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地带小说阅读答案

穆公亡马文言文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2-10 17:33
1. 秦穆公亡马文言文翻译

春秋·秦穆公《秦穆公亡马》白话释义:

秦穆公曾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呀。”

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喝酒是要死人的。”于是按次序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走了。

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咱们可以用出力(为君王)拼死作战,来报答吃了穆公的马他还给我们酒喝的恩德。”

于是冲散了包围,穆公最终脱离危难,并打败晋国,抓了晋惠公回来。这就是所谓的“做有道德的事情,必然会有福报”。

原文: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

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后分别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大败,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贤臣良将的辅佐。还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

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秦穆公四年,秦公为求将来做霸主,拉拢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他亲自向晋献公提亲,晋献公早顷姿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受宠最多的妃子骊姬,谎称申生要毒死晋献公,借晋献公之手除去申生。于是,晋献公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晋国臣子里克杀死骊姬的儿子奚齐和她妹妹的儿子卓子,想迎奉重耳回国,秦穆公也想这样做,但臣子认为重耳贤能皆胜过夷吾,会让晋国变得强大,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国家,于是秦穆公转而迎立夷吾为国君,是为晋惠公。

但是不久,晋惠公畏权杀死里克等老臣,又派人追杀重耳,并且恩将仇报,不接济秦国,导致晋国与秦国失和。晋惠公忘掉秦国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后面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掌控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

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是为晋怀公,跟秦国不相往来。没想到晋怀公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攻下晋都,并派人杀死晋怀公,晋怀公在位不到一年就身死。秦穆公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了重耳。

秦穆公三十六年,秦军经过孟明视等将军的严格训练,已经是一支兵强将勇、英勇顽强的军队了。孟明视认为征伐晋军的时候到了,他请求秦穆公挂帅亲自出征,并且还发誓说:“假如这次出征不能获胜,我决不回国见家乡父老。”

秦穆公命令给出征的军队五百辆兵车、装备精良的兵器和充足的陆绝粮食,又拨给出征兵士家属粮食和钱财,以解士兵后顾之忧。经过充分的精心准备,秦穆公、孟明视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晋国。

文章赏析:

这个故事叙述了秦穆公对偷杀骏马吃肉的人们,不仅不追究责任,还请他们喝酒,最后得到了好的报答。从而赞扬了秦穆公宽容豁达的品格。

作为国君,对百姓宽容豁达,一旦国家有难的时候,百姓就会知恩图报,挺身而出,冒死献力;对百姓宽容豁达,是收拾民心的乎败有效办法,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作为普通人,如果能做到对人宽容豁达,那么一旦遇到困难发时候,人们也同样会竭尽全力帮助你。

死亡地带 老树 阅读题答案
1个回答2022-08-21 05:28
的风格福特与法国与
范氏之亡也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1-24 11:06
掩耳盗铃
做贼心虚的人,欺骗得了自己,欺骗不了别人。
范氏之亡也阅读答案
3个回答2023-01-19 08:15
《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掩耳盗铃
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唇亡齿寒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3-12-05 02:43

  导语:阅读短文《唇亡齿寒》,回答后面练习题。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唇亡齿寒》阅读原文: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官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

  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转,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犯丰絮,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紧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改)

  《唇亡齿寒》阅读试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府: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

  B.晋不可启,寇不可玩——玩:把玩

  C.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保:通“堡”,作动词用,据守

  D.师还,馆于虞——馆:作动词用,住宿用膳,此处指驻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晋萄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太医以王命聚之

  B.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桓侯遂死

  C.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D.乃使苟息假道于虞/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虞公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的一组是( )

  ①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

  ②官之奇谏,不听,遂起师

  ③君昵之,虽谏,将不听

  ④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⑤弗听。许晋使

  ⑥虞不腊矣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

  4.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概括和推论,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写晋国两次假道于虞,前略后详,十分得当。

  B.晋国的大夫苟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骏马和垂棘出产的宝玉作礼物,向虞国借路来进攻虢国,虞公欣然接受,爽快答应,可见自占以来,华夏民族就“礼尚往来”。

  C.虞公利令智昏,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引狼入室,导致国灭身辱,真是咎由自取。他是一个既贪且愚、可鄙可笑的国君。

  D.晋献公虚伪狡诈,以宝物为诱饵,引诱虞公上当,对外扩张,灭掉虢、虞,是一个贪得无厌值得抨击的国君。

  E.宫之奇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精心设譬,巧妙劝谏,但虞公始终不听。尽管无力回天,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位善于料事、见识高超的`忠诚能干之臣。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呢之,虽谏,将不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唇亡齿寒》阅读答案:

