分庭抗礼,其声威远振宇内。直到唐文宗李昂太和年间(827-835),唐王朝以经略史董昌龄、董兰父子为帅,采取剿抚齐下的政策,终于讨平了反叛的各洞势力,从此黄洞蛮一蹶不振,族姓成员大多奔散,有的走出山寨,融入汉族;有的南逃至越南,成为今日越南京族中的大姓;有的逃奔至湖南、贵州,成为后世当地侗族、布依族大姓;留居广西的黄洞余部,则多归太州刺史黄伯管辖,其后裔演变成今日广西壮族黄氏。④出自回族,主要有两支。一是福建泉州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便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二是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⑤出自别姓改黄姓。如王改黄,上古音黄、王相同,今天我国仍有一些地方黄、王不分,明朝末年著名抗清英雄黄得功,安徽合肥人,本姓王,后改姓黄,迁开原卫,封靖南王,后以身殉国;陆改黄,浙江富阳黄氏始祖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少孤,依永嘉黄氏,遂改其姓名,后迁富阳,其裔为富阳黄氏;巫改黄,巫、黄古音近似,《江西通志稿》载:黄氏,即巫双瑞后裔;丁改黄,元朝著名文学家黄溍之父黄铸,本姓丁,为丁应复之子,入继义乌人黄塄为后,遂改姓黄,生子黄溍,今义乌黄氏,多为其后;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遂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金改黄,据《棠溪黄氏族谱序》载,南宋初,有金姓武将镇守江西临川,居临川城西,后金氏的一位祖先,因逃难而易金为黄,宋隆兴年间,有金氏后裔黄细二迁居崇仁县颖秀乡棠溪,成为棠溪黄氏始祖;范改黄,《桐江集·黄堂记》云,邵武人黄洽,本姓范,婺州兰溪人,嗣黄氏为后,遂改姓黄。
  始祖:陆终。 迁徙:   黄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潢川西部一带。自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迁入楚国腹地定居于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当地也因黄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后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姓。西晋末年,黄姓与中原士族均大举南迁,成为后来入闽(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战国时代能言善辩、博学的春申君黄歇,他的儿孙后来分居于会稽、江夏、零陵、阳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云梦一带)成为黄姓的发展繁衍的中心,并且其分支后来在各地都形成了望族。唐宋时期,黄姓在今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繁衍最为旺盛。黄姓后人黄守恭的五子分居于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号称五安公,繁衍昌盛,逐渐成为闽南之大族。在宋代时,江夏人黄震,官至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并且得到了皇帝“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的御批,后黄姓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姓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海外。由此可见,黄姓虽起源于北方,但从一开始却主要繁衍于我国南方。现今,黄姓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以广东、四川、湖南、广西和江苏省比较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姓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目前黄姓人口列全国第八位。 郡望:   江夏郡 汉高祖置。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会稽郡 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
  零陵郡 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巴东郡 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治所在鱼复(今四川奉节东)。
  洛阳郡 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
  晋安郡 治所在侯官(今福州)。
  濮阳郡 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
  东阳郡 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
  南安郡 治所在豕原道(今陇西渭水东岸)。
  西 郡 为酒泉黄衍之后。在今甘肃永昌一带。
  江陵郡 在今湖北荆州。
  松阳郡 治所在今浙江西南部。
  固始郡 治所在今河南固始。 堂号:   宽和堂 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 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至武汉)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东汉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炽昌堂 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江夏、会稽、零陵、巴东、洛阳、晋安、濮阳、东阳、南安、西郡、上谷、房陵、栎阳、汉东。②自立堂号:诚明、古本、四元、一诚、惇伦、月会、望烟、聚斯、五桂、永思、彝伦、德永、志坚、云积、慎明、崇德、双井、追远、忠孝、两义、保粹、思敬、逸敦、敦睦、紫云、种德、志坚、幽燕等。 字辈:   某支黄氏字辈:由聪及均厚,诚伯孟本中。士正必明良,和平行令式,先兆升元吉。延家世永昌,富大廷希应,尤立宁东方。
