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孔子说礼

孔子问礼是怎么回事 孔子的学生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5 16:00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专,知礼乐之源,明属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请示当时鲁国的国君。得到鲁国国君的批准后。排遣一辆二马拉的马车,一个书童,一个车夫,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东周。
南京夫子庙现有一方河南出土的南朝时期孔子问礼图碑,反映了这个故事。
有关礼让的孔子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09:25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孔子学礼于谁?学什么于谁
1个回答2023-10-26 18:57
孔子学礼于老聃
孔子的礼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7 00:39
孔子致力与恢复周王朝的礼,他最出名的故事是参与了齐鲁的夹谷会盟.在这次会盟中孔子利用礼仪使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哦.
孔子问礼!
1个回答2024-04-27 16:14
第一次有年代可考,是在孔子17岁时,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在鲁国的巷党。



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



第三次是孔子53岁时,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



第四次在鹿邑,
孔子问礼"水有何德?"对话出处?
1个回答2022-12-02 19:52
语出老子的道德经
孔子有关仁礼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1 22:34
孔子是个好学的人,他从来不满足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是不断地搜寻资料,扩大视野,增广见识。山东嘉祥武氏词中的“孔子见老子”画象对这次历史性会晤有生动的描绘。当时孔子年仅34岁,却是鲁国上上下下都知道的博学多才的学者。鲁国有个贵族孟僖子,临终前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托付给孔子教育,孔子也由此结交上了贵族。为了利用这一条件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一天他对南宫适说:“我听说在洛邑当守藏史的老聃,是个博古通今的学者,他既通礼乐之原,又通道德伦常之理,这样有学问的人,应该是我们的老师,能在洛邑拜访他一次,是我生平之愿。”南宫适向鲁昭公报告了孔子的意愿。鲁昭公是个明君,对孔子的想法表示赞赏。鲁昭公送给孔子一辆车子、两匹马和一个驾车的仆人,支持他远道求师之举。洛邑离鲁国国都直线800里,绕道走有1000多里,驾车要走好多天才能到。洛邑是西周初年以来周王朝的统治中心,有大量简册图籍、文书档案,是周王朝的文化荟萃之地。当时任国家守藏史的是老子。据《史记》记载:“老子,楚国苦县后乡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当时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知名学者。尤其是他所经营的文物典籍,更是国家秘藏的文物珍宝。老子听到鲁国的孔丘不远千里前来求教的消息后,十分高兴 ,令僮仆赶快把街道打扫干净,又令仆人套上车,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据记载:老子约比孔子大30岁,60多岁的人在当时已属于年迈之人。从阅历、学识等方面来看,老子都应比孔子高。孔子在洛阳逗留了好几日,他观明堂、入厉穆庙,并饱览了周王室丰富的藏书档案。同时,他虚心向老子求教、学到不少东西。孙子返回鲁国,临行前,老子说:“我听说有钱的人在送行的时候,送人的礼物是钱财或宝物;有道德的人送人的时候,送的是金玉良言。我没有钱,那么就只好权当有道德的人来送你几句话了。你学习古代的东西,固然很好,但不要拘泥于古代,不要生搬硬套古代的东西。通常会做生意的人,不会一开始就把最好的货拿出来兜售;真正有学问的人,不要一开始就流露他的才学,更不要随意议论别人,特别是别人的缺点;你要注意,做事不要做过了头,矫枉过正是结仇的根源。做人不能出现骄气,不要过于任性,更不要趾高气扬地摆阔气……”老子的这番话,使孔子受益匪浅。他一直牢记在心,后来他在对弟子们的谈话中,把老子比做天上的龙,龙能自由自在地乘风上天,使人们无法捉摸。老子的学问就和天上的龙一样玄妙高深。


关于孔子的礼仪故事
1个回答2024-02-16 16:56

1、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春秋战国,《论语·学而》(对待行人的礼仪)

看见穿孝服的,虽然平日很亲密,也一定改变容颜。看见戴着正式礼帽的人和瞎子,虽然经常遇到,也一定表示礼貌。遇到穿丧服的,在车上俯身表敬意,同样那些为国家修筑城门、城墙之人,我们也要躬身行礼。