  1.B

  2.A

  3.D

  4.BD

  5.(1)官之奇这个人,性格懦弱,不能坚决进谏劝阻,而且从小就和虞君在宫里一起长大,虞君只是对他亲昵,即使进谏,虞君也不会听从的。

  (2)虢国是虞国的邻国,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贪婪的野心不能让他打开,外敌入侵不能忽视。干一次错事已经够了,难道还可以来第二次吗?俗话所说的“牙床和颊骨相互依存,嘴唇缺了,牙齿就会寒冷”,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

杨子之邻人亡羊阅读答案
2个回答2023-11-28 14:35
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列子·说符》

注释:
1、杨子:杨朱,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
2、率其党:带领他的亲属。党,亲族。
3、竖:仆人。
4、移时:多时。

译文
杨子的邻居跑掉了一只羊。那位邻居率领家人去追赶,又来请杨子的僮仆去帮着追寻。 杨子说:“嘻!跑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寻?”邻居说:“这一带岔路太多。” 邻人回来后,杨子问:“羊找到了吗?”邻人回答说:“找不到了。”杨子问:“怎么跑掉的?”邻人说:“岔路之中又分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只好回来了。” 杨子听了这话神色骤然变了,半天不说话,一天不见笑容。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不苟言笑,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 (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

启示
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
从这篇寓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的东西,一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甚至会有丧失本性甚至丧失生命的危险的。
由这篇寓言凝炼而成的成语“歧路亡羊”、“多歧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一无所成,后果严重。
有人亡铁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3-12-01 08:14

1. 人有亡铁者 文言文【翻译及解释】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出自疑邻盗斧的典故。

出自《列子·说符》、《吕氏春秋》

原文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编辑本段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表情,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过了几天,他在掘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山谷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面目表情,丝毫也不像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寓意

邻居家孩子的言语举止并没有变化,但在丢斧人眼里却前后判若两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成见是人们形成正确认识的大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故事中的那个人,自己的斧子丢了,也不想想是否因为自己粗心丢失的,而是一昧的怀疑邻人之子,到后来,那人的斧子找到了,在看邻人之子,却又成了“动作态度,无似盗斧者”。其实,并不是邻人之子的动作态度有什么变化,而是亡斧者的心态变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怀疑,但不能多疑,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注释

1、人有亡鈇者 亡:丢失 。 2、鈇:同“斧”,斧子。 3、人有亡鈇者:有一个(丢斧子)的人。 4、谷:山谷。 5、意:怀疑。 6、无为而不:没有哪里不像。 7、俄而:不久。 8、他日复见:第二天又看见。 9、得:找回。 10、颜色:指脸上表情。 11、抇:挖掘。注释

1、人有亡鈇者 亡:丢失 。 2、鈇:同“斧”,斧子。 3、人有亡鈇者:有一个(丢斧子)的人。 4、谷:山谷。 5、意:怀疑。 6、无为而不:没有哪里不像。 7、俄而:不久。 8、他日复见:第二天又看见。 9、得:找回。 10、颜色:指脸上表情。 11、抇:挖掘。

2. 阅读文言文,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1.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2.疑人偷斧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象是偷斧子的.过了几天,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面目表情,丝毫也不象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3.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小题1:B小题1:B小题1:C小题1:(1)所以趁着大破李景隆的锐气,全力攻打,期待一定会打下来,却竟然被铁铉等人挫败。

(2)燕军向南尾随王师到了小河,铁铉与各位将领不时地消灭敌人取得胜利。 点评: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推断,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结合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找出符合题中要求的人物特点的句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

C项,燕王兵退北平的关键原因是担心被平安将军断绝粮道;“连续三个月”不对。点评:归纳或概括文章内容类型的题,可以先把选项一一代入文中,仔细辨别选项是否出现了曲解词义、张冠李戴、时序颠倒、无中生有、夸大其词等问题,得出答案。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被动句式。(1)注意“乘”译为“趁着”,“锐”形容词作名词,“锐气”,“期”译为“期待”,“拔”译为“攻克”,“为……所”是被动句式。

