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人物评价

如何评价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1个回答2024-03-13 14:05

孔乙己是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1、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

孔乙己是酒店中“唯一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人”,尽管“长衫又破又脏,好像十多年未洗过”,他把这作为区别短衣帮的标志。甚至遭人讥嘲,还不屑置辩。这些描写揭示了孔乙己不仅深陷贫困,而且整个灵魂已被戕害,但在精神上自认高人一等。

2、心智不悟,麻木、不觉醒。

孔乙己被封建科举制度扼杀心智,遭到了丁举人等封建统治势力的凶残压迫,在读书求仕途的幻想高贵,使他走上偷书之路,遭到别人殴打,被丁举人致残,但他始终不知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

3、苦读半生、热衷科举,沉醉读书幻境。

孔乙己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说起话“满口之乎者也”,时刻表明自己是读书人,甚至被别人戏弄,还自命不凡、孤芳自赏。

4、 善良、诚实,有慈爱心。

孔乙己还保存着善良诚实的一面,如教人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不拖欠酒钱等。

《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后半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叙写了当时一些人们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

文章所描写的那黑暗冷酷的社会和冷漠无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使读者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为什么叫孔乙己?
2个回答2023-03-04 11:41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
如何评价《甲方乙方》这部电影?
1个回答2024-03-17 16:04

作为贺岁片的开先河者,爆米花电影的代表,不错,故事很讨巧,受人喜爱,叙事很轻松,看着不累,偶尔有些笑点,还有一两句能立得住的台词。值回票价,艺术价值几乎没有,冯导就是拍电视剧的水平,支配一个电影,能力有一定欠缺。

名人对孔子的评价
1个回答2024-03-25 04:46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司马迁这样评价孔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世界名人如何评价孔子
1个回答2024-04-26 00:53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表示“对于这位东方圣人极为景仰”,并经常称引孔子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后世名人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1个回答2024-04-24 14:13
法国
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英国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美国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司马迁这样评价孔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该怎样评价孔子
1个回答2024-05-14 08:22
孔子一生弟子三千,有出息的仅七十二人。若按现如今的升学率折算也无非百分之二点四,也就是说按五十多个学生一个班计,能上“重点线”的仅一人多一点。孔子,这位中华五千年最大的圣人无疑将会被列入第一批下岗老师的名单。

距今两千年前,孔子厄于陈、蔡,绝粮七日,仅靠野菜充饥。持日的饥饿抽干了他体内的油脂,越发显出那颗饱藏思想与智慧的巨大头颅。然而圣人仍然从容诵经弹琴。那铮铮的琴声,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穿透千年,仿佛在告诉人们:大道虽不容于当世,儒学必将大兴于国。

两千年后,对于孔子我们早已盖棺论定,这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想到的很多东西直到今天仍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成为东方文化的精髓。以上对于孔子的两种截然对立的评价正是因预设了两套不同的标准。哪一种评价科学,哪一种评价纯属搞笑自不消说了吧。

孔子是幸运的。他的后人没有去计较那2928名弟子为什么没有上“重点线”。更何况孔子的弟子们对老师触及灵魂的因材施教感至肺腑,终于把几十年的听课笔记整理成一本书,叫作《论语》。完成《论语》的,大多数是那些没有成名的弟子。孔子无疑是深受学生爱戴的,当老师当到这个分上真是不枉一生了。

要感谢当初春秋时期没有北大、清华,没有上线率,没有教师评职,没有中高考,也没有回家作业。要不然,孔子就将如前文所说的失去教师资格,即使不失去教师资格也没有家长愿意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只会“空谈”,不懂实用技术的人--鲁班也比他好一点,因为鲁班教数理化。

教师的价值在哪里?这肯定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不是哪个老师自己说自己“有价值”他就“有价值”的,而是要社会公认他“有价值”他才“有价值”。师德也是一样。

教师追求的职业价值在哪里?是名还是利?社会又需要教师怎么做?大众很少讨论这样的问题,因此在这两者之间从来没有找到过有效的结合点,从而在这之间形成明显的落差,难以达到教育诸关系之间的和谐,难以体现教育之美。

想发财不要当老师,当老师发不了财。但社会不能残酷到要求教师既不为利也不为名。当教师人性的本质遭到社会的漠视而消失殆尽的时候,教师职业就开始“神圣化”,而“神圣化”和“妖魔化”之间只隔了一层纸。孔子是被“神圣化”了,因为他终于不惜放弃“食色”的人性(绝粮七日)而实现了后世社会对教师群体的道德理想。而在当代学生的口碑里和校园网论坛上更多的教师被“妖魔化”。在连唐僧都能被“妖魔化”(《大话西游》)的后现代主义泛滥的今天,教师遭到“妖魔化”更可成为不争的事实:他们面目狰狞,舌如刀剑,出手毒辣;他们甚至冷血到了没有个人情趣,没有私人情感,没有家庭和子女的地步,尽管他们一相情愿地自认为这样做是牺牲小我事业心强师德高尚的表现。他们甚至感动了自己,可是他们没有感动学生。这不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吗?

事实上仅凭几十年如一日克守着道德规则教师就理应受到社会的尊敬;同时他们也因社会评价标准的偏离而承受着道德原则异化所导致的矛盾与痛苦。其实对于一个不思进取的天才儿童,已经举起的一巴掌应不应该打下去,不是一名教师能够思考的小问题,而是一个理应让全社会来研究的大课题。通过研究,我们至少可以发现,社会对教师的道德理想已经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而现实中中国的教育最多不过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对矛盾使我们一谈起中国的师德问题和教育问题就会感到无比地沉重--这种沉重不是中国的下一代可以背负得了的;也不是身为人师的那些初级知识分子羸弱的身体可以承载得了的。

事实恰恰相反,教师正在担负他们本无力担负的责任:他们必须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减负令;必须辅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而当校长给每个老师划定中高考上线指标的时候以上的一切都没有成为应试教育的代替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加。当2005年减负令下达一个月后,各地学校的晚补又悄然复苏的那几天,我真地千不该万不该地想起了那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师啊,你为什么如此地冥顽不化!师德呢?师德呢!

教师啊,欲辩无言……

今天当我们呼唤道德智慧的回归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呼唤社会对良师评判标准的转型,要不然新时代的孔子们将会成为偏执评判的牺牲品。两千年来,中国再也没有出过孔子;今后的两千年里中国也永远不会出孔子!
后世名人怎样评价孔子?
1个回答2024-03-15 15:31
法国
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英国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美国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司马迁这样评价孔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两小儿辩日》中你怎么评价孔子被两小儿评价的这件事?
1个回答2024-02-18 09:27

两小儿有探究自然的精神,算得上是善于观察,能够独立思考,并勇于争辩,这是现代人小孩缺少的品质,都被“全面教育”给整坏了.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最主要的是,懂得倾听,不因为是两小儿就看轻他们.这是现代的大人最缺乏的一种品质,老是不听小孩说话.

《孔乙己》里的孔乙是个什么样的人?急啊!!!
2个回答2022-09-22 03:25
一个受封建思想荼毒的腐儒,自欺欺人,自以为是…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