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秋天景象儿歌

《秋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1个回答2022-12-02 18:26
《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这首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它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描绘秋天的景色
1个回答2024-02-29 12:51
秋高气爽 、秋风萧瑟、 秋色宜人、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秋风习习、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去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7 10:09
洛阳城里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张籍倍感秋风带来的凉意,目睹秋叶纷纷,凄凉摇落的景象,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来。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书信,可正在铺纸执笔之际,心里却涌起了千愁万绪,有多少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语要对亲人倾诉啊!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写起。诗人定了定神,终于落笔行书,一时间,情诉笔端,尽情地诉说着自己的思乡情绪。 书信写好后,张籍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十分珍惜地把这封饱含深情的书信封好,嘱咐送信人一定要把它送到家人手中。可就在送信人临走之际,他又把书信要了回来,急忙拆开,看了又看,唯恐遗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目送着他的背影,渐渐的消失在瑟瑟的秋风中。 朋友走后,他回到住处,忽然诗意大发,写了一首诗,取名为《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22:33
秋思

诗人张籍离开家乡,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洛阳城。

光阴似箭,转眼间秋姑娘就降临人间,树叶枯黄,都纷纷落了下来。冷风阵阵,让人们感到无比凄凉、悲哀,张籍禁不住涌起思想之情,他怀念故乡,怀念那些乡亲父老、亲朋好友。

张籍想探望家人,想留在故乡,可是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通过写家信祝福亲人:祝父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可惜对乡亲家人说的事情太多太多,万一这次是他与亲戚最后一次联系?如果这次的信没有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那怎么办?此时此刻,张籍的内心是多么复杂,多么矛盾。

每当捎信的人刚要启程的时刻,他还要将信封拆开,唯恐写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让父母为自己担忧,也担心会不会少写。有时候甚至不能发现错误他也迟迟不肯将信送走。虽然每次这样时,捎信人炯炯有神的目光都会显得黯然失色,但是他也了解张籍诗人顷刻的心情。

张籍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用锐利的目光扫视这封信,从而引出了“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句描写矛盾、复杂心理的诗句。



共计356个字。如想写得好选第二篇。



题目:秋风秋雨秋煞人



诗人张籍离开家乡,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洛阳城。

光阴似箭,转眼间中秋节都即将来临,树叶枯黄,都纷纷落了下来。洛阳城内,冷风阵阵,让人们感到这世间无比凄凉,张籍禁不住涌起思想之情,他怀念故土,怀念那些乡亲父老……

张籍想想亲自登门拜访亲朋好友们,顺便回到故乡去探望父母。可惜因为遇见一位正要回需要当官,没有办法。沮丧之季,恰巧遇见一位正要回到家乡的同乡,决心写一封家信委托同乡务必要把信转送到父母手中,以表孝心。信中有着甜蜜祝福语:祝父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只怪对乡亲家人说的事情太多太多,万一这次是他与亲戚最后一次联系?如果这次的信没有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那怎么办?此时此刻,张籍的内心是多么复杂,多么矛盾。

每当捎信的人刚要启程的时刻,他还要将信封拆开,唯恐写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让父母为自己担忧,也担心会不会少写。有时候甚至不能发现错误他也迟迟不肯将信送走。虽然每次这样时,捎信人炯炯有神的目光都会显得黯然失色,但是他也了解张籍诗人顷刻的心情。

张籍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用锐利的目光扫视这封信,他那紧锁的眉头正好照应了他没有思绪的心情,此时他是多么想回乡啊!

