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唐浩明 张宏杰 对比

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全集是真的吗
1个回答2024-01-28 07:48
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全集应该是假的,他是改编的真正的真迹不是他写的。
唐浩明的《曾国藩传》、、、 求这本书。 谢谢。
1个回答2024-05-22 18:49

唐浩明:曾国藩识人用人20讲(吴晓波频道)。唐浩明老师首次开讲,细述曾国藩从毫无背景的农家子弟如何白手起家进入最高权力圈,改写历史。全面了解曾国藩,从历史和经营角度看问题,学习其识人用人系统思维,从本源上看人,练就识人洞察力,提升职场竞争力。

课程目录:

唐浩明:研究曾国藩30年

曾国藩12大识人法

以德识人:重新定义品德

以识识人:有大识才有大才

从志趣识人:凡人之高下视其志趣

长相识人:曾国藩看相秘诀

.....

浅析唐浩明《曾国藩》中的对联
1个回答2023-01-09 23:05
平安夜适合看
《曾国藩传》 张宏杰
1个回答2024-01-09 04:09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父亲曾麟书四十三岁才考上秀才,曾国藩五岁开蒙八岁读完了五经,九岁开始学作八股文,十四岁跟着父亲开始了坎坷的科考生涯。一连考了六次都没有考中,成为了乡里相间的笑柄。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第六次落榜后文章被当众“悬牌批责”,主考官说他的文章文理欠通。此次悬牌批责令曾国藩极为难堪,把自己关进书房,对比了往年的考题,发现自己终究是因为视野局限,缺少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
《曾国藩 》唐浩明 好句
3个回答2023-03-25 19:42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读张宏杰《曾国藩传》——曾国藩的自我管理
1个回答2023-12-18 03:32
读张宏杰《曾国藩传》——曾国藩的自我管理

        细品曾国藩的求学之路,可以看出他不是那种聪明绝顶之人。掌握知识的速度慢,他自己也经常提到自己笨拙。曾国藩回忆说:“国藩愚陋,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

         就是说,八岁起,我父亲就亲自教我。他从早到晚,教导不停,我记不住,他就反反复复教,听不懂,他就一遍一遍讲。走在路上,他也在讲;晚上睡觉躺在床上,他也在讲。一定要我学会了才罢休。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曾国藩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死记硬背。这个方法,在今天的教育界是最后的选择。我们看过多少讲座都在教我们学习方法,唯独死记硬背没有人教。这个方法所有的学习者天生就会。曾国藩就选择了这个最大众最普通的方法,关键是他坚持做了下来,并且成为他终身学习的基础方法。

       他将下笨功夫这样的学习方法,贯彻到了他的生活中。他用这样一个心法一直在管理自己的生活。到他的后半生,他总结出自己的人生哲学就是“尚拙”。他曾说过“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所以我们看见他的用兵战略就是“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计巧,只凭坚忍踏实,遇敌先自保,然后死磕到底。先保住自己不败,再生生把敌人耗到取胜战机出现。这是一种笨到极至的打法,也是曾国藩管理自己的最直接体现。

        以下是《曾国藩传》中对他的描述:

        用今人的观点看,曾国藩在官场上本来是没什么优势的。 他出身非常普通,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在官场上毫无根基。 他为人笨拙,不善机变,土里土气,不像别人那样八面玲珑。 那么他为什么能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就得益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在翰林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学习。曾国藩刚到北京的时候,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散漫无恒,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但是立志“学做圣人”之后,他自我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在日记当中,他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以上这十二条,是笨人曾国藩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正是他严格按这十二条军规在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才能让他在翰林中凭着才学突出被一路升迁成为一个红翰林,能在天子身边行走。

        这十二条总结到一起,就是一个字,勤!勤能补拙,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去验证了这个道理。他还不是看上去很努力,而是真的很努力,他用严格的自我管理把这个勤字落到了实处。所有这些条目都是为着他的基本功服务的。早起,就他家的家风,自是不用说了。读书、读史这是他从老家带来的习惯;日知所亡,这是每天的心得体会,与友人聊天中的知识他要记下来问个明白;月无忘所能,这要输出,不能只输入不输出,只有输出的知识才能让别人验证自己的能力高低。做为翰林,写文章的基本功都丢了,那是要被降级罢官的。练字,每天练习写字,这也是翰林的基本功。古人没有电脑,没有那么多漂亮地字体可以去打印出来,所以写一手好写,就只有下功夫天天练。常说字如其人,写一手好字是一个文化人的脸面。

