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的淝水是指哪里的支流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谁的支流?
1个回答2023-01-27 17:08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C 淮河】的支流。

淝水之战的淝水是什么的
1个回答2023-08-19 16:33
云水应该是长江支流淮河的一个支流。
淝水之战的成语典故
1个回答2024-01-26 05:33

淝水之战发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寿县古城。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东晋时,谢石、谢玄败苻坚于淝水。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

投鞭断流,是指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东晋时,前秦苻坚统 一北方,与南方东晋王朝南北对峙。苻坚欲率百万步骑兵南下,一举灭除东晋。苻坚集群臣商议,众大臣多不苟同。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东晋遣大将谢玄、谢石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晋军顽抗,淝水一战,竟为东晋所败,自此一蹶不振。

围棋赌墅:苻坚率军百万,在肥水驻扎,京城震惊恐慌。于是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玄在前线打败苻坚后,有驿站传送的战报送达,谢安正在和客人下围棋,看完信,就拿了放在床上,毫无欣喜之色,像刚才一样继续下棋。下完以后,回到房间,心里太过高兴,过门槛的时候把木屐齿都弄折了都不知道,他故作镇静到了这样的程度。后来,“围棋赌墅” 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从容镇定,举重若轻。

草木皆兵,意思是见到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敌兵,形容疑神疑鬼、惊恐不安。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 无数士兵在运动,便开始后悔自己轻敌。

风声鹤唳,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鸣,都以为是敌兵,形容惊慌疑惧,自相侵扰。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后遂用“风声鹤唳、风声鹤警、惊闻鹤、鹤唳风声、鹤唳心惊、鹤唳、风鹤”等形容疑惧惊慌,一有风吹草动便神经极度紧张。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

关于淝水之战的武侠小说
1个回答2023-02-27 13:12
黄易的《边荒传说》
淝水之战原文及译文
1个回答2022-04-20 13:59
有三点水的..
出自淝水之战的成语
1个回答2022-09-06 08:07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11 04:16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投鞭断流

东晋时,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与南方东晋王朝南北对峙,分庭抗礼。苻坚欲率百万步骑兵南下,一举灭除东晋。苻坚集群臣商议,众大臣多不苟同。太子左卫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况东晋有长江天险为阻,其君又深获民望。故不可轻举妄动,盲目轻进。不如固守国力,修整军备,俟其内变,乘机攻伐。 ”苻坚不以为然,反大言不惭曰: “星象之事,未可尽信。至于长江,春秋时吴王夫差与三国时吴主孙皓,皆拥长江之险,终不免于亡。朕今有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岂惧天险?”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东晋遣大将谢玄、谢石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晋军顽抗,淝水一战,竟为东晋所败,自此一蹶不振。

原指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后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常用词语。

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出自淝水之战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15 07:14
投鞭断流
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苻坚却不屑地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后人以“投鞭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
出处:“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典出《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草木皆兵
前秦的先头部队在洛涧附近被晋军偷袭,被击败得溃不成军,不但令秦兵士气受挫,亦令一向骄傲的苻坚信心动摇。他得知晋军正向寿阳前进,便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觉得晋兵训练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即时大惊地跟苻融说道:“晋兵是一支多么强大的对手,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后来,人们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经过敏及疑神疑鬼。
出处:语本《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风声鹤唳
前秦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率领余兵拚命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于是他们日夜逃跑,饥寒交迫,结果当他们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后人便以“风声鹤唳”形容人在受过刺激后,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处境。
出处: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相关成语
1个回答2024-02-24 09:38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投鞭断流
  东晋时,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与南方东晋王朝南北对峙,分庭抗礼。苻坚欲率百万步骑兵南下,一举灭除东晋。苻坚集群臣商议,众大臣多不苟同。太子左卫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况东晋有长江天险为阻,其君又深获民望。故不可轻举妄动,盲目轻进。不如固守国力,修整军备,俟其内变,乘机攻伐。 ”苻坚不以为然,反大言不惭曰: “星象之事,未可尽信。至于长江,春秋时吴王夫差与三国时吴主孙皓,皆拥长江之险,终不免于亡。朕今有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岂惧天险?”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东晋遣大将谢玄、谢石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晋军顽抗,淝水一战,竟为东晋所败,自此一蹶不振。
  原指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后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常用词语。
  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
1个回答2024-02-29 11:52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