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陶渊明写挽歌的原文?
0个回答2022-09-08 07:03
陶渊明 挽歌 译文
2个回答2022-12-24 17:49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的《挽歌》解析
1个回答2022-05-04 12:26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一定要选我的哦
以后我赏你!
陶渊明 挽歌 译文
4个回答2022-07-17 21:02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求《陶渊明写〈挽歌〉》全文
2个回答2022-06-16 23:46
挽歌诗三首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的生平事迹简介,陶渊明生平主要事迹经历
1个回答2024-03-17 13:47
1.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2.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

3.之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

4.第三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辞官归田。

5.陶渊明归田之后,便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

6.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

7.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求陶渊明的挽歌诗三的翻译
1个回答2022-08-01 03:10
我悲伤欲绝,他人也对逝者赞美。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土。

余:我。
戚:忧愁;悲伤。
悲:痛也。
形容陶渊明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18 16:19
怡然自乐 [yí rán zì lè]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解释】: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示例】:这简直是不伦不类的态度,但他却~,认为是义薄云天,忠贯日月,大有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气慨。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复辟谬说》
陶渊明《四时诗》的意义
1个回答2024-01-30 00:19
  1、诗人借助景物赞美自然,渲染气氛,抒发个人情怀,揭露社会黑暗,充分展示了诗歌言志、言情的功能,运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出自然美好与社会动荡及命运多舛不同的意境。
  2、原文
  四时
  【晋】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3、译文
  隆冬过去,一泓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变幻莫测,大多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秋月朗照,明亮的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高岭上一棵严寒中青松展现出勃勃生机。
陶渊明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30 14:32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