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春秋战国,《论语·子罕》(对待朋友的仪礼)

朋友死了,没有人收殓,孔子便说:“由我来负责丧事。”朋友送礼物,即使是车马,如果不是祭肉,不行拜礼。朋友有通财之义,故虽车马之重不拜,祭肉则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亲也。这里点出孔子交友之道:重感情,讲原则。礼物重意义的重轻而非财物之厚薄;祭肉涉及祖先,礼重,故拜。

孔子问礼于老聃名人故事
1个回答2024-02-18 08:36
孔子是个好学的人,他从来不满足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是不断地搜寻资料,扩大视野,增广见识。山东嘉祥武氏词中的“孔子见老子”画象(该石现存于洛宁汉碑馆)对这次历史性会晤有生动的描绘。
当时孔子年仅34岁,却是鲁国上上下下都知道的博学多才的学者。鲁国有个贵族孟僖子,临终前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南宫适)托付给孔子教育,孔子也由此结交上了贵族。为了利用这一条件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一天他对南宫适说:“我听说在洛邑当守藏史(类似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博物院院长)的老聃,是个博古通今的学者,他既通礼乐之原,又通道德伦常之理,这样有学问的人,应该是我们的老师,能在洛邑拜访他一次,是我生平之愿。”
南宫适向鲁昭公报告了孔子的意愿。鲁昭公是个明君,对孔子的想法表示赞赏。鲁昭公送给孔子一辆车子、两匹马和一个驾车的仆人,支持他远道求师之举。
洛邑(今河南洛阳)离鲁国国都直线800里,绕道走有1000多里,驾车要走好多天才能到。洛邑是西周初年以来周王朝的统治中心,有大量简册图籍、文书档案,是周王朝的文化荟萃之地。当时任国家守藏史的是老子。据《史记》记载:“老子,楚国苦县后乡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当时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知名学者。尤其是他所经营的文物典籍,更是国家秘藏的文物珍宝。
老子听到鲁国的孔丘不远千里前来求教的消息后,十分高兴 ,令僮仆赶快把街道打扫干净,又令仆人套上车,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
据记载:老子约比孔子大30岁,60多岁的人在当时已属于年迈之人。从阅历、学识等方面来看,老子都应比孔子高。孔子在洛阳逗留了好几日,他观明堂、入厉穆庙,并饱览了周王室丰富的藏书档案。同时,他虚心向老子求教、学到不少东西。
孙子返回鲁国,临行前,老子说:“我听说有钱的人在送行的时候,送人的礼物是钱财或宝物;有道德的人送人的时候,送的是金玉良言。我没有钱,那么就只好权当有道德的人来送你几句话了。你学习古代的东西,固然很好,但不要拘泥于古代,不要生搬硬套古代的东西。通常会做生意的人,不会一开始就把最好的货拿出来兜售;真正有学问的人,不要一开始就流露他的才学,更不要随意议论别人,特别是别人的缺点;你要注意,做事不要做过了头,矫枉过正是结仇的根源。做人不能出现骄气,不要过于任性,更不要趾高气扬地摆阔气……”
老子的这番话,使孔子受益匪浅。他一直牢记在心,后来他在对弟子们的谈话中,把老子比做天上的龙,龙能自由自在地乘风上天,使人们无法捉摸。老子的学问就和天上的龙一样玄妙高深。

孔子学礼
1个回答2023-11-20 21:44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颜徵在的娘家是曲阜大族,她于是携孔子与孟皮移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

孔子年幼时,不像一般儿童那样好玩耍。孔子最初学习的是礼仪,一来是自小就喜欢,二来他少年时就开始做吹鼓手,多次见识了礼仪的场面。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选择了学“儒”,即学礼仪的职业。据《 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他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作一种行礼的游戏。

孔子自幼受到严格母教,加上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因而“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时,母亲托了父亲的老关系,请人带他去鲁国太师处学礼。孔子向鲁太师学习礼仪的设备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各种典礼的实行程序。

不久,他好礼的名声就在鲁国国都传开了。有不少贵族专门去向他学礼,甚至有父亲临终前还反复叮嘱儿子,一定要去当孔子的学生。当时,孔子才十七岁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