张籍望着蓝天多么想高歌呐喊,倾诉着自己的心愿……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01 22:38
洛阳城里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张籍倍感秋风带来的凉意,目睹秋叶纷纷,凄凉摇落的景象,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来。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书信,可正在铺纸执笔之际,心里却涌起了千愁万绪,有多少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语要对亲人倾诉啊!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写起。诗人定了定神,终于落笔行书,一时间,情诉笔端,尽情地诉说着自己的思乡情绪。书信写好后,张籍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十分珍惜地把这封饱含深情的书信封好,嘱咐送信人一定要把它送到家人手中。可就在送信人临走之际,他又把书信要了回来,急忙拆开,看了又看,唯恐遗漏了一言半语。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目送着他的背影,渐渐的消失在瑟瑟的秋风中。朋友走后,他回到住处,忽然诗意大发,写了一首诗,取名为《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01 23:23
洛阳城里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张籍倍感秋风带来的凉意,目睹秋叶纷纷,凄凉摇落的景象,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来。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书信,可正在铺纸执笔之际,心里却涌起了千愁万绪,有多少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语要对亲人倾诉啊!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写起。诗人定了定神,终于落笔行书,一时间,情诉笔端,尽情地诉说着自己的思乡情绪。 书信写好后,张籍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十分珍惜地把这封饱含深情的书信封好,嘱咐送信人一定要把它送到家人手中。可就在送信人临走之际,他又把书信要了回来,急忙拆开,看了又看,唯恐遗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目送着他的背影,渐渐的消失在瑟瑟的秋风中。 朋友走后,他回到住处,忽然诗意大发,写了一首诗,取名为《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12 06:57
诗人张籍离开家乡,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洛阳城。

光阴似箭,转眼间秋姑娘就降临人间,树叶枯黄,都纷纷落了下来。冷风阵阵,让人们感到无比凄凉、悲哀,张籍禁不住涌起思想之情,他怀念故乡,怀念那些乡亲父老、亲朋好友。

张籍想探望家人,想留在故乡,可是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通过写家信祝福亲人:祝父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可惜对乡亲家人说的事情太多太多,万一这次是他与亲戚最后一次联系?如果这次的信没有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那怎么办?此时此刻,张籍的内心是多么复杂,多么矛盾。

每当捎信的人刚要启程的时刻,他还要将信封拆开,唯恐写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让父母为自己担忧,也担心会不会少写。有时候甚至不能发现错误他也迟迟不肯将信送走。虽然每次这样时,捎信人炯炯有神的目光都会显得黯然失色,但是他也了解张籍诗人顷刻的心情。

张籍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用锐利的目光扫视这封信,从而引出了“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句描写矛盾、复杂心理的诗句。



共计356个字。如想写得好选第二篇。





题目: 秋风秋雨秋煞人



诗人张籍离开家乡,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洛阳城。

光阴似箭,转眼间中秋节都即将来临,树叶枯黄,都纷纷落了下来。洛阳城内,冷风阵阵,让人们感到这世间无比凄凉,张籍禁不住涌起思想之情,他怀念故土,怀念那些乡亲父老……

张籍想想亲自登门拜访亲朋好友们,顺便回到故乡去探望父母。可惜因为遇见一位正要回需要当官,没有办法。沮丧之季,恰巧遇见一位正要回到家乡的同乡,决心写一封家信委托同乡务必要把信转送到父母手中,以表孝心。信中有着甜蜜祝福语:祝父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只怪对乡亲家人说的事情太多太多,万一这次是他与亲戚最后一次联系?如果这次的信没有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那怎么办?此时此刻,张籍的内心是多么复杂,多么矛盾。

每当捎信的人刚要启程的时刻,他还要将信封拆开,唯恐写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让父母为自己担忧,也担心会不会少写。有时候甚至不能发现错误他也迟迟不肯将信送走。虽然每次这样时,捎信人炯炯有神的目光都会显得黯然失色,但是他也了解张籍诗人顷刻的心情。

张籍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用锐利的目光扫视这封信,他那紧锁的眉头正好照应了他没有思绪的心情,此时他是多么想回乡啊!

张籍望着蓝天多么想高歌呐喊,倾诉着自己的心愿……
描写秋天的景象
1个回答2022-10-18 21:36
枫叶慢慢黄了
描绘日落的景象
1个回答2024-01-20 19:50
  夕阳落在了白杨树上,顿时夕阳像一个挂在树上的大石榴

  日落:

  1 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不一会儿,那红色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害羞的红云了。

