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律动手心手背儿歌

自律的背后是什么?
1个回答2023-12-01 07:53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自律?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自律?明明知道有些习惯不好,但就是改不了?自律的背后又是什么?

自律的背后是相信,是真诚,是言出必行,是实事求是,是决不来虚的。

我们往往流于表面地知道某些行为是好的,某些行为不好,但对所谓好行为缺乏彻底的信任,对所谓不好的行为缺乏疾之如仇的决绝态度,于是总是知道但做不到,然后又后悔,往复循环。《中庸》中孔子描述其得意弟子颜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大意为知道了一个好的道理,则虔诚地践行,而不违背它。《论语》中孔子对见善与见不善的态度更是形容为“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大意为知道了某种好的境界时就生怕自己达不到,知道了某种不好的状态就像害怕将手浸入开水一样,坚决避免它。如果我们能达到古人描述的这种诚恳、决绝的态度,相信自律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吧。

以上是从态度的角度描述自律背后的深层原因,所谓态度决定一切,然而,有了好的态度还需要有科学的规划才能真正实现自律。姑且留待下回分解。
二律背反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09 00:29
没啥意思!耶!
什么是二律背反?
1个回答2022-04-11 03:48
这样的原理太简单了:你去照一照镜子就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与你同模同样,但所处的位置等却全是相反的!这就叫“二律背反”。
违背大自然的规律的身边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20:16

20世纪初,在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 约有4000头野鹿,而与之相伴的却是一群群凶残的狼,威胁着鹿的生存。为了这些鹿的安宁,1906年,美国总统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到1930年累计枪杀了6000多只恶狼。狼在凯巴伯林区不见踪影了。于是鹿在那里开始无忧无患“无计划”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长到10万余头。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和疾病的困境。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8000头,且病弱者居多,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 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局面,其因是狼被人消灭了。狼一方面捕食掉一些鹿,使鹿总数得到控制,不致于繁殖到使植被退化的程度;另方面,狼捕食的鹿多为老弱病残者,有助于鹿种优胜劣汰,利于鹿群传宗接代;再方面,鹿在狼的追逐下,经常处于逃跑的运动状态,促进了鹿的健壮发育。由于狼消失了,鹿没有天敌,“懒汉”体弱,鹿群退化。

 

违背大自然的规律的故事有
1个回答2024-01-23 11:44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长:原作“揠苗助长”,后作“拔苗助长”。
违背大自然规律的成语有哪些呢?
1个回答2024-02-27 17:24
山清水秀,层峦耸翠,重峦叠嶂,青山绿水,山水如画,山崩海啸,山长水远,山高水长,山光水色
游山玩水
湖光山色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烟波浩渺
千山万水
跋山涉水
山光水色
山明水秀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穷山恶水
水秀山明
山光水色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明水秀
湖光山色
水软山温
崇山峻岭
高山深涧
峰峦雄伟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烟波浩渺
山清水秀
山光水色
江山如故
江山如画
绿水青山
名山胜川
崇山峻岭
表里山河
巴山蜀水
大好河山
登山临水
湖光山色
名山大川
千山万壑
峰峦雄伟
二律背反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5-28 20:40
二律悖反,原出希腊文ANTINOMI,指规律中的矛盾,在相互联系的两种力量的运动规律之间存在的相互排斥现象。自然界存在的两种运动力量之间呈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相背相反的作用。例如,在同一个星球上,地面物体推动和地心引力的作用成反比,物体的推动力越大,地心引力对物体的作用越小,航空航天科学家据此计算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所用的火箭必须具备多大的推力等等。
什么叫“二律背反”
1个回答2022-12-25 04:46
听我说
二律背反 是康德提出的,是指"一对相否的命题可以互相证明"
他在<纯粹理性的批判>中提出的,同时有四组命题,具体的可以看书,是有关时间和空间的有限和无限的命题.
二律背反 又称为康德的桥,就是每个哲学家都应该会的.
二律背反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9-18 00:15
什么叫“二律背反”呢?“二律背反”是康德在《纯粹理 性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命题。简言之,他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 知性、理性,其中感性和知性是人的认识能力所能认识的“现象世界” 。理性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认识的“彼岸世界”(物自体)。但是 人的理性驱使人偏偏要去认识那个永远也无法认识的“彼岸世界”, 所以只能带着知性阶段有限的,相对的概念、范畴(康德从形式逻辑 中十二种判断演绎出十二种范畴)去认识无限的、绝对的彼岸世界, 这就必然导致了同一个事物,同时存在着两个相互对立的答案。康德 把这类矛盾称之为“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3-12-07 15:50

“二律背反”是伊曼努尔·康德所提哲学概念。

它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而实践则可以使主观见之于客观,论证相对性与绝对性统一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