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苏轼诗

苏轼的庐山烟雨这首词的解释
2个回答2022-07-08 11:35

庐山烟雨---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 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苏轼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08-20 18:22

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出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扩展资料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鉴赏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庐山烟雨
1个回答2023-10-13 03:47
大学里的第二次旅行,和室友一起。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是许嵩在网易云音乐上的签名,查了一下,出自苏轼之手。就有了去庐山的想法。

千算万算,计划赶不上变化。从吵弯九江坐车上庐山的时候开始下雨,越往上走下得越大,雾也越来越浓。从车上下来,穿上雨衣,背上大包,拎着零食,撑着伞,我们三就这样真正上了庐山。旅馆真是给了我们极大的惊喜,木质的地板天花板墙壁,淡蓝色小花的被子,窗台上茂盛的吊兰,壁柜里整整齐齐的被子,一种舒适又精致的家的感觉扑面而来。老板娘热情洋溢,介绍了游玩路线,推荐了物美价廉的餐馆和买特产的店子。果然节假日出去玩,多数是看人。

滴答滴答,躺在旅馆的床上,听着雨声。回想起一天的经历,交通带来的便利感觉真是不可思议。早上还在宿舍,晚上已经在庐山的旅馆了。可能是因为择床,虽然累,半夜却醒了好几次。

第二天早上醒来,雨还是没有停的样子。不甘心就这样呆在旅馆的我们,穿上雨衣,撑上雨伞,卷起裤脚,出门了。看完名人馆和美庐后,指示牌上显示离含鄱口三叠泉还有八公里以上,我们一合计,还是买观光车票坐车去比较明智。但是80块只坐了两次,还有点心疼。

因为一片浓雾,在含鄱口,没看到五老峰的英姿,也没看到鄱阳湖的浩瀚,更不用说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了。观光胡巧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大雨过后树木显得格外青翠,那绿意似乎要透进窗子挤进我们的心间,偶尔微风吹过,清新舒爽,当时心里想要是能一直这样坐着车吹着风该多好啊。

去往三叠泉的路上只能步行。听说有两千多步台阶。但是我们走的时候感觉根本不止那么多,三个小时里,就一直在下台阶下台阶下台阶,到最后腿都僵了,哪知道转过弯真正到三叠泉的路更抖更窄。在路上碰到那些去了又返回的人,真是特别佩服他们。我们是直接看完三叠泉后下山的。

在下台阶的时候一升做闷直听到瀑布的响声,等到转过一个弯看到它的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值得。“千呼万唤始出来”,不得不说,但那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和激动,萦绕了我们好久。逝水不停,奔腾不息,浩浩荡荡奔流而下,整个观瀑台上全是水蒙蒙的,可以清晰的看见升腾而上的雾气,一分钟之内我们的头发全部被淋湿了。

在观瀑台拍照休息了一会儿过后,开始往下走往下走,天黑之前要赶到九江。也不知道走了多远,就看到远处的山越来越近,直到最后到了我眼前。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健步如飞,到后来全凭着早点走下山的信念撑着。天快要黑的时候终于到了山脚。等车的时候看到了缓缓升起的明月,点开空间和朋友圈,各处的月亮都出现了,“天涯共此时”真是应景的好诗。

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才感觉到累的不想动。返程那一天早上的牛肉拉面真好吃。看到了九江的蓝天,和保康一样蓝。喜欢九江这个城市,交通便利,干净整洁,环境清新,山水好风光。

愉快的中秋三天小假期~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全诗
1个回答2023-08-20 18:22
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出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扩展资料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鉴赏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苏轼的《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睛”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呢?苏轼又有什么样的...
2个回答2023-02-26 03:01
“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达了作者的豁达安然,与“同行皆狼狈,予独不觉”遥相呼应。
“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作者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其“风雨”既可指现实自然世界里的风雨,也指政治风雨。
抒发了作者洒脱自得的心境。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的那首诗?
5个回答2022-07-24 03:05
不是诗,是词。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小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苏轼的《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睛”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呢?苏轼又有什么样的...
2个回答2023-01-10 21:15
“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达了作者的豁达安然,与“同行皆狼狈,予独不觉”遥相呼应。
“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作者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其“风雨”既可指现实自然世界里的风雨,也指政治风雨。 抒发了作者洒脱自得的心境。
苏轼的《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睛”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呢?苏轼又有什么样的...
2个回答2022-11-10 06:02
“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达了作者的豁达安然,与“同行皆狼狈,予独不觉”遥相呼应。
“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作者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其“风雨”既可指现实自然世界里的风雨,也指政治风雨。
抒发了作者洒脱自得的心境。
庐山烟雨全诗
1个回答2023-09-11 12:01
庐山烟雨全诗如下: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老誉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是宋代苏轼所作,诗中赞美了侍扒段庐山和浙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热此含爱和向往。
苏轼游览过庐山后写了什么诗?
1个回答2022-09-29 07:52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