  2 天空的黑色渐渐漫了过来,几乎要把太阳包住了。

  日出日落都是自然界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它们五彩缤纷、光彩夺目,我都很喜欢。
  日落,我看到很多次。
  空中的云,被即将西下的夕阳,染成各种色彩:深红、浅红、桔黄、淡黄……白天那蔚蓝的天空,这时被夕阳装点的富丽堂皇,随着太阳的渐渐西下,天空的颜色越变越深:淡紫、深紫、深蓝……直到太阳完全落下,日落结束了。
  但,日出我只看到过一次。
  真不知道是那天晚上睡得太早还是什么,一大早就睁开了眼,看了下钟,才4点多,再睡一会儿吧!于是爬上床,闭上了眼睛,可是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干脆就不睡了,我爬起身,走到窗户边,望着天,看日出。天才蒙蒙亮,万物似乎还在甜甜地睡着。望着天空,感觉是那么恬静,又那么深不可测。过了一会儿,一丝光亮撕破了灰暗,几缕淡淡的“金光”洒向大地。我突然感到日出和日落是多么得相似啊!空中的云朵,被在向上跳跃的太阳的光打扮地五彩缤纷。云的形状也在不停地变化着,一会儿变成骏马在空中奔跑着,一会儿变成小鸭子摇摇摆摆地向前走着……再看看马路上,已经有行人的身影,他们迎着朝霞去工作,望着他们逐渐远去的背影,我想,他们一定是在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丽的曙光而奔波,傍晚,当他们披着夕阳回来之时,一定有着满满的收获。
  我喜欢日出给人的感觉,那是新的希望,新的起点,新的开始;也许你不喜欢日落,因为总是记得李商隐《乐游原》中的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是,我要告诉你,日落也是美妙的,因为只有夕阳的渐渐西下,才会有新的曙光的再次到来,才会再一次看到美丽如画的日出。
  如果说:日出给人带来希望,那么日落就给人带来更新的希望!
  我相信:日出、日落,都载着希望起航!!
观书有感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1个回答2024-03-02 03:01
这首诗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因为春水浩荡汇入江中,巨大的船只漂浮在水面上像轻轻的鸿毛。江水枯竭的时候,蒙冲巨舰搁浅在浅水中,要使其移动,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而如今春水浩荡,船只在水面上从流飘荡,显得轻快而自在。



但朱熹诗旨意并不仅仅是描绘自然的景色。而是借景物的描写表达一定的哲理。那么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哲理呢?《宋诗鉴赏词典》是这样说的“蒙冲巨舰,需要大江大海,才能不搁浅,才能轻快地、自在地航行。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必要条件,违反了它们在水上航行的规律,硬是要用人力去‘推移’,即使发挥了人们的冲天干劲,也还是白费气力。--这就是这首小诗的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客观意义。作者的创作意图未必完全如此,但我们作这样的理解,并不违背诗意。”诠释者认为不违背诗意。但在我看来,这种解释离朱熹诗的原意相差甚远。因为诠释者将解诗重点放在不能违背“水上航行的规律”。此种诠释仍然是停留在外在的物象上,而未能真正进入朱熹内在的哲理世界。懂得了朱熹的哲学思想,我们才有可能理解此诗表达的真实意图。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朱熹此诗是因为观书有感而作。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才能可能进入朱熹诗的意境之中。诗中所谓的“蒙冲巨舰”、“向来枉费推移力”表面所指为自然现象,但暗中指向的却是平时虽刻苦读书,百般思索,千样计较,书中之理仍然有不易了解者这样一种困难迷惑的情景。但长期而艰辛的思索、探求,于“昨夜”豁然明朗,大彻大悟,以前所有的困难都迎刃而解,悄然冰释,书中之理在自己的脑海中融会提升为井然有序的“洁净空阔”的理世界。“昨夜江边春水生”指的是思想上的豁然开朗,“蒙冲巨舰”指的是读书时所遭遇到的种种疑难、困惑。这样的诠释有什么样的依据呢?



朱熹认为,人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即物穷理”,要经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渐进阶段,苦苦摸索,艰难积累。在此一阶段,为了解放迷惑困顿而上下求索。在这一阶段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豁然贯通”、大彻大悟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准备或基础,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之上的飞跃。朱熹如是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朱熹《大学章句》,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6-7页。)显然,“蒙冲巨舰”、“枉费推移力”指的是第一阶段时所遇到的所谓的“用力之久”的情景。而“昨夜江边春水生”、“一毛轻”、“此日中流自在行”表明思想已提升至大彻大悟、豁然贯通的境界。这样来理解,庶几符合朱熹这一首诗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