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邻里和睦的句子

邻里和睦的典故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1 06:26

邻里和睦的典故有六尺巷、司马懿让猪和杨翥卖驴等。



一、六尺巷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退地三尺,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二、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有一天邻居丢了猪,把司马徽家的猪错认成自己家的猪(冤枉司马徽是偷猪的人)。司马徽就把猪推让给别人。过了几天,丢猪的人找回了自己家的猪,他感到非常的自责,赶忙把错认的司马徽家的猪还给司马徽,还向司马徽叩头道歉。谁知,司马徽又厚厚的回赠给对方,一点都不介意。

三、杨翥卖驴

明代官员杨翥居住在京城,喜欢骑驴代步。他对驴子特别偏爱,每天上朝回家,他常常不顾家人的劝阻,亲自为驴子擦洗梳理,给驴子喂上等的饲料。关驴子的房子就在他的住房旁边,半夜总要起床看一两次,生怕那宝贝驴子受什么委屈。可是杨翥的邻居是一位老头,快六十岁的时候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自然倍加疼爱。

但这个孩子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饮食也明显减少,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宁。可杨翥是地位显贵的大官,这家人也不敢向杨翥说这个事。眼看那孩子一天天的消瘦下去,父母伤透了脑筋,最后还是把这件事和杨翥说了。杨翥听后二话没说,忍痛把自己心爱的驴子卖了,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邻里和睦相处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22 06:17

“六尺巷”的故事

据说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陶渊明移居

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一首《移居》诗中写道:“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他选择移居南村,是因为他看中了这里有很多“素心人”,希望能和这些人朝夕相处,“素心人”是指内心纯净、朴素之人,陶渊明每日躬耕陇亩、赋诗言志、安于贫、乐于道,也正是这样的人。

诗中还记述了他在南村与邻居的友好关系:“邻曲时来往,抗言谈往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他常与邻居们一起探讨诗文与人生,大家直率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赏,有了疑难不解的问题互相切磋分析。人们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的邻里关系使彼此之间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获益匪浅。

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2 11:41

其乐融融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qí lè róng róng。

融融形容和乐自得的心情。

形容快乐和谐的景象。

邻里和睦相处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20 20:05

“六尺巷”的故事

据说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陶渊明移居

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一首《移居》诗中写道:“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他选择移居南村,是因为他看中了这里有很多“素心人”,希望能和这些人朝夕相处,“素心人”是指内心纯净、朴素之人,陶渊明每日躬耕陇亩、赋诗言志、安于贫、乐于道,也正是这样的人。

诗中还记述了他在南村与邻居的友好关系:“邻曲时来往,抗言谈往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他常与邻居们一起探讨诗文与人生,大家直率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赏,有了疑难不解的问题互相切磋分析。人们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的邻里关系使彼此之间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获益匪浅。

睦邻友好相处的意思,可以用哪些成语
1个回答2024-02-12 01:04

睦邻友好相处的意思是与邻国或邻家和睦相处,友好互往。


锯篱为邻


伐树留邻

远亲不如近邻


和睦相处


生死契阔


管鲍之交


一衣带水


  以德为邻

邻里和睦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21 03:56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勿,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大数笑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滚含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

"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毕陆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关于睦邻友好成语?
1个回答2024-01-29 15:25
锯篱为邻,伐树留邻

远亲不如近邻
亲邻和睦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2-12 22:53
亲邻和睦不是成语
和睦
[ hé mù ]
基本解释
相处融洽友好
详细解释
1. 谓和好相处,不争吵。
《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后汉书·杜诗传》:“陛下起兵十有三年,将帅和睦,士卒凫薻。” 唐 陈子昂 《座右铭》:“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老舍 《神拳》第一幕:“只盼那你们……全家和睦。”
2. 指与别人相处得好。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南郭秀才》:“孝顺公婆,和睦妯娌。”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友善 亲善 平和 友好 辑睦 和蔼 辑穆 和好 有爱 敦睦 温和 亲睦 和气 融洽 友爱 善良 和谐 仁爱 良善 和悦 妥协 和善
反义词 斗争 勃溪 争吵 紧张 争执 反目 不和 抗争
表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0 11:42

1、和睦相处:彼此和好地相处。
2、和气致祥:和睦融洽,可致吉祥。
3、笙磬同音:比喻人事协调,关系和睦。
4、讲信修睦: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
5、出入相友:出去做工,回家休息,大家都是同伴,应彼此互助,和睦相处。

邻居不和睦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28 21:14

民间传说故事《六尺巷传说》,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