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内容呐喊彷徨

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文学
1个回答2023-02-14 14:38
因为事实如此。
《呐喊》和《彷徨》是什么书
1个回答2024-04-15 13:44
呐喊 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彷徨 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呐喊与彷徨的区别?
1个回答2022-06-13 10:10
1楼写得也太清楚了,想回答我懂的,发现他都讲完
无语
分,楼主你给点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分别介绍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1-23 17:15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1�7 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呐喊、彷徨的题材是什么
3个回答2022-06-19 16:49
什么是题材,就是进入作品的材料。
你是想问体裁吧,呐喊和彷徨是小说集
鲁迅彷徨梗概
1个回答2022-06-25 00:36
你应该将世间看得光明些。
方瑜的人物经历
1个回答2024-06-18 12:14

邂逅
有一天, 振华想起了依萍的生日,要尔豪送钱给依萍母女。尔豪开车去依萍家途中,水溅依萍的好朋友方瑜,尔豪与之发生争执。但没想到就此番相遇 ,两人都陷进情感“水坑”。
真情流露
后来,尔豪拜访方瑜,死皮赖脸地追求她。方瑜虽然嘴上骂他对依萍的冷漠,心里还是为他大老远来探望她而感动,并答应与他一起出去吃饭。
几天之后,依萍发现尓豪和方瑜正在接近,于是她警告方瑜要离尓豪远一些。当尔豪知道了依萍对方瑜的谈话后,前来警告依萍,请她不要干涉他与方瑜的事。
经过了一番风雨,大家重新走到了一起。方瑜提议大家一起去大上海舞厅聚会,为依萍捧场。依萍见到方瑜后,颇为高兴。依萍唱起了《雨中的故事》,抒怀她与书恒的爱。歌罢,方瑜悄悄地在依萍耳边说,为了她们之间的友谊,她请求她不要再与她的哥哥陆尔豪作战了。
风波
尔豪与方瑜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尔豪准备要带她见父母,要确立两人的关系。不料,又被依萍得知。加上可云的事,因为……
依萍听到是尔豪害了可云后大怒,欲想告诉方瑜,让她离开尔豪。书桓不同意,因为他当时还很小,此事不能全部怪罪他。他希望将它埋葬成秘密,否则一旦暴露,定要伤害很多人。依萍不听书桓的劝告,仍对方瑜说了一些不明不白的话,并要她立即与尔豪分手。方瑜颇为迷惑。
方瑜一直想着那天依萍说的话,渐渐地明白依萍之所以没有说出她要说的话,是因为依萍怕因此而伤害了她。可尔豪觉得她是存心要拆散他们。他按奈不住自己的愤怒,直接找依萍问罪。依萍二话没说,拉着他直往李家跑。
尔豪见到痴呆的可云后,极度的震惊,他没想到小时候发生的故事,结局会是这样的惨烈。那时他只有16岁,母亲曾告诉他,可云去了广州又嫁了人。他信以为真,实际上是雪姨欺骗了他……
尔豪受了这一刺激后,踉跄地来找方瑜,他不知自己该怎么办,只希望方瑜只要离开他。方瑜不明事情真相,一脸困惑。
后来,书桓向尔豪提出,要他向方瑜坦诚告白事实的真相。如萍赞同,尔豪担心。果然,当方瑜知道了情况后,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尔豪没有同意父亲的决定,认为时代不同了。可父亲说,他要不娶可云,就别想把方瑜娶回来。为此,尔豪痛苦,方瑜也痛苦。
为了挽回方瑜对尔豪的情感,书桓想让依萍也来帮忙,依萍执意不从。为此,他们之间闹得有点不开心。
如萍约方瑜出来散心。杜飞放风筝替尔豪表白对方瑜的心迹,结果又出了闹剧般的险情……
为了让方瑜快乐起来,尔豪、杜飞和书桓他们几个可以说用心良苦。最后,依萍也忍不住前来参加他们的活动,而且在大上海舞厅里为他们唱起了“快乐颂”。
书桓、依萍几个人依照医嘱,努力为可云恢复记忆。他们重新饰演了过去的故事,固然可云的记忆,逐渐有所顿悟和变化。可是,他们在重演尔豪水边初吻可云情景时,参与帮助可云恢复记忆的方瑜受不住了。
几天来,经过依萍他们几个人的努力,可云终于认出了尔豪。大家都为此高兴。此时,方瑜却对尔豪提出分手,她说唤醒可云之时,实际上也唤醒了尔豪对她的爱。尔豪却说,他唤醒的是良心,并非爱情。