        曾国藩围绕他的核心竞争力制定了对应地军规,并且严格执地行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时间的积累,这才成就为一个儒家的理学大师。他就是他走向“圣人”之路的方法。我们今天都希望自己能成功,能发财,能财务自由。可通往成功的路在何方,会不会从天下掉下来?应该不会,那做个梦是不是就可以实现?这更不靠谱。看不懂别人那花样百出的套路,怕迷了眼。我们还有一个条可以选,就是曾国藩的笨路,盯住自己想要的,管好自己,下笨功夫。

       曾国藩的自我管理,他所做的都是日常的小事。哪一项拿出来我们都可以轻松完成。他就是靠这些平凡的小时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有条理列出计划,然后每天坚持重复就好了。
唐浩明的《曾国藩》哪个版本比较好
1个回答2022-05-26 14:40
对曾国藩见解最透彻的、公推的话应该就是唐浩明了吧至于《冰鉴》的版本太多、我个人只看过三个版本,感觉内容上无太大差异。个人认为《左学冰鉴右学官箴》这本书不错,实用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直白。注家莫愚、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好的出版社的话中华书局是专业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出版社
唐浩明文集曾国藩怎么样
1个回答2022-12-17 01:22
历时半年多,终于将这个大部头断断续续看完了,一直不太喜欢看传纪,原因很简单,所有有传记的人都是大人物,而大人物都无一例外有自己的鼎盛年华,繁华落尽,万物归一,纵使生前如何显赫,死后不过枯骨而,再过时日,枯骨也不复存在,消失于空气中,落寞于泥土下,于是,莫名,从心底便会涌起一丝忧伤,也更增添了一份无奈的坦然。
时至今日,很多事情看淡看轻,不知是本人渐渐远离红尘,亦或是徒增岁月后的无可奈何。
这样便好,不管怎样,过的比以前舒心了许多。。
张宏杰版《曾国藩传》讲的什么内容?《曾国藩传》书评
1个回答2023-12-02 18:10

目前市面上大概有5、6种不同的《曾国藩传》,这次主要是给大家讲讲张宏杰版的《曾国藩传》。对于喜爱历史的人来说,肯定不会对曾国藩感到陌生,他是晚晴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有着“中兴第一名臣”之称。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励志史,很多人读完曾国藩可能都会对他滋生出一种崇拜之情。那这一本《曾国藩传》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新的视角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曾国藩传》书评一:

我很久没有因为看完一本传记而对于一个人产生崇拜之情了,但是新近看完的这本《曾国藩传》确实是让我不由的对其新生敬佩。

之前对于曾国藩的了解,远远不如他的门生李鸿章了解得多。当年看历史课本,因为马关条约的事情,对于李鸿章没有什么好的印象,连带着对其他的晚清重臣也不是多么的待见。近些年来随着许多学者对于历史的进一步剖析与探讨,对于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判也客观了许多。不至于一提到整个晚清政府就是一片骂声,认为其从上到下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了。其实历史是有其两面性的,全面的来看才更加公正客观,人也是一样的,不能够因为其人生经历的一件或是几件事情而进行妄下定论。

曾国藩身后曾被赐予“文正”的谥号。要知道这两个字对于所有的文臣来说几乎都是梦寐以求的。能够获此殊荣的人大多是当时文人崇敬的对象。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一生成就是多么的不平凡。

他自小就不是一个十分聪明伶俐的孩子,否则也不会六次考秀才都落第。他也并非是一个生来就八面玲珑的人,否则也不会因为言辞犀利的道出咸丰帝的弊端而惹得龙颜大怒。他崇敬圣人,也期盼自己能够成为圣人,但是他也同千千万万俗人一般有着自己的缺憾与不足。

可是就是这个看起来跟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的人却成为了晚晴四大名臣之一。

拙不要紧,可以用勤来补,基本功夫做扎实了,即便是多次落第又怎样?一旦开窍便能一口气连中,直至中进士入翰林。不善为人处世也无妨,经验与变通是在实践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最终还是使得他能够在官场中应付的游刃有余。至于那些不好的习气谁又不曾有过呢?但是能够像曾国藩这样经常自省,并强迫自己去改正的又有几个呢?