  湖北慎明堂字派:源远流长世绪昌,本深枝茂振纲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继述从先永庆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黄氏四修族谱字派:良庆诒谋远,谟猷一本传,发祥徵孝友,积善启英贤,锦绪宜增美,芳声永绍先,恢宏昭世德,国士克长绵。续派语:立志光庭训,信心金石坚,山川钟毓秀,日月复周全,慎修垂典范,敬业守清廉,兰桂馨香继,诗书福禄延。
  湖南常德回族黄氏字派: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享,树高声远,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
  江西龙山黄氏字派:基业恢广,嗣续延绵,顶理永盛,礼全资顺,荣华富贵,金玉满堂,贤良方正,智仁信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宽裕温柔,发强刚毅,博厚高明,悠久远定,继往开来,奕叶衍庆。
  湖南靖州渠阳黄氏字派: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后续百字派语: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欲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西代通侯贵,千秋且叶光。合宗文书续,先业炳淮阳。
  湖南湘潭茶园黄氏字派:国正添心顺,官廉泽自长。洪教敷华夏,家声永振扬。文章傅奕世,礼乐绍书香。源本垂谟远,常伦聚一堂。
  湖南中湘黄氏派语:启甲昭先佑,显光裕俊英,忠良开世泽,孝友振家声。江夏芳诒远,湘南气运清,修培延福履,兴育庆□明。
  江西兴国黄氏派语百字歌:梦子昌先绪,明良敏凤文,发祥原有本,善积植家祯,宜思功德重,崇厚裕傅承,廕嗣贵贤哲,志立震坤声,和能襄永祚,谦必兆长荣,慎履孚中可,□得心向仁,开来更继上,率论典常敦,泽远方蕃盛,升行定克徵,恢宏绍懋业,仕学济康盈,迪纪循彝序,安居以寿凝。新增字派:文连开隆治,科元必显明,宗功垂贻厚,永锡作朝卿。
  江夏堂某支黄氏派语:国文隆道德,孝友兆蕃祥,培植英才盛,同臻大业昌。
  湖南益阳黄氏派语:永守以光之,科国正亨时,忠义承先泽,经书启继英,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建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
  宣统己酉江夏堂黄氏四修友谱派语:老派:家庆祖寿有念文,许金兴仕国中登。续派:光大世贤,良可立功。通派:功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恩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御,勋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时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丰都闻诏语东亲,启书藏雨代通侯,贵千秋学业张合,宗高节绩先泽炳。
  湖南湘阴黄氏乔醡房支谱派语:志鼎开南楚,良学继之夏,宗流传世泽,长本枝先化。洪铎公房支谱派语:添世本思兴,祖正武堪绳,金玉荣华贵,芳名允代称。今所遵老谱派语: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均继显学时,垂谟裕后昆,孝义承先泽,贤儒庆炽昌,家声径济振,礼乐焕文章,积善明仁寿,开来达典常,升恒钦道范,晋鼎懋平康,勋业兴衡岳,恢宏发楚湘,西南皆有耀,敦厚绍传良。春去仪国器,秋桂瑞名扬,守绪修宣召,清基得久长。
  湖南资阳黄氏派语:鼎宽玉廷人,章国世维顺,孝友美隹声,文明昌景运。林焕培金润,松辉基钜深,林熙坚锡溥,相烈堂钧清。
  黄州黄氏老派:延中文武,靖国安邦。新派:名存简册,功利旅常。
  湘潭鸿桥黄氏派语:子友秀万国克德,义嗣新绍流康泰。正顺家兴盛,光明世永昌,文章增贵显,经济佐贤良,振起承先代,传延衍上祥,毓才储远大,立本务端方,志继功能建,谋贻道守常,修齐昭美善,福泽庆舒长,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善御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两代通侯贵,千秋祖业光,合宗文节织,先泽炳淮阳。
  湖山黄氏排行歌:宫商角徵羽,声音谐律吕,君臣民事物,繁会昭规矩,章社张纾循,环赓续翕纯。
  幽燕堂黄氏原派: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亨。续派:树高声远,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兴。
  莆阳拱溪黄氏派语: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木火土金水千万亿兆庆福禄寿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节温良恭俭让。
  青山黄氏派语:世守儒宗训,家傅正学书,宏纲开瑞运,嘉社锡祯符,勤业前徵远,通经圣绪孚。时雍元会合,雅化绍唐虞。朝廷尚文德,万国景贤良,忠信心常泰,严恭体益壮,孝慈家道善,仁厚祖功长,诚正修齐治,隆平世永昌。
江夏黄氏的百家姓记载
1个回答2024-05-02 16:56

据专家论证和北宋出版的《百家姓》记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是中国大姓“黄”姓的始祖。江夏,是海内外黄姓华人公认的总郡望和发祥地,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数千年来,黄氏子孙以“忠、孝、义、和”为理念,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为宗族的兴旺、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黄姓子孙人数在大陆排在第七位,有两千七百多万人,在台湾排在第四位,海外黄姓华人在华人中所占比例亦很大。黄姓是名符其实的大姓。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