方瑜为尔豪与可云的事痛苦异常,她私下对依萍说,真的要她与尔豪分手,她也难以做到。就在这天,依萍收到了书桓给她的热情洋溢的信。依萍正在高兴时,方瑜警告道,爱书桓的不止是她一个!
后来这一切在大家努力下终于恢复了平静,可是好景不长。一次依萍与书桓吵架后离开,等回来后发现书桓偷看了她的日记。
书桓指责依萍,依萍百口莫辩。书桓离开依萍,把自己关在寓所。如萍、尔豪前来看望,他怎么也不开门。如萍见此,神不守舍。对此尔豪感概地说,人到世间都是来还债的,杜飞欠如萍,如萍欠书桓,书桓欠依萍,他欠了可云和方瑜。依萍在家里也快要疯了。方瑜看了日记,认为书桓只看了前面,而没有再看下去。她愿意为他们做说客,念日记给书桓听,他肯定会回心转意。不料,书桓不愿听,弄得方瑜非常生气。
后来,书桓负气去了绥远,如萍也跟着去了,经过一番艰辛,终于和书桓见了面,书桓被感动了,他终于被如萍俘虏了
可依萍不知道这一切,仍日夜思念着书桓,为他祈祷,为他祝福!方瑜比较冷静,希望依萍把他们都忘记。依萍办不到。
接着几天以后,得如萍与书桓要订婚,方瑜想找他们,却被尔豪劝住,说这一切为时已晚。
书桓订婚前,方瑜找到了他,要他看完依萍日记。书桓断然拒绝。他说再不能做伤害如萍的事了。方瑜说,他既然不愿意读它,就把日记烧了吧,在一旁的杜飞帮她把日记保存了下来…
订婚party上,依萍为书桓和如萍唱了‘欢乐颂’,随即昏倒在地,方瑜不忍看见依萍的样子,要送她回家,依萍不肯,后来果然出了状况……
依萍从外白渡桥上一跃而下,落进了湍急的河水之中。书桓十分的后悔和自责,于是,被陆振华责令看护依萍。
书桓听说依萍有一封信,于是请求方瑜和杜飞帮忙找到,还有那本日记,书桓决定要读完它。很快,日记和信都被取来了。
书桓在依萍的病床前翻阅依萍的日记,每读一句即能感受依萍强烈的爱,看着被自己折磨至此的依萍,他流下了痛楚的眼泪。就在这时,依萍突然醒来。虽然她依然神智昏迷,但是她终于度过了难关。
李副官一家前来探视依萍,在医院门口与尔豪、方瑜不期而至,可云见到尔豪喜出望来。尔豪将方瑜带到她的面前,坦言告之,她才是自己心中的人,可云虽然懂得,仍不计名份,要跟随尔豪,方瑜为此痛苦不己。
依萍好转以后,书桓去陆家负荆请罪,雪琴嘲讽,如萍潇洒释然,书桓为此折服。
依萍出院后,全家为她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振华承认,他每年都忘掉了她的生日,大家愿意尽释前嫌,珍惜这个好时光。依萍正在感动之际,如萍也及时出现,姐妹俩都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两个相拥而泣。
有句话叫天有不测风云,方瑜来找如萍,一家才知道如萍出走。振华发觉女儿带走了手枪,不寒而栗,见到她留下信,“所有我爱的,我都失去”时,不禁失声痛哭。尔豪、书桓和依萍个个惊慌失措。还是方瑜冷静,在她的提议下,不仅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而且在大街小巷张贴招贴。如萍似断线的风筝,依萍和书桓为此心碎,决定她一日不归,两人就不谈婚事。全面抗战日开始后,杜飞报名去了华北当战地记者;尔豪与书桓为他饯行。
结局
一切终于烟消云散,方瑜经历这场劫难,万念俱灰。她告诉尔豪,她决定去当修女,把他还给可云。可云却说她已不再是病人了,对于尔豪的迷恋也成过去,她只想为了那婴儿活着。尔豪又苦口婆心说服她,方瑜终于埋在他的深情里。

自己编写小古文
1个回答2024-06-18 12:13
淡妆幼时尝读《守株待兔》,其文为直译白话文,为情节所吸引,强志之。数十年而未忘。今读古版: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言辞甚美,深悟得一古文修习之法,今之时事、所闻皆可以古文复其貌,然后对照或者共习之,久经磨砺,当大进!今愿以此法与诸君共享,冀复有益!
唐朝对小孩的称呼(口语)
1个回答2024-06-18 12:12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
有什么好的建筑类书籍
1个回答2024-06-18 12:11
《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

《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

《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土建)

《工程造价案例分析》
热门问答