显赫的家世、聪颖的天资、爆棚的运气……这些在曾国藩最初的人生之中似乎都是并不存在的。他或许并非生来就握有一把人生好牌,但是他却能够将手中的这把看起来或许还有点烂的牌打出了相当大的名堂,并且在晚清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或许到了最后已经早已不在奢望自己能够成为圣人,但是他的言行与成就已经相当接近于圣人,后世有人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个圣人,至少半个圣人这一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对于晚晴的那段历史,我只是略知皮毛,所以无法判定作者在此书中对那其中的一些历史关键点的评判是否公正客观,但是我的的确确在这本书中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对于曾国藩的那种崇敬之心。事实上曾国藩的一生也足以成的上是一部成长励志剧。抛开那些富有争议性的历史,此书倒是可以当做是一部励志人生指导丛书来好好的阅读一番。且不管历史上真实的曾国藩到底如何,至少这本书中的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作者:小狐女(来自豆瓣)

《曾国藩传》书评二:

先前也曾读过张宏杰老师《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这部《曾国藩传》不同于前著选几个重点的方面进行剖析,而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全景再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人生。

本书关于曾国藩的相关史料引用甚多,《曾国藩全集》中的书信、奏稿、日记均随手引用,十分纯熟,各种笔记、回忆录与史料汇编中的重要内容都有涉及,显示出作者本人对这一时代的准确把握,展现出扎实的史学功底。全书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历,叙事和评价皆有据可依,不臆测,不溢美,不抹黑,堪称关于曾国藩研究中的集大成之作。这样通俗性与学术性兼备的著作正是我们需要的。

接下来谈谈曾国藩这个人,近代史中许多人物的评价都在历史中产生了变迁,总是随着当前政治需要而被“削足适履”。

而本书立脚扎实,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曾国藩本人天赋不高,身体也不好,思考问题缓慢,资质远不如同时代之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但凭借着一股“倔强之气”,一种“铢而积,存而累,既其纯熟”的精神,他不断洗刷自己的“鄙俗之气”,立下长志,在师友的启发下开始每日按照圣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终形成习惯,延续终生。

他说“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驱驰,为一代之伟人”,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他洗除旧日狭隘的观念,到达了“广大光明之域”;他好学,坚信勤能补拙,他明白自己“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他擅长不断反思,戒骄戒躁,善于学习,乃至超脱天朝上国之观念,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观念,终为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很愿意动脑子,从不懈怠,反思清军常备军战力不足、军纪败坏之根本原因,乃能创办国家的希望-湘军。他顽强,面对多次重大挫折依然挺立,虽然有运气的成分,但人无完人,他毕竟坚持到了最后,得以平定太平军起义,“阻止了中国的中世纪化”。他“生平禀赋之强,尽以用之国家民生”,他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以至诚待人,“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说过高之理。”,敢于与自身、皇帝乃至体制的错误作斗争,虽未必成功,但已问心无愧。

我想,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点确已符合,所做的很多事情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不宜以时代局限性苛责他,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超脱自己的时代。他在那样一个变局下做到了这些,他已经做到了他能达到的最好。

我希望我们都不要成为曾国藩所说的“不白不黑,不痛不痒,假颛顼为浑厚,冒乡愿为中庸”的人,而是努力去做“国之藩篱”。最后希望我们都能不“自负其初心”,仅此而已。

作者:飞花子(来自豆瓣)

张宏杰版《曾国藩传》讲的什么内容?《曾国藩传》书评
1个回答2024-01-14 13:56

目前市面上大概有5、6种不同的《曾国藩传》,这次主要是给大家讲讲张宏杰版的《曾国藩传》。对于喜爱历史的人来说,肯定不会对曾国藩感到陌生,他是晚晴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有着中兴第一名臣之称。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励志史,很多人读完曾国藩可能都会对他滋生出一种崇拜之情。那这一本《曾国藩传》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新的视角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曾国藩传》书评一:

我很久没有因为看完一本传记而对于一个人产生崇拜之情了,但是新近看完的这本《曾国藩传》确实是让我不由的对其新生敬佩。

之前对于曾国藩的了解,远远不如他的门生李鸿章了解得多。当年看历史课本,因为马关条约的事情,对于李鸿章没有什么好的印象,连带着对其他的晚清重臣也不是多么的待见。近些年来随着许多学者对于历史的进一步剖析与探讨,对于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判也客观了许多。不至于一提到整个晚清政府就是一片骂声,认为其从上到下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了。其实历史是有其两面性的,全面的来看才更加公正客观,人也是一样的,不能够因为其人生经历的一件或是几件事情而进行妄下定论。