(2)注意“缀”译为“尾随”,“时”译为“不时”“斩”译为“消灭敌人”。点评:翻译文言文的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实词要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的词义,虚词要注意语法结构,同时要审查有无词类活用、通假和特殊句式,如果有,要一一还原。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D “徙民绝饷”动词并列短语,“盗”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C;“居两年”为时间状语,其后断句,排除B.(2)C 古代官署,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3)A 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尹洙与宰相有嫌隙”于文无据.(4)①阳:通“佯”,假装;趣:督促,催促;守者以(之)报:省略句.句子翻译为:这个强盗又被抓住后,又装死,看守的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刘湜,刘湜督促焚烧他的尸体.②骋:施展;材:通“才”,才能;宽假:宽容;绳:名词作状语,按照法令.句子翻译为:转运使指摘州县,苛刻地约束官吏,官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应该稍加宽容,不加以改正的按照法令惩处他.答案:(1)D(2)C(3)A(4)①这个强盗又被抓住后,又装死,看守的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刘湜,刘湜督促焚烧他的尸体.②转运使指摘州县,苛刻地约束官吏,官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应该稍加宽容,不加以改正的按照法令惩处他.参考译文: 刘湜字子正,是徐州彭城人.考中进士,任澶州观察推官,又调任湖南节度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益都县,又调任阴平.再升任太常博士、通判剑州.审讯阆州的案子,保全七名死囚的生命.王尧臣安抚陕西,举荐了他,他被提拔为擢知耀州.富平有一个抢掠别人子女的强盗,被抓后,装死,伺机逃走;这个强盗又被抓住后,又装死,看守的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刘湜,刘湜督促焚烧他的尸体.刘湜升为监察御史,王德用受诏令从随州回朝,近臣说他有谋反的迹象,刘湜保护了他.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升任殿中侍御史.上奏说:“转运使指摘州县,苛刻地约束官吏,官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应该稍加宽容,不加以改正的按照法令惩处他.”受诏前往渭州审理尹洙私用公款一事,罗织罪状使尹洙受到严惩,尹洙因此获罪被撤职.回朝后,升任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又任盐铁副使.人们说刘湜探知宰相的心思,罗织罪状重判尹洙,所以被优先提升. 第二年,皇帝在紫宸设宴,盐铁副使应坐在殿东的廊屋,刘湜不入座,急速走出.守殿门的宦官报告了此事,刘湜获罪被贬任沂州知州,调往兖州.又因在沂州时误减囚犯死刑,降任海州知州.后起用盐铁副使兼管河渠事.汴水断流,开凿河阴新渠,使漕运像以往一样畅通.适逢江南饥荒,升任天章阁待制、江宁知府,奏请从苏州调运五十万斛米,赈济灾民.任户部郎中、广州知州.侬智高刚被平定后,刘湜训练当地士兵,修整器械,铸造铁链封锁江面.有强盗占据山岭,诏令免罪诏安,不肯投降.刘湜得知强盗逼迫山民供给他们粮食,就迁走山民,断绝强盗粮饷,强盗困窘投降,百姓得以安宁.任职第二年,因母亲年老,请求调任内地,于是被调往徐州.刘湜高兴地说:“从前我不过是个平民跟着计吏离家,现在我成为三品侍从官又来掌管乡州,超出我原先的期望了.”又以左司郎中任郓州知州,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庆州知州. 刘湜少年时地位低下,母亲改嫁给士兵;考中进士后,穿朝服执芴去兵营迎接母亲,家乡的人看到无不感叹.但他特别喜欢喝酒,执法过严,改任密州知州,因病去世.。

5. 【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活板》(节选),完成第后面的题目

小题1:C小题2:(1)磨刀石 (2)完毕小题3:(1)把它拿到火上烤。

(2)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小题4:①刻字方便 ②不易变形 ③便于取用 小题1:试题分析:本考4个虚词“具、奇、以、从”,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

A中的“则第二板已 具 ”中“具”是准备的意思,“百废 具 兴” 中的“具”是全都的意思。B中“有 奇 字素无备者”中“奇”为偏僻的意思,“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中的“奇”是余数,零头的意思。

D中“其印为予群 从 所得”中的“从”是跟从的意思,“隶而 从 者”中的“从”是跟随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文中的“字平如 砥 ”中的“砥”是磨刀石的意思,“用 讫 再火令药熔”中的“讫”是完毕的意思。

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持、为、贮”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

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1)把它拿到火上烤。

(2)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小题4:试题分析:从全文看,活版印刷用胶泥做字模的原因有:①刻字方便②不易变形③便于取用,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大致了解本文的意思之后,都可以归纳出活版印刷用胶泥做字模的原因。

6. 《人有亡铁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人有亡斧者》人有亡斧者,以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胡其谷而得起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注意:1、不是斧,是一个金字旁,一个夫。

2、不是胡,是一个提手旁,一个日。译文: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走的。

于是他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脸上的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说话的腔调更像是偷斧子的。总之,举止言谈,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这个丢斧子的人,在挖地窖是找到了那把丢失的斧子。以后再看那邻居的儿子,他的一言一行,就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人。

道理:不要凭自己的想法看问题,往往会产生错觉,出现错误。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死亡还是爱情在线阅读
1个回答2024-03-17 14:19
如果能拥有相爱的人,你就不会想死了,而且还会怕死,其实如果父母对你挺好,而你只是没有爱情而已,根本不必想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在线阅读
1个回答2024-03-17 17:36
首先要确定是否真心有爱..如果有..那就好办了,如果要好好对待他吧.!.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理解,只要能换位思考就行,找到对的爱情,生命也因此更有价值。
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的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3-15 15:48
第一题、文章中第二段有、第二题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题、文中有、 第四题、随便想想就可以、 你加我Q、我告诉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