曾国藩身后曾被赐予文正的谥号。要知道这两个字对于所有的文臣来说几乎都是梦寐以求的。能够获此殊荣的人大多是当时文人崇敬的对象。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一生成就是多么的不平凡。

他自小就不是一个十分聪明伶俐的孩子,否则也不会六次考秀才都落第。他也并非是一个生来就八面玲珑的人,否则也不会因为言辞犀利的道出咸丰帝的弊端而惹得龙颜大怒。他崇敬圣人,也期盼自己能够成为圣人,但是他也同千千万万俗人一般有着自己的缺憾与不足。

可是就是这个看起来跟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的人却成为了晚晴四大名臣之一。

拙不要紧,可以用勤来补,基本功夫做扎实了,即便是多次落第又怎样?一旦开窍便能一口气连中,直至中进士入翰林。不善为人处世也无妨,经验与变通是在实践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最终还是使得他能够在官场中应付的游刃有余。至于那些不好的习气谁又不曾有过呢?但是能够像曾国藩这样经常自省,并强迫自己去改正的又有几个呢?

显赫的家世、聪颖的天资、爆棚的运气……这些在曾国藩最初的人生之中似乎都是并不存在的。他或许并非生来就握有一把人生好牌,但是他却能够将手中的这把看起来或许还有点烂的牌打出了相当大的名堂,并且在晚清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或许到了最后已经早已不在奢望自己能够成为圣人,但是他的言行与成就已经相当接近于圣人,后世有人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个圣人,至少半个圣人这一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对于晚晴的那段历史,我只是略知皮毛,所以无法判定作者在此书中对那其中的一些历史关键点的评判是否公正客观,但是我的的确确在这本书中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对于曾国藩的那种崇敬之心。事实上曾国藩的一生也足以成的上是一部成长励志剧。抛开那些富有争议性的历史,此书倒是可以当做是一部励志人生指导丛书来好好的阅读一番。且不管历史上真实的曾国藩到底如何,至少这本书中的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作者:小狐女(来自豆瓣)

《曾国藩传》书评二:

先前也曾读过张宏杰老师《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这部《曾国藩传》不同于前著选几个重点的方面进行剖析,而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全景再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人生。

本书关于曾国藩的相关史料引用甚多,《曾国藩全集》中的书信、奏稿、日记均随手引用,十分纯熟,各种笔记、回忆录与史料汇编中的重要内容都有涉及,显示出作者本人对这一时代的准确把握,展现出扎实的史学功底。全书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历,叙事和评价皆有据可依,不臆测,不溢美,不抹黑,堪称关于曾国藩研究中的集大成之作。这样通俗性与学术性兼备的著作正是我们需要的。

接下来谈谈曾国藩这个人,近代史中许多人物的评价都在历史中产生了变迁,总是随着当前政治需要而被削足适履。

而本书立脚扎实,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曾国藩本人天赋不高,身体也不好,思考问题缓慢,资质远不如同时代之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但凭借着一股倔强之气,一种铢而积,存而累,既其纯熟的精神,他不断洗刷自己的鄙俗之气,立下长志,在师友的启发下开始每日按照圣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终形成习惯,延续终生。

他说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驱驰,为一代之伟人,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他洗除旧日狭隘的观念,到达了广大光明之域;他好学,坚信勤能补拙,他明白自己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他擅长不断反思,戒骄戒躁,善于学习,乃至超脱天朝上国之观念,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观念,终为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很愿意动脑子,从不懈怠,反思清军常备军战力不足、军纪败坏之根本原因,乃能创办国家的希望-湘军。他顽强,面对多次重大挫折依然挺立,虽然有运气的成分,但人无完人,他毕竟坚持到了最后,得以平定太平军起义,阻止了中国的中世纪化。他生平禀赋之强,尽以用之国家民生,他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以至诚待人,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说过高之理。,敢于与自身、皇帝乃至体制的错误作斗争,虽未必成功,但已问心无愧。

我想,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点确已符合,所做的很多事情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不宜以时代局限性苛责他,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超脱自己的时代。他在那样一个变局下做到了这些,他已经做到了他能达到的最好。

我希望我们都不要成为曾国藩所说的不白不黑,不痛不痒,假颛顼为浑厚,冒乡愿为中庸的人,而是努力去做国之藩篱。最后希望我们都能不自负其初心,仅此而已。

作者:飞花子(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